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使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仅能塑造文明乡风,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新时代,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贯穿、融入、渗透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乡村文化服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治理,改善乡村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济南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8000年的文化史,4600年的文明史,2600多年的建城史,有着泉城、舜城、诗城、名士之城、书城、自开商埠第一城等雅号,可谓“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济南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到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济南市致力于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乡村历史,同时注入现代元素,为乡村振兴增添文化活力。一是修缮保护传统村落。济南重点保护了章丘相公庄街道梭庄村、章丘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和平阴洪范池镇东峪南崖村等传统村落,并先后修缮了包括章丘梭庄古建筑群、济阳举人王村卢氏旧居、唐王镇娄家祠堂等上百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目前,济南市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4个,省级传统村落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9个。二是保护扶持乡村非遗项目。济南市深入挖掘、保护和扶持乡村非遗项目,如章丘梆子演出、三德范村的高跷、扮玩以及商河的秧歌等。2021年,济南市公布了市级450项非遗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名录,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扶持,联合认定区县级非遗工坊54家、市级非遗工坊35家。三是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济南市通过 321家乡村文化博物馆,上千个乡村文化长廊、乡村图书馆、民俗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地区拥有传统村落、非遗项目、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济南市立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之路。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点燃文旅新引擎。济南市利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设计优秀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和路线,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的产业形态,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例如,济南章丘区龙山黑陶推出私人定制游、深度研学游和夏令营游,年接待游客、学生等近30万人次;济南葫芦文化产业园开展非遗旅游、齐鲁古道旅游等,年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二是形成多元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济南市致力于研发生产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产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影视、动漫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如章丘铁锅以新零售模式融合线上线下营销,2021年全年相关产业链销售额突破1.05亿元,2022年前5月,章丘铁锅全产业链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深化文明乡风建设,做好铸魂培元工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保障。济南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尊老爱幼、守望相助、乡贤聚力等良好风俗,并积极消除炫耀攀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有效改善了乡村风气。一是设立乡村儒学讲堂。济南市在多个乡村建立儒学讲堂,定期举办国学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人物授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忠孝、诚信等精髓,涵养文明乡风。二是培养乡村儒学志愿者。济南市加强与高校、社科院以及尼山圣源书院的合作,培养村民担任乡村儒学志愿者,让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仅章丘区三德范村就培养出儒学志愿者80余人。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传统文化主题和传统文化节庆活动,讲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形成,使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济南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不足
济南市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价值,在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上持续发力,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不足和限制因素,这些因素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作用的有效实现。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济南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对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不清晰,无法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二是社会力量与个人参与不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济南市目前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个人参与不足。
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影响力小。一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强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常分散,乡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聚集发展。此外,许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仅涉及单一环节,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品牌口碑效应有待提高。济南市目前不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是私人经营,规模受限,没有形成规模化、统一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缺乏知名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数字技术运用力度有待加强。近年来,济南市围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数字赋能力度还有待加强。一是在传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上数字技术运用不足,如元宇宙、VR、AR等技术的运用不足。二是在乡村产业链上的数字渗透不足。数字经济平台如何将农业生产数字化与农产品上线全面无缝衔接,使数字经济全面渗透到农业全产业链方面尚不完善不充分。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不足。一是乡村文化传承主体逐渐缺失。受制于乡村教育、收入等因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活动形式单调且层次较低,不仅造成了农民精神生活匮乏,也导致农村文化消费疲软。二是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薄弱。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卫生医疗水平较低,加之工作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乡村地区通常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济南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它需要基层党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应主动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通过教育和活动,加深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从而巩固党在农村的文化影响力。同时要站在乡村振兴的全局高度,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长远目标,确保文化活动与乡村发展的同步推进。此外,市、县区政府要明确各相关部门(如文化、教育、农业部门等)的职责与任务,推动跨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的广泛参与。要利用社会组织在科技、人才和资源方面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通过创新社会解决方案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中,推动本地文化与乡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乡贤拥有与生俱来的血缘和地缘优势,不仅熟悉乡村历史文化,了解农村政策,而且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举办乡贤联谊会,定期组织乡贤回乡交流,借助乡贤宝贵的资源和人脉优势,快速推动相关项目实施,增强相关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协调不同主体,形成合力。要通过政策制定、投入带动、管理创新等措施,调动不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形成互补协作、多元共治的局面,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各主体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促进各主体履职尽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提升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影响力。一是强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要加大对乡村地区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条件,确保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在乡村地区投资兴业,为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积极引导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农业、工业、康养、研学等相互配合、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以景带村、全域联动,形成乡村文化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联盟建立,集中资源,形成产业集群。要引导和支持乡村延伸产业链条,涵盖创意设计、生产制作、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空间。
二是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效应。一方面要支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打造自身品牌。通过提炼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充分运用农村电商、旅游演艺、旅游节庆、艺术展演等多元载体,打造乡村主题文化IP,通过品牌故事、独特文化内涵等方式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度。同时要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向规模化、统一化发展。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培训和指导,引入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使其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从而增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加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品牌知名度。
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是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乡村文化产品供应,以及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必须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一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保护与传承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建筑、传统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采集、记录、处理和存储,从而有效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二是建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强化宣传和体验效果。首先是加强数字乡村博物馆、村庄主页等数字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些平台,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直播等多媒体形式,向观众呈现乡村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传统技艺等丰富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次是推广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体验。建设三维和全息的沉浸式体验场馆,强化游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效果。例如,通过VR技术重现传统节日庆典或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使体验者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增强乡村产业链条的数字化渗透。首先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比如文化主题游戏、融合传统元素的现代服装和装饰品等。其次是通过数字平台对产品进行推广,例如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与产品有关的故事、短视频或开展直播活动等,以此助力产品的市场推广。同时要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利用其销售渠道和物流系统,使消费者更方便购买和体验产品,从而提升销售量。
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文化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首先是强化党建引领,从供给侧满足村民文化需求。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通过乡村调研、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村民在文化方面的具体需求和期望,并根据调研结果举办符合村民兴趣和需求、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其次是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从需求侧激发村民文化传承动力。鼓励村民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创新讲好乡村戏曲、方言、技艺、习俗的故事,提高乡村文化感召力。同时鼓励村民在直播间里展示田园风光、文化才艺,并销售农家特产,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产业振兴。
二是以制引人,增加专业人才数量。首先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制定乡村人才激励制度,搭建城乡文化人才资源流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要在交通、住房、评优等方面向乡村人才提供优惠待遇,提高乡村人才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为乡村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同时,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卫生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在乡村安居乐业,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是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要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的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加深青年人才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强化人才使命担当,厚植人才家国情怀,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陈静)
[本文系2023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济南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NSK23C01)、2024年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计划科研项目“济南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陈静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