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9期

【县域金融】农信机构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浅析

发布:2024/09/03 17:05  作者:黄红娟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9月  阅读量:

[摘要]  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支柱,银行能否稳健运行关系到国家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的整体安全。只有建立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全流程风险控制,才能真正实现跨周期稳健经营。农信机构加强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要明确风险管理重点,完善内控机制,重视数据积累应用,制定适宜的交易策略,提升条线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  农信机构;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

[作者单位]  德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平稳,风险总体可控,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稳定的金融支持。但是,近年一些中小银行机构风险事件频发,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大了监管力度。作为中小银行的农信机构,必须建立稳健经营的长效机制,以防控金融市场业务风险。

 

风险管理问题特征

 

目前,农信机构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还较为薄弱,缺乏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置能力,虽然大部分行社建立了前中后台的业务架构,但事中审查、事后监督却大多流于形式。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2016年某农信机构引入外部专业团队发展债券投顾业务,希望能够通过债券投顾业务获取超额的收益。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债券投资管理能力,盲目相信券商投顾机构追求超额回报的建议,没有把债券投顾业务发展建立在自身完备的风险管理框架之内,致该农信机构在市场悄然发生变化的时候缺乏判断,充当了“接盘侠”成为风险的承接人,导致大量浮亏。

 

该案例充分体现了目前农信机构在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时风险管理问题的典型特征:一是过度依赖同业业务,将同业业务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二是内控机制缺位,在业务流程、审批权限、风险处置措施等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依托。三是缺乏专业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市场的认识不清,从经办人员到管理人员没有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警觉性不高;四是同业资源匮乏,信息渠道不畅,风险预警滞后。

 

亟待优化的风险管理重点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结构性的转型趋势,银行相关资产收益出现结构性下行,收益波动率上升。农信机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水平与头部银行机构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模型应用和量化水平上,还体现在定位有偏差、机制不完善、数据治理混乱等方面。

 

资金业务定位有偏差。随着存贷利差收窄,农信机构对金融市场业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货币宽松和经济走入L”形通道的大环境下,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不畅,投放资金不能寻找到合适的信贷项目而淤积在同业市场内;另一方面是某些农信机构通过金融市场业务做大资产规模,企图在同业市场上赚“快钱”。从而形成目前重资金业务、轻传统信贷业务的经营偏向。

 

内控机制不完善。目前农信机构虽然普遍建立了关于金融市场业务的内控机制,但是业务流程的设置还较为粗放,特别在投前准入、投中审核、投后检查方面的管理混乱,风控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且在合理性和完整性上还有所不足。在合理性方面,部分机构相关制度的设计、执行和监督流于形式,导致管理松散、风控效果不佳,而另一部分机构又对风险谨小慎微,风险管理过于死板,导致正常业务无法开展,经营效率低下;在完整性方面,内控机制无法覆盖全部已有业务,或者不能有效控制业务流程的各节点风险,内控盲点突出,容易滋生风险。

 

风险管理数据治理混乱。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业务对金融科技、计量定价等的依赖逐渐增强,而农信机构普遍存在历史数据积累不足、系统建设层面投入不够等问题,再加之各部门从自身业务出发分而治之,导致数据管理标准不统一,难以为风险管理模型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交易策略缺乏系统性。对于同业投资类的业务,机构普遍厌恶亏损,但是理性的机构投资者能及时转变策略,将亏损化为盈利。而大部分农信机构遇到浮亏,往往选择“一持到底、坚决锁仓”,用时间换空间。这种处理方式没有账面的亏损,表面上回避了问责,但是机会成本偏大,对于家小业小的农信机构来说其实并不划算,但即使这样,大多数的农信机构仍采用“无问浮亏”的死扛策略。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切实有效、灵活变通的交易策略。在交易时要么只看当下,没有远期规划;要么虽有一定的交易策略,但市场风向转变时,不能提前预判进行调整。

 

专业人才匮乏。笔者认为,缺乏专业人才是当前农信机构开展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最大困难。开展资金业务需要前、中、后台部门流程作业,但农信机构严重缺乏条线专业人才,不能有效衡量金融市场业务盈亏和风险,效益和风险的把控基本都在前台,中台的风险防控、后台的风险监测预警、高管人员的风险决策,基本形同虚设。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利率频繁、剧烈波动的可能性较大,开展金融市场业务风险也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地位较低。在金融同业市场上,资金规模决定了行业地位和议价能力。农信机构大多是县级法人,虽然存款规模在当地金融机构中较大,但存贷之外释放的富余资金在同业市场上则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同时,农信机构还受到“对其他商业银行风险权重为20%25%”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等资本限制。在金融市场业务中,农信机构难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交易对手,增加了资金融通的难度。

 

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坚守自身市场定位。作为农信机构,应该明确自身经营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导向。一是牢记“助力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严格遵守各项监管规定,不越底线、不踩红线、不摸高压线,努力提高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二是应将金融市场工具主要用于流动性管理,可以将资金业务收入作为必要的财务补充,但不能过度依赖。三是理性看待风险和收益,纠正一味追求收益而不顾风险的惯性思维,将资金安全性放在首位,合理、合法、合规地获取风险收益。

 

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从制度建设、流程设置、权限管理和风控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制度体系建设应前置化、合规化、完整化。要把制度置于业务之前,先建好框架再开展业务;要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进行制度调整和修订,保证制度不突破监管约束,不钻监管漏洞也不过度解读监管文件;要完善制度内容,确保制度覆盖所有已开展的业务,同时将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纳入全流程管理。二是根据业务制衡原则进行部门和人员设置。业务部门、风控部门、事后监督部门、风险处置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确保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独立性,防止业务部门营销、操作和风控一手清。三是进行合理的权限管理。合理框定有权审批人的审批权限并严格执行,同时根据业务实质风险,在建立业务制衡机制的前提下适当尝试审批权的下放,提高业务效率。四是精细化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方面,应按照风险识别、计量、监控和检查报告四个步骤形成闭环管理,形成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和反馈机制,建立明确清晰、执行力强、全面覆盖的流程管理体系。

 

重视数据积累应用。数据管理模型建设方面,除了搜集交易原始数据,完成数据分类、指标管理和结构性存储外,还应该关注风险计量的设计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应用。如关注市场数据、交易数据、静态数据在不同业务类型中的一致性,按照账户、部门、产品、风险因子等层级建立统一的投资组合架构,实行风险、止损、交易限额的测算和实时预警,在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层面实现压力测试和风险评估等工作的系统测算,将风险管理由事后发现向实时校验或事前预警转变,提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制定适宜的交易策略。一是农信机构的交易策略要符合自身的定位,把握好交易节奏,不盲目追求交易的“短、频、快”,应将交易的重心放在资产配置上。二是合理运用债券借贷、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的风险对冲功能,降低交易盈亏的波幅,平抑市场波动,获取稳定收益。三是确保交易策略具备一定时效性,既要立足当期市场情况做好资产配置,同时也要加强研判,做好远期规划,根据变化着的市场适时调整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风险结构,推动配置交易化、交易策略化发展,以更加主动和有效的方式降低经营风险,助力业务提质增效。

 

提升条线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对于业务部门的交易员,要深耕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提高业务经办过程中的警觉性,始终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同时,要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风险的识别和计量的能力,要及时发现业务的实质风险,并对风险有理性的认识,确保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特别是对于在市场中收集了解到的风险信息,要及时向行社汇报,由有权审批人或委员会做出风险判断后严格执行。二是对于中台风控人员,首先要严格做好交易对手评级和授信的统一性,把好风控入口关。其次在业务审查中,根据各类合规性要求和各类业务的风险要点,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彻底改变“闭着眼睛审查”的被动型心态。在此基础上,风控人员也要对市场有一定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对于市场的表象和变化,以及背后深层次的逻辑都应当具备较为敏感的嗅觉,不仅仅是做到风险的识别、计量,更应当做好风险的控制、监测和预警。三是对于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更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将金融市场业务作为主营业务之外的重要补充,不断提高优质信贷业务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要站在全行经营的角度去权衡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并在绩效等制度的设置上充分体现稳健经营的导向。

 

重视同业合作,提升规模效益。一是重视同业合作。在交易合作的传统基础上,调整同业合作模式,积极参与金融市场业务成员协会,分享成员间在产品、服务、渠道、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二是提升规模效益。一方面加大自身资本积累,应用好内源留存和外源融资两大手段,壮大一级核心资本。另一方面探索抱团发展模式,与兄弟单位合作,在“风险可控、范围合规、权责对等、信息对称”的基本原则下,利用规模聚合效应提高农信机构的话语权,改善农信机构在金融市场作为微小主体的被动局面,实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