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2期

【谈发展】新发展理念 引领乡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2025/02/06 20:37  作者:中共乡城县委书记 杨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讲师 石旻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2月  阅读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乡城县地处川西高原,是四川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紧迫性。

 

乡城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共同发力,谋求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从2020年摘掉贫困县帽子,到2023年摘掉四川省欠发达县帽子,再到2023年被列为甘孜州共同富裕试验县,乡城县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了创新引领、协调并进、绿色环保、开放合作、共享共建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

 

总结实践成效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动能不断提升。一是二三产业高速增长。2023年,乡城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40亿元和9.29亿元,2014—2023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3.35%和14.64%,增速均明显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二是二三产业拉动作用显著。自2016年起,乡城县大力发展水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快速提升,2023年二产税收对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贡献度达51.32%。同时自2018年以来,乡城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民宿产业集群等,第三产业占地方GDP比重超过45%,2023年这一比重达47.14%。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显著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并同步带动人均GDP快速增长。2023年乡城县人均GDP为6.47万元,年均增长13.16%。三是县级财政自给率不断提升,2023年乡城县财政自给率8.77%,年均增长2.36%。

 

坚持协调并进,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近年来,乡城县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出一系列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的措施,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升,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25.89%,增长至2023年的31.15%,年均增长2.08%。二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乡城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达3.89万元、1.66万元,年均增长6.59%、11.77%。三是城乡差距不断减小。近年来,乡城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倍差由2014年的3.37缩小至2023年的2.34。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是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水质监测达优天数全年占比自2013年起始终保持100%。空气监测达优天数全年占比始终处于高位,2023年为58.90%,其他天数均在良以上。2014至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持续提高,2023年达到29.79%、86.96%。二是绿色低碳产业初见成效。乡城县牢牢把握“双碳”机遇,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构建起以高原特色有机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文旅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三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乡城县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等红线,严厉打击涉林犯罪、非法采砂等破坏生态行为,深化生态修复工程。四是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2017年,乡城县建成垃圾处理厂,2023年垃圾处理率达96%,乡村环境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一是市场主体发展迅速。2014—2023年,乡城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2.96%,带动就业人数、外贸出口量稳定增长,如以野生菌类为主的外贸产品远销欧美和东亚。二是民营经济不断壮大。近10年来,乡城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0.50%。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乡城县现已打通了与稻城、巴塘、香格里拉等地区的快速通道和县域内的乡村公路,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近10年年均增长12.90%,为畅通物流客货运输提供了保障。

 

坚持共享成果,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一是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10年,乡城县每万人教师数、每万人医技人员数呈平稳上升趋势,2023年分别为139人和2.6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二是社会保障更加坚实。近年来,乡城县不断完善民生政策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比例持续上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长2.44%。三是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持续提升,调处成功个案数大幅增加,社会和谐稳定。

 

正视问题挑战

 

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一是干事创业氛围还不足,部分乡村干部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落实不力,群众干事创业热情还没有充分激发。二是产业体系不完善。财政自给率低,三产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数字产业化发展滞后,尚未建立数字化大平台。三是创新动力不足,缺乏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少,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投资,内生动力不足。

 

协调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城镇化率低,乡村建设滞后,人口流失严重,带来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居民消费力较弱,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益偏低,人均存款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资源配置效率低,县级财政收入渠道窄,政策激励不够,市场调节能力不强。此外,城镇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未充分发挥。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乡城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亟待破解。

 

绿色发展程度不够。一是统筹发展与保护任重道远。受地理地貌条件所限,乡城县可供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供给极少,全县40亩以上可用于建设园区的土地只有3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容量严重不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还不够稳固。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优,清洁能源开发不充分,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后外送电网配套不足,交通缺乏新能源设施及现代化枢纽。三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率不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不严,资源再生利用水平低。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一是开放程度低,出口额少,缺乏区域联动,外地游客和人才少,利用高端要素困难。二是市场主体发展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发展难。同时电商发展滞后,农产品同质化导致竞争激烈。三是交通枢纽物流网络不畅,等级公路和公共交通覆盖不足,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尚未建成。

 

成果共享覆盖不广。一是教育医疗相对薄弱,缺乏高级教育和优秀教师,学生外流现象突出,医技人员不足且医疗水平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足。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医技人员短缺,健康科普服务覆盖面不大。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不足,住房问题突出,对弱势群体关爱不够。三是基层治理水平低,群众法律意识弱,致富带头人作用有限,综合执法水平低,治理方式粗放。

 

优化对策措施

 

深化创新引领,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立足乡城实际制定创业创新激励政策,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保障创新要素,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加强政策宣讲,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二是完善产业体系。持续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水光风蓄储”多能互补;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出台更多金融、产业、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导政、企、校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同时,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夯实信息化基础,以数字赋能社会事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是推进柔性引智。建立本地人才队伍,深化校地合作,创建科研中心,促进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成果应用;促进信息化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智慧+”农业、文旅等场景。

 

优化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格局。一是提供平台留住人才。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因地制宜升级传统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优质就业岗位,提高生产效率,切实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促进消费下乡。坚持“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的原则,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创新金融支持、开展消费品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多种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将涉农资金重点向农业农村经营主体倾斜。加强中心镇培育创建,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能手集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一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生态宜居和美家园。着力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生活等领域协同推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二是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完善清洁能源“产供储消”产业链环节,加强电网、新型储能设施建设,推进适宜高原地形气候条件的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三是开展回收循环利用行动,促进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扩大开放合作,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空间。一是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利用自身禀赋优势“走出去”,结合毗邻合作优势“引进来”,建设“飞地”产业园区,探索总部经济之路。二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社会资本,用好财政和金融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电商新模式,大力发展“线上服务+线下消费”“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等新消费模式,鼓励不同人群创建直播团队和改善直播环境。携手周边县市联合打造区域品牌,与资源禀赋相近区域形成互利共赢市场格局,共同提升区域品牌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县乡公共交通设施,扩建乡镇物流中转仓和村级物流服务站点,深化对内对外互联互通。

 

促进共享发展,增进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福祉。一是提升教育医疗发展质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建设乡城县高中和区域性寄宿制学校,探索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探索紧密性县域医共体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医师,探索知名医疗机构定期来访坐诊、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同时,加大群众健身设施投入。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适时调整参保人员缴费档次和补贴标准,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建成一批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廉租房、周转房等建设,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三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干部学历和能力,解决一批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基层治理环境。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