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2期

【专家智库】新质生产力 助推白银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2025/02/06 20:58  作者: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白银市行政学院、甘肃会宁干部学院)副教授 张薇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2月  阅读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对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为推动白银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切实有效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要着力破解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一系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助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白银市产业发展现状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全市辖2个区(白银区、平川区)、3个县(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白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和基本盘,白银现有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其强力支撑。

 

产业集群化优势明显。近年来,白银市牢固树立“抓产业、兴产业、强产业”的鲜明导向,以更大的力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再到“集群化”的转变。逐步构建起了文冠果、枸杞、马铃薯、小杂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片带化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瓜菜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林果业、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四集群+四片带+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品牌效应逐渐凸显。2023年白银市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9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42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形成了“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

 

财政支持不断加强。白银市2023年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7亿元,支持产业走转型发展之路。同时,市县争取各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奖补资金重点支持标准化基地、加工生产线、品牌创建推广等产业链重点环节。

 

新质生产力助推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白银市从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消费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产业发展规划不完善、结构不优以及品牌不强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整个产业链的加快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不完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由于产业发展的规划性、前瞻性不强,对发展定位不准,导致一些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亮点不亮、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合力,致使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一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缺少统筹规划。就靖远县而言,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不完善,同质化严重,难以凸显当地特色。二是农业结构不优,发展模式相对单一。靖远县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传统、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仍是产业发展的短板。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产品一直处于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导致其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三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在靖远县,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就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产业链条完整性而言,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依然不强。

 

产业品牌效应不明显,农产品产销受限。一是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小,融合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对产业品牌不够重视,无法成为乡村品牌建设的主体,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产品销路受限,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品牌建设难。由于乡村品牌自身发展不够,加之消费者的体验性差,导致难以充分赢得市场。

 

产业发展结构不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因规模化水平不高、带动作用不明显,发展的后劲不足,大多数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调研发现,目前全市5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仅有加工企业7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63%,低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导致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比较欠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科技对产业贡献率低,产业转型升级难。从全市来看,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机制不活等问题,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创新型企业少,科技招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模式尚未形成高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议

 

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走产业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型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链。强经济,首先就是强产业。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又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因此,我们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一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推动蔬菜、肉羊、枸杞、文冠果等特色产业优质发展。加快靖远县东升万亩朝天椒、若笠万只绒山羊、刘川设施高效农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创建省级蔬菜产业园、国家级肉羊产业园,带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二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要充分发挥靖远县农投公司带动作用。推进北湾沿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刘川范窑设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深度挖掘生态中蕴含的产业附加值,依托枸杞、文冠果等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发展“国土绿化+林果产业”生态经济,力争特色林果产业产值大幅提升。培育壮大中药材等绿色生态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扩容提质增效、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品牌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大力支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提品质、创品牌。一要扎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升“靖字号”“平字号”产品竞争力。二要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支持县域打好优势牌。支持农业优先型的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加快“一县一园”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加强县城建设,深度挖掘县域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县城综合功能、居住品质和形象品位,打造靖远高铁小镇,让县城独具特色、靓丽多彩。因地制宜推进东湾等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强化乡镇产业带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培育发展一批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和特色小镇。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价值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加快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冠果、枸杞等优势产业片带化发展。四要坚持质量促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覆盖,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把“小口大枣”“靖远枸杞”“靖远黑瓜籽”“靖远羊羔肉”“靖远文冠果油”“靖远旱砂西瓜”“大庙香水梨”等等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企业商标品牌推介至全国,扩大品牌影响力。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链。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产业的提质增效升级,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靖远县农投公司为牵引,培育壮大美娅泛农、鼎新、陇原农林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要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围绕蔬菜、肉羊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此,通过大力培育引进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牵手农民实现“掘金”。二要加快推进文冠果生物工程研究院建设,构造完备的产业链条。打造文冠果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谋划实施锁鲜枸杞加工、特色农产品流通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逐步构造更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三要争取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聚力科技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链。科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打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尽快脱胎换骨,以高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于此,要深入实施科技突破行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添活力。一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靖远科技创新智慧空间”“靖远蔬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深化院校科技合作,加大县域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二要建立健全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三要积极融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大力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借力借智提升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4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般立项课题“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对策研究——以白银市为例”(立项编号:24ZC26)的阶段性成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