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农业标准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的,由标准化技术组织采用标准化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或主要环节的活动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活动。县域是农业发展的主阵地,推动县域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县域通过制定相应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行为,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立足现状
从总体情况看,部分县域完成了多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并完善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了农业发展规划、生产技术、生产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统一。在示范区内,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种植基地全部实行“三品一标”认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示范带动,县域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具体来看,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各地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并运用“企业+农户+基地”等经营运作模式,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示范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点和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平台。示范区内的企业和合作社在技术服务、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鸿运绿色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的探索与应用,通过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夏津县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攀升。
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部分县域出台了配套的扶持政策,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激励机制。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对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资金扶持、项目支持,提高了农民参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县财政、镇(乡)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认证、示范、奖励工作。三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同时,以无公害蔬菜、优质粮食、瓜果蔬菜和水产养殖四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多数县域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粮食基地和瓜果蔬菜基地。其中,高产创建项目实施面积不断增加,无公害蔬菜和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以上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此外,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在示范基地的引领下,多家企业创新“农户+公司”经营模式,使县域优质农产品产量连年增加,品牌效应显著增强。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和推介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关注当地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直面问题
虽然县域农业标准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部分县域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薄弱的发展基础使部分农业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有些县域,由于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认识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难以快速投入农业标准化发展工作中。同时,由于农村土地分散,加之交通、通信、水利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础条件差,导致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推进工作难度。此外,县域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不足;农药和化肥等农资的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相关部门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措施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数量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不足;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示范基地建设资金不能得到较好保障等问题也阻碍了县域农业标准化发展。
创新路径
加强组织保障。各地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办法》要求,成立由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管理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成立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正常开展。县级农业管理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指导各村成立以村民为主要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小组,负责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业标准化发展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加强农业标准化宣传引导。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是基础,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文化科学素养是关键。县级相关部门要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知识,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树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教育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标准推行和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设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核心支撑力量。要将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和物质保障。首先,要提高对标准化人才培养的认识,加快制定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建立并完善农业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继续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不断壮大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其次,要加强对现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工作,通过继续教育、外出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同时,要大力支持各类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辨别能力。
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动力,也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以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在农业标准化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并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制定更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抓手,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标准化交流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的国际认证工作,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创新模式,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扶持,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让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打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实施标准化农业生产,引领农业全链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