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2022年,“数商兴农”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数商兴农”工程由此被大家关注,成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商兴农”致力于打造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商产融合,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数商兴农”工程为农村电子商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通过宣传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力抓产业融合、着力技术创新等有效举措,不断壮大“数商兴农”主体、夯实“数商兴农”基石、塑造“数商兴农”支柱、激发“数商兴农”动力、强化“数商兴农”保障,为苏仙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 数商兴农;乡村振兴;苏仙区;电子商务
[作者单位] 中共郴州市苏仙区委党校
“数商兴农”是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的简称,是农村电商的升级概念。“数商兴农”就是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农村商务领域的赋能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商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推动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进而支持和促进农业农村的生产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简言之,“数商兴农”是根据“商”与“农”互联互促的经济规律,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农村商务发展,涉农商务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和产业振兴。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在梳理总结苏仙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扎实推进“数商兴农”工程,激发苏仙区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的对策建议。
苏仙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效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道路交通解决“最后一公里”。全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乡、村道路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5G基站建设有序推进。目前,苏仙区已完成 287 座5G基站建设,其中电信/联通177个、移动110个,基本已经完成了中心城区5G信号连续覆盖。同时,苏仙区不断完善区内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目前基本实现物流村村通。
平台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苏仙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数商兴农”工程的相关政策,为发展农村电商搭建各类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可靠的展示和销售渠道,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区供销社依托其现有的资源,以区级综合服务公司为引领,在5个重要镇(街)建立中间服务平台,为全区22个村级电商服务社提供服务,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区镇村三级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区农业农村局落实国家政策,着力推进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工作,目前村(社区)覆盖率100%。
农村产业化水平提升。苏仙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以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初步形成了稻米加工、油料加工、高山菊加工、食用菌、瑞香米食品、东江清水鱼、栖凤渡鱼粉、钰丰食品、瑶岭高山、福城包子、乌米粽、楠竹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2023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为170.27亿元。
苏仙区“数商兴农”存在的问题
参与意愿不高。一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苏仙区开发农村电子商务业务的并不多,目前只有郴州贵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田家湾香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郴州市芝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郴州市钰丰食品有限公司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商运营方面人才匮乏,日常维护成本过高,收益不高,没有流量很难做出成绩。二是参与电商的农户数量不多。由于个人缺乏技术、资金和平台,导致农户参与电商的主动性受限。
资源整合不强。一是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效率低下。农村电商发展涉及农业农村、供销、商务、科技、经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在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基础设备配置、人才培育等方面事倍功半。调研发现,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中,各部门虽然都在村庄配置了电脑、摄像头等电商设备,但是很多电脑已闲置很久,或者被另作他用。而对于电商人才的培训工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又缺少协调联系,导致技术部门缺学员,农业部门缺技术讲师,部门各自为战,资源无法共享,培训效果不佳。二是部门电商平台缺乏长效运营机制。搭建电商平台是基础,后期运营才是关键,电商平台是为企业、农户服务的,平台好不好关键在企业、农户、消费者的操作体验好不好。然而,全区各类电商平台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缺乏长效运营机制,无团队、无技术,带动作用甚微。
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是基站建设推进难度大。基站建设是开展电商运营的保障,尤其是各类平台直播对网络要求极高,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信号支持。因电价、场租等问题所限,导致5G基站全面铺开建设进程缓慢。二是智能设施普及度不高。当前,苏仙区只在小范围内试行5G智能设备,如西河沿线村、飞天山镇等,5G技术应用主要聚焦在政务办公、社区治理等方面,智慧农业等板块仍停留在规划中,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企业和个人主动应用的意愿较弱。
产业链条不长。全区产业融合度低,链条延伸不长。多数农产品仍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性不强,企业规模不大,创新意识不足,经营模式雷同,深加工、精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少,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风险共担机制,带动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虽然多,但是能力参差不齐,示范带动作用有限。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新模式,但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人才缺口较大。电商人才短缺是目前苏仙区电商发展的一个短板。一是懂农业、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目前,由于大部分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大多年纪偏大、学历不高,对电商销售特点不够了解,对电商营销手段不够娴熟,因而开展电商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二是涉农部门电商技术型人才不足。数字化兴农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包括设备维护、平台开发与运营、数据统计、销售、品牌设计、主播等。当前,涉农部门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无法为企业、农户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难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引导职责。三是缺乏电商直播人才。当前苏仙区缺乏懂农业能销售的带货达人,苏仙区农产品直播产业尚未形成良好态势,无法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苏仙区数商兴农对策
积极引导,壮大“数商兴农”主体。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施“数商兴农”,企业和农户是主体。如何带动企业和农户参与数字化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是关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互联网为农村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互联网+”的线上模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高效率销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调研发现,区内一些企业和农户对“数商兴农”工程存在很大的顾虑,同时对当前电子商务一知半解,不敢投入太多精力和成本。因此,相关区级部门和镇(街)、村(社区)应加大电子商务宣传力度,让企业和农户逐渐树立“互联网+”思维,了解电商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生鲜电商、订单式农业。让企业和农户明白,从单一产品到全方位服务,从专业化运营到简单化操作,从电脑到一部手机,电商新业态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了更多选择。二是立足本地资源,打造本土电商品牌。加大扶持力度,依托芝草公司、钰丰食品有限公司、凤楚传奇等大中型企业的销售链条和品牌优势,充分利用本土企业资源,鼓励企业创办电子商务平台,制造苏仙区农产品网络品牌。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微小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加入电商平台实现全区电商纵向发展态势。三是大力招引企业,带动本地电商发展。当前,苏仙区还没有形成一家有资质、有带动性的农村电商企业,部分企业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不显著。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资质有实力的农村电商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电商技术、人才、平台、物流、市场等资源的辐射带动,推动本土农村电商企业的发展壮大。
完善设施,筑牢“数商兴农”基石。乡村电商新基建是推动“数商兴农”的基础,需加快完善。一要构建物流体系,打通渠道堵点。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畅通的乡村物流。苏仙区要在现有物流设施的基础上,依托供销合作社打造的区镇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以及流通体系,联合区内快递物流公司,升级改造区内物流配送中心,更新传输和分拣设施,提高设施自动化水平,提高快递、物流效率。要健全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堵点,为全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保障。要发展共同配送,整合快递资源,实现线路共享,提升物流服务时效,形成双向畅通、集约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二要完善加工设施,实现产地初加工。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产地初加工厂房,构建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全区性的农产品仓储集散中心,实现全区农产品初加工在本地解决,在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同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全区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收益。三要加快基站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有序推进5G基站建设工作,实现5G网络城乡全覆盖,同时联合三大运营商积极宣传相关政策,推广“5G+”智慧应用,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户积极实施,发展智慧农业、共享经济、智慧旅游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产业融合,打造“数商兴农”支柱。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依托“数商兴农”工程打造苏仙区农业支柱产业。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对现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地档次,增加基地的经济效益,将单个种植品集中连片发展,打造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化布局,因地制宜,着力抓好苏仙区水果、蔬菜、牲畜饲养等特色产业,继续发挥良田镇、栖凤渡镇、许家洞镇、坳上镇农业种植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庄园经济等,促进产业规模的形成,实现产业化发展。二要培育新业态。推进“数商兴农”工程,苏仙区可将电子商务与本地乡村旅游融合,发掘农村康养旅游、文旅、休闲观光、劳动实践等多重价值,发展农村创意农业、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同时紧抓机遇,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的优势,大力宣传推广苏仙区乡村景象,开展直播带货,带动农村产业产购销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产品预售、定制等新模式的形成,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根据本地蔬菜、水果特性,发展小程序电商、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电商模式。三要强化品牌塑造。加快推进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提高苏仙区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挥已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如庄门莲藕专业合作社的水果莲藕、湖南和先农业公司的桑椹果酒、三亩七红薯培育种植基地的高山甜薯干荣获中国果品产业博览会产品金奖,以点带面、逐步实施,继续推进苏仙区特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打造苏仙区电商网络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以销售者需求为先,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技术引领,激发“数商兴农”动能。数字化技术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方面,要构建农村电商人才体系。要加大投入,引进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建立苏仙区电商人才引进机制,分专业、分领域,从企业和相关部门发展电商人才的需求出发,比如当前全区对物流、电商、销售、主播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要加大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向全社会引进优秀人才,为全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要用心用情培育本土农村电商人才。根据部门职责,邀请专家对相关部门的对口科室和个人加强电商专业知识培训,转变思维,提高操作能力,增强部门对农村电商主体的指导能力。联合教育机构,不定期举办各类形式的农村电商培训班,对有意向参与农村电商的农户和企业开展免费培训,鼓励农村闲置人员自主创业或到电商企业就业。以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挖掘一批直播带货、网络短视频人才,不断充实本土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要集中资源,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库。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开展全区人才大摸底,分专业、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将所有人才信息汇总,成立苏仙区电商人才库。制定人才交流机制,提高人才流动性,形成“岗得其人、人适其岗”的局面,发挥人才的最大效力。加强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的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让企业和农户能够享受人才库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最大助力。
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全区各镇村加强与网络运营商合作,以飞天山5G小镇为模板,实现区内全覆盖,将5G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无人机、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农产品安全和乡村旅游文化、场景全程跟踪体系,实现全过程实时掌握信息,发展智慧农业和智慧旅游,推动数字农业快速发展。同时,为了提高支付便利性和效率性,可由农业部门牵头,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衔接,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在农村电商的普及应用,并逐步探索应用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村中小型企业和经销商的融资问题。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