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加快建成供给保障有力、绿色高质高效、产业链条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强国。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举措。迈步新时代,甘肃省临夏州作为农业地区,顺时顺势推动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寻找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方式是一个必然选择。
临夏州农业绿色转型中的环境因素
农业用水环境持续改善,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近年,临夏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临夏州所属永靖、东乡及临夏经济开发区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已投入使用,与生态环保部门实现自动在线监控联动,废水排放做到稳定达标;超额完成碳减排考核指标任务,根据国考断面和省考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优良,符合国家要求。2023年,临夏州地区生产总值为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2.6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3.5亿元,同比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3.6亿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46元、同比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16元、同比增长5.6%。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风险管控有效。最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显示临夏州没有一、二、三等地(无高产田),中产田占32%,低产田占68%。积极开展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的排查工作,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完成了永靖县西河镇陈家湾村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项目,并通过评估验收,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结果显示,临夏州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临夏州通过实施“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过腹发酵还田”“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技术推广示范点建设,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00万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传统种植结构向特色种植转变。以循环发展为导向,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合理布局了规模化养殖场,对传统生产方式、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开展彻底的变革,打造中药材、百合、食用菌、树莓等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带,群众的农业收入大幅增长,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亩均收入不足1000元,现在已经达到大田作物亩均收入10000元以上,设施农业亩均收入30000元以上,这些可喜的变化为农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力量。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特色种植面积177万亩,特色种植业产值预计达到80亿元以上。
延伸产业链,种养产业向全产业链转变。临夏州按照“三新一高”发展理念和构建牛羊全产业链,在牛羊全产业链发展上游建设上,补齐饲草饲料短板,加快牛羊扩量提质增效步伐,推进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在中游环节上,增强牛羊屠宰精深加工能力,开展预制菜系列研发生产;在下游产业上,实施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健全交易市场完善营销网络,健全冷链物流服务设施。目前形成了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养殖相结合的模式,现畜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增长速度位于全省的第二位。同时利用部分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灌溉便利的优势,突出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蔬菜产业,累计建成日光温室近万座,种植娃娃菜、甘蓝、西蓝花和芹菜等各类蔬菜10万亩以上,在北上广、山东等地固定销售,使高原夏菜已成为全州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
生态环境保护虽有成效,但现实需求来说仍有差距。临夏州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性矛盾较大,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丘陵、山地占到总面积的9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尚有近3000平方公里。因缺少配套的治理水土流失灌溉设施,加上地貌复杂、坡度较大,致使治理难度大,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依然艰巨。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相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
临夏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的关系,创新有利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体制机制。
提升绿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实现供求均衡。一是建立增“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本高,利用率低、收益太低,导致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动力缺乏,而放任农业污染却是农民理性的经济选择。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农民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采用化肥农药、抗菌药,焚烧秸秆等方式。从根本上来说,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要建立一种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经济制度。为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畜禽粪便、秸秆、农用薄膜等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财政补贴,降低绿色农业生产增加的农业生产成本,以最大限度地鼓励绿色农业发展。
二是挖掘本土绿色农产品资源,提升供给能力。一方面要挖掘本土绿色农产品资源。依据临夏州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特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打造树莓、百合、酿酒等产业,在全域内推广经济林果和观光农业,通过资源要素的聚集形成种养产业的有机耦合。同时,要提升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引进和更新技术,建立标准体系,改进包装设计并提高运营水平,创建绿色标识,使其有别于一般的农副加工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业绿色资源的使用率。一是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临夏州森林覆盖率1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2%,野生动物涉及200多科1000余种,涉及全州71个镇(乡)范围,以啤特果、核桃、花椒、油桃等为重点经济林,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太子山旅游大通道、鲜花港等农业绿色产业。为此,要围绕多功能的农业生态,重塑“乡村空间”,将民俗风情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紧密衔接,拓展绿色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培育新产业,构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间衔接紧密、利益互增的绿色农业产业模式。
二是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养殖环境、疾病诊断智能调控等技术控制。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加强水、土、大气环境源头管理,鼓励使用种植绿肥和生物肥料,并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
做好基础服务工作,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强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以专业型、技能型、经营型人才培育为重点,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田秀才”“土专家”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引导州农业农村领域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将培训班开到每村每社。二是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加大“一县多品”地方特色品种承保力度,保障产业风险;另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构建农业风险预防机制,降低农业风险。三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广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作物的新机具,同时引进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种植中的应用。同时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推广应用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收集处理自动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绿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统筹推进农业、文旅、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行生态建筑,让草土重新上墙,排泄物变有机肥,建设一批集地域、人文、民族特色于一体的村镇,有序发展新型旅游村落,形成绿色打底、特色明显、多业融合的新农业发展方式。(本文作者魏林军系中共临夏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