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普惠金融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在服务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普惠金融科学发展理念,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融合“绿色金融”有效路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 莱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发展,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21年在一号文件中以“三农”问题为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大中型商业银行相关“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202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新阶段普惠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着力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随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资源投入成为金融助农、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的应有之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市场主体,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思想,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商业银行是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金融纽带,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能够满足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金融对农村的普惠、金融对农民的服务。
普惠金融满足了乡村振兴中多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在农户需求方面。农户不仅对金融理财有需求,还对信贷资金有很大的需求。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乡村金融资源匮乏的现状,让广大村民都能够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二是农业发展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经营主体融资贵、融资难等各种问题,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能最大限度破解农业发展资金困境,有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普惠金融促进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一是在组织架构上,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要解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必须把营业网点下沉到乡镇和村庄。现阶段商业银行创新网点设立方式,在乡村设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站,聘请乡村金融代办员,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业务专管部门,由其牵头负责乡村振兴的各项金融业务。二是在产品服务创新上,需要研发具有“三农”特色的助农惠农理财和信贷产品,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电信反诈骗宣传等公益活动,以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来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些举措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定位不准,乡村区域覆盖面广度不够。各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服务城乡覆盖率方面差距较大,不管是农村金融机构,还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城市设置的网点数量均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甚至会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区域。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数为4425家,其中农商银行为1577家,占比35.7%;农信社483家,占比10.9%;村镇银行1620家,占比36.6%;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为745家,占比6.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除农村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银行网点的设立和金融服务在乡村的下沉不够。主要原因是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获得的回报较低,很难以较低的成本满足村民的金融服务需求,阻碍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在乡村的发展。
商业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金融供给不足。一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产品适配性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43%,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26个百分点。2024年一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5.0%,比去年同期下降0.56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普惠涉农贷款平均利率在同比下降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依然偏高。一方面,农民和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有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却融资难;另一方面,这些弱势群体需要优惠的贷款利率,却融资贵。此外,贷款和存款、理财等银行产品创新不足、乡村适配性不高。商业银行同业间、面向城乡客户间的银行供给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存在着普惠金融产品换汤不换药、徒有其名的现象,无法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方式不优。虽然很多商业银行将网点下沉到了乡镇,甚至也在村庄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点,但是后续服务没有跟上。驻点乡村的银行工作人员及外聘的普惠金融服务站站长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足,特别是随着商业银行推广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后,更多的村民具有畏难情绪,接受能力也较弱,这就更需要商业银行大力做实普惠金融惠泽城乡的工作,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度。
乡村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不足,商业银行承担普惠金融风险成本较高。由于乡村地区村民金融素养和金融知识还较差,乡村信用环境不佳,乡村信息平台建设仍不完善,大多数村民的个人信用数据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信用信息档案建立也不完整。在商业银行与村民借贷资金过程中,一方面,农村各项产业受自然天气和市场供求影响较大,导致信贷风险难以评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村民双方信息并不完全对称,往往导致信用评级结果出现偏差。由于缺少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不同的金融机构对同一参与者的信用评价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村民获得贷款后,很多具有还款能力的村民在贷款到期后还款意愿较低,对信用评定和征信工作也不重视,致使普惠金融信贷风险不断攀升,成本也逐渐增高。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国际经验
虽然各个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尽相同,普惠金融和乡村建设的定位也各有所异,但是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都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参考作用。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美国主要由联邦土地银行、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以及信用社四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接服务乡村。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了很多分支机构,所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能够形成银行间的有效竞争,积极为村民提供较好的服务,同时通过创新产品满足村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而欧洲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则主要是社区银行,在服务农村普惠金融方面注重环境生态,不完全追求商业盈利,偏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更多有需求的村民得到金融服务。此外,欧洲的社区银行具有较高的信息透明度,不仅将乡村金融服务普惠于民,更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成本。
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印度的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农业相关产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由于政府的大力补贴,印度的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依照政府要求设立了很多的营业网点,在涉农事项的贷款利率上保持较低水平,不仅使商业银行保持了盈利,而且也激发了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实现了金融的普惠性,保障了贫困农民获得金融支持。
巴西的商业银行在支持乡村经济发展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承担着全国大部分的农业贷款。巴西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开发和农村企业做了大量扶持工作,同时对商业银行面向乡村的金融工作设定了优惠的农业贷款利率,所以在农业融资方面,村民获得的资金成本较低,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转向农村建设。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普惠金融发展理念。一是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优化配置、强化使命担当,为普惠金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金融力量。二是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特别是中小型银行更要坚持普惠金融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金融支持,主动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平衡商业银行盈利性和承担普惠乡村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组织管理、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完善内部组织管理。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商业银行要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并在普惠金融部门设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城乡网点,在乡镇设置小微支行、在村庄设置普惠金融服务点,延伸拓展基础金融服务,为村民提供小额取款、余额查询、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金融知识宣传等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满意度,打通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建立普惠金融管理机制。强化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且在考核指标上对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增加权重,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普惠金融产品供给能力。面向“三农”提供普惠金融产品供给时,要充分做好产品调研,做好农村客户市场细分工作,创新研发投资理财和支农支小系列信贷产品,针对村民风险承受能力匹配度的差异,开发能满足村民多样化金融需求的产品。同时,要精准适配当地特色优势农业发展需求,对特色产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定制信贷服务。要创新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针对部分年纪大、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远程业务办理等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
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在乡村普惠的速度和服务的覆盖面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创新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效。一是数字化的普惠金融能够以商业银行网点和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为载体,通过自动取款机、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线上信贷产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金融产品和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有效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效能提升。二是“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式能够提升“金融知识进万家”“普及金融知识千里行”“金融夜校”等活动的效率,通过手机远程教育、数字化信息推送等方式加强乡村金融知识普及,从而消除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数字鸿沟。三是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数字信用建设能力,而且可以助力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共享披露机制,加大失信人员的惩戒力度,从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乡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普惠金融”融合“绿色金融”,促进乡村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中要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两篇大文章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系统工程,商业银行要把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融合、一体推进。
一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协同融合,能够倒逼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加快创新。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不断研发适合乡村发展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普惠金融产品,为农村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时也能发挥网点触达优势,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将绿色金融服务逐步普惠至农村偏远地区和长尾客群,使更多村民能够享受到乡村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便捷服务。二是商业银行制定乡村绿色金融的经营政策时,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做大做强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农村产业服务金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要从考核机制、贷款定价等方面完善差别化绿色信贷策略,不断将绿色金融资源向县域倾斜,加大对绿色普惠群体的资源倾斜,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在农村稳步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各方、各主体的资源投入和共同参与。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为包括“三农”在内的各个群体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公平的金融服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提供了市场和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乡村金融服务问题短板,创新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新路径,着力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