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下,我国城镇化进入更加强调发展质量的新阶段,而县域也成为吸引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的主要空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实践证明,由产业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相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众多要素在县域空间的集聚,有效地解决了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了县域城镇化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产聚城、以城促产的理念,充分利用县域特色资源,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加强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在县域集聚发展,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关键词] 产业集聚;县域城镇化;要素流动;城乡融合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近年来,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随着“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深入实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着力于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期,需要三次产业的发展为县域城镇化提供支撑和动力。实践证明,由产业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相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众多要素在县域空间的集聚,有效地解决了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了县域城镇化质量。
县域城镇化发展现状
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县域城镇化也由城镇化的初级阶段迈向快速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比2022年末增加11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增加0.94%。数据显示,2010年代的10年间,我国县域城镇人口规模由2.89亿增加至3.49亿,平均每年增加600万人,县域城镇化率也达到48.2%,平均年增长1.35个百分点,其增幅和增速与全国城镇化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我国县域城镇化水平虽然略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未来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东高西低,区域差异明显。从时空演化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县域城镇化水平在2010—2020年有显著的提升,但受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等条件的影响,中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东中西区域发展空间失衡严重,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而言,东北、华北和云贵川等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在近10年间虽快速提升,但总体水平偏低;东部沿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多达700余个,部分区域的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到1.5个百分点及以上。而受地理区位和产业基础等条件约束,我国西南地区、西藏及新疆西南部县域城镇化率较低,大部分在50%甚至30%以下,且年均增长率低于1.5个百分点。
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流失严重。过去一段时期,各种要素资源向大城市加速集聚,加上户籍制度的改革,县域人口流出和劳动力流失的情况较为普遍。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10年有1240余个县域存在人口流失的现象,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县市常住人口减少了20%以上。此外,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常住人口规模近10年间分别减少约1252万和2862万人,人口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追求城市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城市放宽的落户条件、更好的居住环境、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等都吸引着县域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从而使部分县域面临劳动力减少、产业发展缓慢等困境。
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目前,我国部分县域在水电、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供给还存在明显的短板。相较于东部发达县域,中西部地区除少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外,大部分县域产业基础薄弱,市政设施不足,教育医疗条件落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能力有限。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随外出务工父母进入城市上学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提升和配置成为当前县域公共服务优化面临的主要难题。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364.68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旦跟不上新增城镇人口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影响县域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产业集聚程度低。我国的城镇数量庞大,不同地理区位的城镇资源禀赋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导致多数县域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集聚程度低,难以支撑城镇化发展。一些县域依赖传统产业或注重短期效益,对市场变化预判不足,缺少规划和创新,存在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受损等多方面问题,阻碍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此外,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但县域在城镇化建设中受条件限制,难以吸引资金和优秀人才支撑产业化发展。
产业集聚对县域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以产聚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产业承载是根本途径。通过众多产业在县域内集聚发展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安置问题。同时,产业集聚通过资源的集中利用、技术的交流协作以及市场的协同共享,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规模、质效持续增长,进而更加有效地吸引和留住外来的优秀人才,最终实现人、产、城相融互促。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资源。产业集聚通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持,例如交通物流、供水供电等。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其覆盖范围和质量,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产业聚集,县域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出台关于就业入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切实解决人们关心的子女教育、养老问题,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产业集聚带动了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为县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从而促进县域三次产业协同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可以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价值链,继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全链式发展,形成三产融合、协同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高级人才等高端服务要素的集聚也加快了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不断培育发展创新产业,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效,进而提升城镇化水平。
拓宽城市地理空间,带动城镇化发展。产业集聚是相同或相近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高度集中和产业资本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的不断汇聚,需要适度的地理空间作为载体。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释放,产业不断壮大升级并形成集聚区域。而这个区域须具备城市的基本功能而成为城市新区,如众多企业集聚的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讲,在进行生产活动和对外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资金和技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补充更多的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作为保障,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最终拓宽县域城市的地理空间,使县域城市规模扩大。从外部环境来看,位于中心城区的企业可能因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高等原因,使企业开始向周边更具发展潜力或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城郊扩展,从而获得更为合适的经营环境,而周边的产业不断集聚后,县域城市地理空间也得以拓展,县域整体城镇化水平也随之快速提升。
产业集聚与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创新举措,吸引优秀人才集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产业集聚度不高,城镇化进程缓慢,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缺失。加快人才引进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而带动城镇化发展。政府应加强引导,健全人才引进制度,支持企业招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如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向县域聚集。而企业则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培训、职位晋升和薪资上涨的机会,增强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可通过地、企、校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人才成长训练基地等实践项目,建立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吸引大量有扎实理论功底、高水平专业技术的人才到县域就业创业,为县域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优化环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和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的沟通和流转,其覆盖的范围和水平影响着产业集聚的规模,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规范和引导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种公共服务健康发展。同时,要做好县域城镇的布局规划,提高城镇的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要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幸福感。
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县域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不同方向和特色。要对县域城镇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产业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比如农副产品、矿产资源、旅游景观等,确定县域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文化基因、产业基础以及比较优势,引导资源集中,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县域城镇化的主支撑。要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县域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特色产业综合实力,不断调优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质量,加快县域特色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需求升级,创造更优供给,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途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