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2期

【谈发展】做好“林”文章 喜看“青山”变“金山”

发布:2024/12/05 10:53  作者:荣县人民政府县长 赵磊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2月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挥森林优势,使林地与耕地一道共同担负起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国家使命。近年来,荣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事业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特色林业产业,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努力以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谋篇布局,夯实绿色生态家底

 

一是科学统筹定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高位推动,合并荣县林业事务服务中心、油茶和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成立荣县林业和油茶发展服务中心,出台《荣县现代林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加快荣县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荣县“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实施方案》《“天府森林粮库”荣县现代产业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落实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镇”。全面推进“林长制”,设立县、镇(街)、村三级林长590人,构建“各级林长、广大党员”上下贯通、横向覆盖的监管体系,年巡林近4万次,全力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二是造抚并重提质量。以提升林分质量为重要抓手,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巨桉、马尾松、杉木、柳杉等优良林木,增强生态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扎实推进营林造林工作,实施新造林补贴项目6.79万亩、森林抚育补贴项目2.9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万亩,显著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人工造林保存率达95%以上,年均造林1.5万亩以上。三是因地制宜优布局。立足荣县森林资源禀赋,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油茶产业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地产业整合提升改造项目,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配置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加快涉林实体经济发展,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截至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104万亩,覆盖率达43.45%,森林蓄积量达310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稳定在72万亩以上,林业年综合产值近20亿元。

 

激发活力,彰显绿色生态效益

 

一是夯实林业经济“本底”。集中连片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大量栽植桉类、杉类等周期短、产量高的优良林种,全县以巨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面积达28万余亩、年产量40万立方米。以创建现代竹林园区为抓手,集中力量规模化建设慈竹、麻竹生产基地,并加大对现有竹林区的低产低效林分改造,竹林种植面积达8.6万亩、年产量19万吨。积极培育多层次、多门类木竹市场,不断探索生产建筑材料木竹胶合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全县现有木竹加工企业(厂)50余户,木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近4.8亿元。二是打造林业经济“引擎”。坚持把油茶作为特色经济林产业来抓,聚力以园区统筹壮大油茶产业发展,围绕“园区带动,辐射推动,三产联动”发展思路,打造万亩油茶示范基地,成功创建省级油茶现代林业园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推“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实施“自然贡品+田园荣州+地理品牌”多品牌扩张,充分挖掘油茶加工剩余物价值,推陈出新延伸产业链,开发出母婴专用、口服茶油等系列产品,显著提高油茶产业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县油茶面积达19万亩,年综合产值5亿元,面积、产值均为全省第一。同时,立足荣县丘区地理条件及气候优势,有效利用宜林地、低产低效林拓展柑橘特色产业,加强引试和推广爱媛、明日见、夏雅柑等优良品种,柑橘年产量超25.5万吨。今年以来,超600万斤柑橘出口泰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三是深挖林下经济“宝藏”。以丰富林地资源为依托,科学合理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等活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林药、林茶、林花、林下养殖等产业,积极构建多形式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实现“长期得林,短期得利”,林下经济年产值近2亿元。“林+药”,荣县林下栽植中药材主要品种为桔梗、黄精以及芍药,种植面积超1万亩。例如,正紫镇探索推行柑橘套种黄精模式,实现“一地双用”“一土双收”,亩均增产1.5万元,万亩套种区年产值达2700万元以上。“林+茶”,结合荣县油茶特色产业,大力推广油茶—茶叶模式,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油瓶子、山脚茶罐子”的产业布局,套种面积约2万亩,年产值达1.12亿元。“林+花”,积极拓展林下花卉套种,当前主要推行模式为油茶套种栀子、桃树套种菊花,种植面积约4000亩。“林+养殖”,逐步扩大林下养殖规模,将放养、圈养充分结合,林下养殖品种主要为鸡、鸭、羊、蜂、鱼等,养殖面积达2.3万亩。

 

转化路径,释放绿色生态红利

 

一是促农增收“金”满山。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绿色高效特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企业+支部(村委会)+专合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引导产业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林场,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涉及林业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余个、家庭农场100余户。同时,结合林地流转、资源入股、劳务收入、效益分红等多种方式让林农实现增收致富,其中参与油茶产业的农户达1.3万余户4.5万人,户均增收2300元;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达6.5万余人,人均年收入达3100元。二是寻山问水“氧”怡人。始终把“绿水青山好空气”作为荣县发展的最优资本和最大优势,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着力推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森林氧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常年居全市第一。围绕“生态+大健康”思路,建设森林康养体验带,丰富森林观光、林下采摘、丛林运动等特色旅游项目,成功打造“穹窿地貌石笋沟—中国森林养生基地高石梯公园—青龙山恐龙化石遗址群—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九棚山—一洞桥茶味园”生态旅游线路,年旅游人数超百万人次。三是逐绿前行“碳”新路。紧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机遇,将林业碳汇作为推动荣县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开拓生态保护与森林转型发展新局面。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由传统的速丰林向可持续经营的储碳增汇型储备林转型发展,以集约人工林栽培、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营建模式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碳库”作用。另外,着力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展林业碳汇交易。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