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两山”理论为山区县实现内源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安徽省山区县“两山”转化面临顶层设计统筹不够、产业融合引擎不强、科技赋能动力不足、生态产品交易不畅、山水资源转化不多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组织协调机制、融合一二三产招引生态龙头企业、建立“两山”智库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整合生态资源搭建运营平台体系、研究潜在消费市场形成重点突围方向等方面优化转化路径。
[关键词] 生态价值转化;绿色发展;“两山”智库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安徽省山区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转化路径探索”(QS2024023)
[作者单位] 中共岳西县委党校
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的“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目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10个,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新路径。但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如何立足山区县绿色资源禀赋,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以“生态蛋糕”换来“经济蛋糕”,走出一条“两山”有效转化的振兴之路,仍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积极创新探索加以破解。
安徽省“两山”转化实践
安徽省结合各市县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科学引导全省特别是长江流域、皖南山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等分类创建,始终将“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和绿色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山区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做足“山水”文章,开创了良好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相协调的良好局面,在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安徽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呵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上,持续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巢湖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由Ⅳ类改善至Ⅲ类。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使得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全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山区县扎实开展重拳治矿、重拳治违、重力治水、重力治污、重力治药“五治行动”,统筹推进污水、洪水、饮水、蓄水、水电“五水共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优。
探索“两山”实践,打造安徽模式。安徽山区县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在“两山”转化实践中持续探索。如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芜湖市湾沚区以生态制度开路、绿色思维引路、特色品牌出路的“湾沚模式”,坚持绿色引领、红绿融合、绿富同兴的“六安模式”,着力打造绿色银行、生态延伸、生态惠益的“岳西模式”,以乡镇、村或小流域为单元的“绩溪模式”,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两山”转化面临的瓶颈问题
安徽生态强省建设成绩显著,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山区县如何加快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强县建设之路,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需客观分析并加以破解。
顶层设计统筹不够。省级层面缺乏规范国家储备林项目和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法律构架及相关流程,使得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工作不顺畅,林业领域的政策规章缺少操作性的细则、办法。如企业在与农户签订山林租赁合同中,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混同为林权,农户权益一定程度上受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领导机构依靠各部门按职责分工推动工作,各部门思想认识、推进力度不一致,尚未形成合力,在规划、评估、项目、投资、实施等方面,各部门协调衔接不够到位。
产业融合引擎不强。山区县林业、水能、动植物等生态资源丰富,但未充分盘活,处于“绿色贫穷”阶段。如特色经济林、中药材、高山果蔬的种植分散、规模小,如霍山石斛价格昂贵,被誉为“软黄金”,但目前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产量不高;Y县中药材品种有1484种,且市场需求量大,但未形成规模化种植,仍在“田间”“房间”“林间”,未走进人们的“心间”。另因生态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市场主体难以组建,如Y县现有规上企业313家,但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21家,森林康养、清凉经济等生态“热产业”有待形成,生态“好山好水”未变成经济“活水”。
科技赋能动力不足。因缺少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和企业进驻,基层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天不足。各县虽组建了科技特派员队伍和科技特派团,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作用发挥机制尚不够完善。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专家实地指导培训的次数、时间和受众有限,成效不明显。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科技研发经费不足,如Y县2022年研发经费2.8亿元,仅占全县GDP比重1.22%。研发经费的短缺使得部分科技项目,如松木病疫木大棚袋料栽培茯苓技术等缺乏资金支持,技术难以攻关。
生态产品交易不畅。由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尚不成熟,缺乏权威的生态“绿标尺”,导致GEP在测算、评估、抵押贷款等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如Y县已开展GEP核算,2020年GEP达1158.97亿元,但目前除获得公益林质押贷款和森林碳汇价值保险外,未达成其他交易,生态资源核算方法及其合理性、测算结果是否被认可接受值得重点关注,“两山”银行等生态金融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GEP抵押获得贷款难度大。目前安徽省仅有一家生态产品交易所即黄山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且大多数局限于黄山和新安江流域,交易种类少、覆盖面窄,长三角及省内区域之间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畅通,难以突破地理局限实现更大范围生态产品的供需精准对接,生态资源的有效流通、让渡、处置、变现等通道难以打通,生态产品价值仍然存在交易难、变现难的困境。
山水资源有效转化不多。山区县并未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靠山吃山”的新篇有待谱写。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生态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山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吸引力与创造性。有历史传统、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的农特产品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如对天麻、茯苓等农民传统种植产业没有出台规范培植政策(禁止开辟大片承包山林来培植),引导农民采伐与抚育相结合做得不够,影响了林木价值挖掘。森林康养、清凉经济等生态“热产业”强链补链探索不够,特色农产品的转化率、附加值、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文创等旅游商品、纪念品尚需加大研发力度。
“两山”绿色转化路径建议
为拓展安徽省山区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渠道,实现互促共进、良性循环,需念好“三字经”、做好“水文章”、走好“转型路”。
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坚持高位推动,省级层面成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领导小组,全面研究、协调、推动这项工作,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编制超长期森林碳汇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国家储备林项目管理制度,省政府以及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山区县实际出台更具操作性的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各级政府、单位、相关企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流程,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建立县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比较优势布局机制,在全省统筹谋划各山区县绿色转化的比较优势,组建高端专业策划团队,进行前瞻性布局、差异化定位,塑造特色鲜明的绿色转化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和拥挤效应,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生态产业链。
融合一二三产,招引生态龙头企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需求牵引、市场导向的原则,依托山区县特色生态产业招引龙头企业,走一二三产高效融合之路,发挥共赢效应。如Y县依托现有的茶叶、毛竹、香榧、西洋参等特色经济林、中药材,进一步打造高标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加强和培育茶叶、毛竹、香榧、西洋参等加工业中小企业发展,鼓励采用高科技,做大做强茶叶、竹制品加工、香榧果炒制、西洋参药酒等深加工企业。同时不断加强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冷链仓库等基础设施配套,尤其加强完善偏远山区乡镇的果园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延伸产业链,增加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开展茶叶、香榧采摘、炒制等休闲体验,同时选择环境优美的村镇开发集垂钓、美食、景点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开发各种级别的清新舒适民宿和富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创产品,走生态旅游、清凉经济之路。
建立“两山”智库,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支撑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动力,同样山区县绿色转化加速发展离不开人才与科技的支撑。应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原则,省级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智库机制,聘请名师、专家担任智库成员,并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和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山区县“两山”实践创新把脉诊断,及时研究山区县绿色转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跟踪评估,提供决策咨询,聚力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市级层面成立“两山”转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县级探索、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进行专业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县乡村领导干部参加“两山”转化专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两山”转化能力。县级层面挂牌成立“两山”学院,集科技研究、服务实践、培养人才、建设智库为一体大力培养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土专家”,及时解决农业生态化方面的专业技术问题。如岳西的毛竹,注入科技含量将竹制品加工做成竹产业、竹科技、竹文化、竹工艺。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增加研发经费和交流频次,进行科技攻关,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有效推动科研成果在山区县的转化应用。
整合生态资源,搭建运营平台体系。一是搭建生态资源确权平台,建立资源确权统计系统,奠定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加快推动山区县资源摸底、生态资源确权工作,对山区县所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形成国有自然资源“一张图”。二是探索生态指标,创新生态产品市场化模式,省级层面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体系与生态核算机制,构建安徽特色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引导产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和质量追溯,提升绿色传统优势产业质量。可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推出适合安徽省山区县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和生态产品价值总值(GEP)核算体系。三是搭建生态资源整合平台,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对山区县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再通过“社会资本+村集体+村民”类PPP模式分包、租赁、特许经营等形式对生态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开发和运营。四是搭建生态交易平台,探索产权交易,促进生态价值实现。积极参与华东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用能权、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体系建设,参与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制度建设和生态产品政府采购机制建设等,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交易制度、交易机制,拓展生态交易渠道,将山区县可交易的生态资源挂入黄山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省内外交易平台,实现山区县生态资源的自由交易。五是搭建生态补偿平台,促进生态补偿制度长效化。积极发挥山区县生态功能区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跨省域、市域、流域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对政府建设投入、税收效益、企业经营利润、居民收入受到的损失及影响给予合理补偿,探索拓展多样化的横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如职工康养结对共建、生态产业投资与开发等,并建立长效机制。
深入研究潜在消费市场,形成重点突围方向。在逆城市化进程中,精准发力瞄准城市居民的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研究潜在的消费市场,形成重点突围方向是山区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山区县应充分发挥生态核心竞争力的最大优势,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形成“聚宝盆”效应。一是走好生态农业之路,支持发展有机农特产品,打造省级有机农特产品示范区,利用流量经济打响生态有机品牌。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如旌德发展健康产业,依托中国灵芝之乡和现有产业基础,围绕生物医药、中药保健等进行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做优做强健康产业。三是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黄山独特的山水资源与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徽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旅游业,同时开发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创意旅游产品,全方位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互联网+”创新实践,加快生态价值转化;发展清凉经济,开发民宿,同时建立健全配套设施,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如推广岳西石关“一宅两院”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产,做增值文章。四是发展林下经济,发挥山区山场面积大的优势,林间种植野生菌、羊肚菌、西洋参、灵芝等,实现生态价值的空间转换。五是乘着研学经济兴起的东风发展研学经济、冰雪经济,如金寨、泾县、岳西等大力开发“红色+绿色”研学精品路线,让绿水青山遍地生金。
山区县绿色资源丰富,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山区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省山区县要从顶层设计、三产融合、智库建设、平台搭建、突围方向等五个方面深入探索绿色转化的创新路径,着力推动山区县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