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易货贸易是指以物换物的商业行为,传统的易货贸易是回归商品交换“初心”的行为。目前,泡沫化和虚拟化的全球金融市场体系逐步使易货作为一种贸易工具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易货交易也已经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非资金交易方式。从易货历史发展来看,由传统的易货贸易进入到货币贸易有着3000年的历程,而现代易货贸易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0%设立了专门的易货部门。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各类形式的易货交易占全世界商业交易总量的30%多。仅在北美洲,通过易货公司成交的易货额每年就超过了160亿美元。据《华尔街时报》统计,在加拿大、墨西哥等有3000多家公司使用“公司易货”。国际互换贸易协会预测,未来5年内易货公司客户数将翻一番,平均年增长率可达到15%。这说明未来易货贸易大有发展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以推动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机制,旨在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参与跨境易货贸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跨境易货贸易的现状
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的商机。与货币交易相比,中小企业通过跨境易货贸易一方面可以节约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成本并有效解决库存积压,避免产能浪费,同时可以降低销售成本,规避信用风险,实现低成本开辟新市场;另一方面易货贸易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了经销环节,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建立起新型购售模式。近年来,一些中小企业已经通过跨境易货贸易方式成功进入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源和资金实力有限,使他们在国际市场拓展全球供应链上竞争力不强。同时,中小企业大多缺乏国际贸易经验和专业知识,加之政策支持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他们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和管理上并不顺利。
更为重要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涉及多种文化、语言和法律体系,中小企业需要面对文化差异、语言交流障碍和法律法规不适应等挑战。同时,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知名度不高,加之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
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影响因素
政策因素。跨境贸易政策是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首要因素,不同地区的贸易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有些国家希望通过易货贸易解决货币交易中的通货膨胀,如菲律宾曾在2018年恢复棉兰老岛易货贸易,菲律宾第64号行政命令中提出:“棉兰老岛易货贸易的复兴不仅会创造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还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商业。”我国政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如提供财政补贴、减免关税等,这些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提供了保障。
经济因素。经济效益是影响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重要因素。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跨境易货贸易占有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同时有助于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盈利和创收能力。
企业内部因素。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和经营能力有限,所以中小企业的经营实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也是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是否具有获取国际市场客户资源的能力是其中关键因素。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参与到跨境易货贸易中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生产和供应能力。相对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风险更大,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具备足够的供应能力,与之配套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适应国际标准的生产能力等。同时,和国内市场一样,也要有稳定的供应链以及物流确保及时交付产品。其次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跨境易货贸易涉及国际结算、关税、税率等,除了专业人才以外,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各类费用结算和转换。此外,中小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以控制风险,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支持跨境易货贸易的运作。
文化背景因素。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跨境易货贸易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中小企业需要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还需要了解、尊重并适应不同文化的商业习惯和商业礼仪,以便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中小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技巧,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中小企业与海外合作伙伴之间的商业习惯和价值观,中小企业要充分考虑国际目标市场的文化因素,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和偏好来设计适宜的营销策略,要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产品定位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同时做好国外市场上的广告宣传等工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中小企业除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处理之外,还要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并积极了解和遵守目标市场相关法规,保证合规经营,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控制好风险。
总之,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和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成败,了解并适应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顺利开展跨境交易,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并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政策建议
政府支持与产业协同发展。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4年7月30日,由中国旧货业协会库存折扣商品专业委员会起草《库存商品易货交易规范》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易货交易规范的行业标准。规定了库存商品易货交易活动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基本原则、库存商品的要求、易货交易参与方、易货交易业务程序的要求。此后,全国各自贸试验区也相继颁布了易货贸易的相关政策规定。如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22年4月14日印发《关于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16条具体举措,以积极发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通知》提出,在提升贸易便利度方面,山东省将开展进口贸易创新,通过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探索对特定行业、特定产品的进口贸易模式创新,开展跨境易货贸易、药食同源产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等,推动进口领域监管制度、商业模式、配套服务等多方面创新。
现存的跨境易货贸易模式被称为“9+6+3”模式,即9种跨境易货贸易模式包括跨境直接易货、跨境代采易货、跨境集采易货、跨境保税易货、跨境海外仓易货、跨境离岸易货等;6种跨境易货货物模式包括跨境货物易货、跨境绿色易货、跨境大小商品联动易货等实物易货方式和跨境服务易货、跨境租赁易货、跨境知识产权易货;3种平台服务包括通关物流、计价交易及供应链金融。以上模式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和产业协同合作。政府不仅要通过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其中,还要协助搭建跨境易货贸易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机会。如青岛自贸片区易货贸易新业态全面领先其他自贸片区,相继完成跨境易货贸易联盟组建、启动“易货达”易货贸易数字平台、成立跨境易货贸易协会和易货贸易发展联盟、聘任首批国际易货师、理顺易货贸易出口流程,在全国易货贸易领域走在前列。
优化跨境易货贸易的数字化环境。推进数字化贸易便利化是解决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贸易成为跨境贸易的新趋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在优化跨境易货贸易环境方面,政府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要做好协同配合。
首先,政府对外可以通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跨境贸易协议,简化贸易手续,使中小企业在参与跨境易货贸易时能够得到数字化贸易的便利化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和目标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统一的数字化贸易标准,从而清除中小企业在不同国家的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其次,政府对内需要加强数字化贸易的相关培训,帮助中小企业内部人员掌握数字化贸易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定时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提高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贸易能力,使其更好地参与跨境易货贸易。再次,加大对数字化贸易平台的支持力度,通过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搭建易货贸易平台,同时协调好平台运营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以提升其在贸易平台上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要提高自身创新与国际化能力。创新是中小企业参与跨境易货贸易的重要能力之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和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政府可以提供创新政策和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在政府政策和经济环境的支持下,作为跨境易货贸易的主体,中小企业自身的能力对于参与跨境易货贸易至关重要。首先,中小企业自身要加强企业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内部制定创新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内部员工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其次,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国际营销能力,确保自己在跨境易货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素,以便精准制定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案。再次,中小企业可以和大型企业捆绑合作,依托其现有市场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以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弥补自身短板弱项,从而实现借力、借势、借道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