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龙岩市要科学优化功能定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以县城城镇化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城乡融合
[作者单位] 龙岩市苏区振兴发展服务中心
福建省龙岩市下辖新罗区、永定区和上杭、武平、长汀、连城4个县,代管漳平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龙岩立足于新发展阶段,采取有力举措挖掘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推动县城发展提质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龙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8亿元,培育形成有色金属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紫金矿业进入世界500强。同时,龙岩全面取消了落户限制,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有效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常住人口覆盖,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超过93%。2023年,龙岩市常住人口269.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4%,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加快推进龙岩县城城镇化发展,强化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领域补短板,对提升县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短板问题
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2023年,龙岩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4%,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7.1个百分点。从县(市、区)看,仅新罗区(86.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市水平,其余的6个县(市、区)均低于全市水平,且新罗区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排名全市末位的连城县33.4个百分点,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人口外流问题突出。龙岩全市户口迁移持续呈现农村人口向县(市、区)城区迁移,县(市、区)人口向新罗区中心城区迁移,龙岩人口总体向外地迁移的动向态势。从县(市、区)看,除新罗区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多年保持正增长外,其余6个县(市、区)均是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2022年,龙岩户籍人口315.76万人,净减率达3.98‰。其中,全市迁入51913人,迁出71639人,机械变动率-6.25‰,已连续12年机械变动呈负增长。
县域产业聚集度不高。龙岩传统产业体量大,资源型产业比重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低,转型升级压力大。从县(市、区)看,部分县(市、区)产业规模仍不够大,全市仅新罗区、上杭县、长汀县、龙岩高新区(经开区)有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大多数产业链不够完善、产业链条不长、上下游配套能力不足。
区域协调发展不均衡。龙岩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相比省内沿海城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2023年龙岩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40元、增长5.2%,增速排名全省9市第7位。从县(市、区)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居全市末位的长汀县与排名首位的上杭县相差176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居全市末位的长汀县与排名首位的新罗区相差6542元。
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是城乡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城市道路、公园、给排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弱项。二是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全市7个县(市、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水平与“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年龄老化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医养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二级以上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养老设施档次还比较低,中高端养老设施比较少,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覆盖面不高。
对策建议
优化功能定位,引导城乡分类特色发展。一是加大区域协调联动。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发挥龙岩市三省交界区位优势,找准城市发展定位,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闽西南协作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把握龙岩与广州对口合作的机遇,注重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产业协作等领域开展双向交流合作,推进中心城区、城乡建设优化互补、合作共赢。
二是支持县域特色化发展。对标龙岩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一县一特色”的思路,支持各县(市、区)打造具有地域特征、专业功能的县域城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如,上杭县围绕“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打造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县域样板”的要求,持续探索养老服务改革新路径,深化“公建民营”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运营新模式,推动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
三是坚持试点示范先行。上杭县和长汀县2020年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古田红色特色小镇、永福花香特色小镇、培田草药特色小镇、河田鸡美食特色小镇、岩前新显特色小镇2021年入选福建省特色小镇清单。对此,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以及省级特色小镇等先行试点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拓展提升上杭推动县域产业发展、长汀推动城乡建设等一批经验做法,稳步推动其他县城建设,争取条件成熟的县城列入新一轮国家试点。
四是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最大限度地削弱户籍制度的限制功能,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如,进一步打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原住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新居民的界限,加快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坚决不把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激发县城发展动力活力。一是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工业是龙岩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有色金属产业重点以紫金矿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特种电线电缆、高精度电解铜箔等高端产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铜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锂电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含氟新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5条产业链。同时,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纺织、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二是增强县域产业支撑能力。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如,新罗区重点做大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能源互联网3个主导产业,上杭县集中力量发展金铜和新材料两个主导产业,武平县打造以新型显示为重点的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长汀县推动稀土、医疗器械、纺织3个主导产业发展,连城县推进建筑新材料、食品加工两个主导产业发展等。
三是优化提升产业配套设施。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做强产业园区是提高县域经济支撑能力的重要抓手。对此,要完善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的基础配套及商贸物流、科技金融等功能服务,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要完善产业平台管理机制,鼓励探索“飞地工业”“入园进区”,支持推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推动龙岩高新区争创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要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政府+金融+企业”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打造更多高水平创新平台。
四是建设区域物流和供应链中心。要充分发挥龙岩近海临湾、客家祖地等优势,加快建设区域物流和供应链中心。要优化市际、县际通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城市公交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推动县域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要优化现代物流网络布局,高标准建设龙岩红坊物流集聚区,加快实施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提升公路港物流综合效益。要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以人口相对聚集的乡镇为重点,支持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物流快递站点等农村商业实体。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持续夯实县城发展基础。一是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攻坚。要聚焦政策导向、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等精准谋划储备项目,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清单,以政府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循环联动推进产业发展。要提速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专班服务、亮晒考评、分类分办等机制,紧盯重点、攻难点,加快推进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
二是创新项目资金保障机制。要发挥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牵引作用,强化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滚动推介民间资本项目清单,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县城建设。要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政银企担精准对接,加大对重点项目和制造业、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等融资支持。要密切跟进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等资金投向和要求,精准有效抓好项目策划储备,加快项目前期和要件完善,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盘子。
三是健全项目土地保障机制。要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机制,加大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处置,优先保障城乡重大项目用地用林需求。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依法依规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探索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加大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县城人居生活品质。一是推动基础设施向城乡延伸发展。要持续提升城乡品质,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强化次干道、支路、街巷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系统推进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一批数字乡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四好农村路”等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庄。
二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均衡配置。要持续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新区和基层延伸,建设更多社区医院、护理站、“移动医院”。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健全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要持续打造“大爱龙岩”精神文明品牌,健全“一老一小、一病一残、一弱一困”关心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儿童友好、老年友好型社区。
三是推动城乡行政治理体系优化提升。支持设区市副中心强县扩权,赋予部分设区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探索联合镇(村)的片区治理体制改革,适时推动一些人口规模较少的镇、村分别成立片区党委、村党组织,形成以片区为单元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