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2期

【县域金融】金融助力内蒙古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发布:2024/12/05 18:05  作者:张倩 朱丽新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2月  阅读量:

[摘要]  内蒙古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绿色信贷规模不大、绿色标准体系缺乏、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有待优化、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融合不足等问题。因此,为破解当前转型的困境,需加强部门联动,激发财政金融政策合力;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构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统一绿色金融标准。

[关键词]  绿色金融;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课题·青年课题“创新驱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批准号:QN2406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023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强调,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能源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支柱,长期以来,能源结构偏煤、能效偏低的问题困扰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内蒙古聚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正不断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着力打破单一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新引领、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经济和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引导。

 

金融助力内蒙古资源型地区

转型发展的成效

 

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通过政策指导、工具引导、专项行动推进等措施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成效显著。一是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2023年末,全区绿色贷款余额4729.2亿元,同比增长34.8%。二是绿色金融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内蒙古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贷”动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组织召开货币信贷政策落实推进会及绿色金融座谈会等,指导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小组,提升审贷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央行绿色信贷资金撬动作用持续加大。内蒙古扎实推进政策落实,将碳减排支持工具使用机构拓展到地方法人银行,使普惠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更为广泛,传导效应更为深化。2023年,内蒙古金融机构运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向39家企业发放贷款159亿元;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向142家企业发放贷款263亿元,带动碳减排量938万吨。四是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内蒙古推出“绿色产业贷”“绿税贷”“节能容易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探索草原碳汇收益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和碳排放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制定供应链金融服务机制,多措并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3年末,通过供应链金融1+N金融服务机制,为风电装备、光伏装备、储能等5条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贷款829.3亿元,同比增加227.2亿元。五是试点创建成效初显。包头市创建气候投融资试点,设立气候转型财政专项资金,形成“行业+金融+财政”支持的模式,支持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方面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内蒙古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导致资金要素存在巨大缺口。资源型地区转型是衰退的主导产业被新型产业逐渐接续并替代的过程,而资源型产业通常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国有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的发展惯性。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动力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导致更为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不足,带动民间资本参与转型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内蒙古而言,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转换升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二是绿色信贷规模有待提高,创新产品应用范围亟待扩大。全区绿色金融产品仍以传统绿色信贷为主,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种类匮乏。其中,2023年内蒙古绿色贷款余额为4729.2亿元,尽管增速明显,但与部分地区相比信贷规模仍有待提高,如同期绿色贷款余额低于重庆市1947亿元。此外,也需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提升地方政府绿色专项债、绿色融资担保基金等创新产品的应用范围。

 

三是绿色标准体系还不统一,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绿色金融及绿色产业标准尚未统一,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中发掘绿色企业、服务绿色企业成本较高,选择和识别难度较大,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精准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基础支撑和内生动力有待强化,一方面,金融机构信息收集的可得性低,基础数据不足制约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知不够,相关业务的开展更多来源于试点政策的要求和监管部门的推动,自主意愿有待加强。

 

四是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衔接有待优化。传统绿色金融大部分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项目,如新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等碳排放量较低的项目。而转型金融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能够进一步提升碳减排效益,是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但内蒙古转型金融的产品创新和标准建设等方面有待完善,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需尽快制定。同时,转型金融领域缺乏风险管理方法和应对工具,其风险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五是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有待深入融合。当前的绿色金融标准及相关政策更适用于公司法人,难以惠及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农村中小银行也较少享受到绿色相关的政策红利,“绿色金融不普惠”的问题有待破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需要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也需要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广泛参与。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尚未建立详细评价的标准与实施细则,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绿色金融应用场景的研发投资仍相对较少。

 

金融助力内蒙古资源型地区

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激发财政金融政策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首先,要加强政策供给,完善制度保障。根据2024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响应国家号召,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引导内蒙古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学习借鉴山西经验,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转型,落实与资源型地区煤炭开采共伴生矿减免资源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免征环境保护税等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后,建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或参与工业绿色发展基金,以天使投资等方式投向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

 

二是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绿色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落地。一方面,促进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和利用。以优惠的贷款利率,支持智慧化煤矿、清洁煤电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锅炉、焦化、煤化工等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基于资金流等信息,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托,为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同时严格限制“两高”项目融资。另一方面,加大金融资源对新能源产业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引导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在光伏、风电项目信贷规模、审批环节上实施倾斜,降低绿色信贷成本。依托项目储备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引导金融资金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

 

三是构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不仅要扩展传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应用场景,也要积极围绕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需求主体特点,推进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环境权益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创新应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同时,应融合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加快综合化转型进程,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加快提升金融科技在绿色业务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运用水平。鼓励搭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数据库,依托相关数据分析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绿色金融普惠属性,建立动态调整的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机制,不断适应普惠主体绿色发展的新特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主体因地制宜“定义”地方绿色发展的主要内涵,允许各地金融机构在充分自主发展的框架下创新绿色普惠金融的主要范围。同时,农村中小银行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从市场需求端出发,聚焦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农业特色产业、绿色供应链、绿色消费等领域持续发力,因地制宜优化绿色金融供给。

 

四是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与绿色金融形成“双驱”合力助力经济低碳转型。首先,应持续规范转型金融标准,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并提供标准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转型标准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其次,应加强包括转型战略、技术路径、不同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以及转型金融筹得资金的使用情况等相关转型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后,应进一步创新多种转型金融工具,在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等以拓宽资金来源。

 

五是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一方面,要系统建立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效激励机制,运用财政补助、奖励、贴息等多种方式,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加快引导金融资源向制造业绿色转型项目集聚。另一方面,要增强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监管和风控水平,建立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的评价制度。深入开展转型风险研究,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强化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建设。与此同时,做好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保障和相关标准完善工作。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相关标准,制定绿色低碳技术支持目录,减少金融机构识别绿色低碳技术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其识别成本,为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服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此外,建议完善和落实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为金融服务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配套制度保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