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对全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临夏州要围绕省委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关键词] 临夏州;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作者单位] 中共和政县委党校;中共临夏州委党校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对全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推动临夏州经济提质增效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如何抢抓政策机遇、赢得先机,将提质增效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是当前临夏州的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现状
2023年,临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7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16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6元、同比增长8.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亿元、同比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5.5%。全州呈现出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多元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也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工业支撑不足、农业链条短等问题。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在甘肃省14个市州中,临夏州的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均排名靠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弱。2023年临夏州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11863.8亿元)的3.7%(人口占比为8.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927元,远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16元,远低于全省的39833元和全国的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6元,低于全省的13131元和全国的21691元。
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23年临夏州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8∶21.3∶59.9。第一、二产业占比低,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同时,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后、占比低,2023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不足50%,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工业经济和对外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实力弱。临夏州虽然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整体工业化水平以及工业经济均没有得到提高,主要是因为临夏州的工业经济以及对外经济缺乏扎实的基础,工业设备落后、工艺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品牌成效。2023年全州工业增加值为93.5亿元,货物进出口增长缓慢。
农业规模大、链条短、效益低。2023年临夏州实现农业总产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5.9%。虽然规模较大,但现代农业发展成效不佳,主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新型农民数量缺乏,大多数农民还是坚持传统农业方式,主导产业缺乏、产品类别不足、经营主体数量多,但是缺乏龙头带动。总体上看,当前临夏州农业产业面临传统模式过多、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
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东乡县、广河县、积山县,常住人口210.11万,全州1市7县之间主要经济指标差距较大,排名第1的临夏市经济总量占到全州经济总量的比重近30%,与排名后4位的积山、广河等4个县的经济总量大体相当,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提质增效对策建议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把产业和交通作为重点,坚持县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色产品互带互促、公共服务互联互享,创建以临夏市为中心,辐射发展周边各县(市)的半小时经济圈,综合各县(市)的发展基础以及发展资源,突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个性化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坚决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真正做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二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帮助群众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地域农业,积极寻求粮食作物与高原夏菜、食用菌等循环播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季节气候,增强粮食产出质量和效率。引培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州内民营企业参与农业发展,把更多劳动力聚在产业链上。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特色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抓,全力以赴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树品牌、提质效。一是发展壮大文旅首位产业。以全域全季节为发展方向,挖掘特色文化,盘活山水临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升级扩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食品、民族用品等产业集群发展。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扩大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化“粮改饲”改革,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做大“牛羊菜果薯药花”特色产业,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作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牛羊饲养规模进入全省前列,形成花卉、观光农业、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药材、牛羊养殖等产业带。四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化物流产业,以中欧班列、兰州陆港为基础,助力临夏公路港的快速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完善县级电商同城配送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村级物流配送。五是做大做强临夏美食产业。加快推动美食产业品牌化发展,全力打响叫亮“河州味道·临夏美食”金字招牌,逐步提升临夏美食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全力推进兰合铁路建设,加快临夏机场建设前期进度,开展临夏至定西铁路前期工作,全面建成临大等5条高速公路和安临一级公路,谋划实施一批高速公路和高级公路,完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二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统筹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三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谋划刘家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光伏+农业”“光伏+牧业”等具有多种生态效益的光伏项目,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快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一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以太子山、莲花山为生态屏障的“一屏”,以临夏市县一体化为中心区的“一核”,以黄河流域、洮河流域为生态修复带的“两带”,注重保屏障、护核心、优廊道,抓好重大通道沿线、河道沿线、太子山沿线和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三线两区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植被覆盖度,恢复自然生态区保护功能。二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推进水污染流域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研发牛羊肉熟食、速冻食品、果汁饮品等新产品,集中攻关牛羊肉屠宰废弃物提取、植物提取关键技术,开发以医药中间体为重点的生物制药产品。支持州农科院和涉农企业开展良种繁育、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科技攻关。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共享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三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区域化新格局建设,坚持融入“一带一路”和RCEP贸易圈与兰西城市群发展。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贸易圈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扩大临夏特色产品贸易规模,培育壮大外向型企业,推动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多元化。
临夏州要看清政策、解放思想、落实举措,全力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