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2期

【谈发展】找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立足点

发布:2024/12/05 11:15  作者:丽水学院助理研究员 郑丽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2月  阅读量:

民族文化资源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如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找准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三个立足点。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立足点

 

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以切实满足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准和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需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在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传承创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以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为重要立足点。一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找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方位。二是充分提炼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的和平、统一、“三交”等特征与载体,推动其在各种实践场景中的运用转化。三是通过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文学、传统工艺等文化载体与旅游产业、新型公共空间等的融合,深化和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

 

文化与科技融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立足文化与科技融合。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引入民族文化产业,不仅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还能提升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效能。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赋能,通过深度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变现,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广泛应用,将为民族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创意和生机,助力民族地区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再一方面,数字化能够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生态。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文化资源开发不合理。一是挖掘深度尚需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在开发过程中,深度挖掘仍显不足。许多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仅停留在表面的展示阶段,未能充分展现其深层内涵与价值,也未实现对其价值的多元化转化。例如,一些民族地区的历史遗迹仅进行了基础的修缮和保护,未能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也未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形式和产品过于单一。目前,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旅游和演艺,限制了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也影响了其在更广泛市场中的传播和影响力。借助数字技术、VRAR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工具,通过文化创意手段加强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是民族地区亟需突破的关键点。三是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妥善处理。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文化资源,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遭受破坏,影响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发展。

 

人才短缺与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既精通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种人才的稀缺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变得困难。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发展受限,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有效拓展。三是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上缺乏创新,服务方式没有形成标志性特色,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市场竞争压力大。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地的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因其规模较小、产业生态脆弱以及安全风险较高,而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与此同时,国际文化产品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产品,弱化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加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开发。一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考察、举办国际文化研讨会、开展旅游推介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整理,为开发具有民族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赋能。二是创新文化开发形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等手段,创新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尤其要注重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利用,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具有沉浸式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利用文化创意设计,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标识的文创产品。三是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编制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等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高质量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步实现。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是学校培养。学校应成为培养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民族地区学生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兴趣。高等院校要进一步优化文化相关专业设置,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设如民族文化创意、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专业课程。此外,高等院校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常态化、持续化的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二是社会培养。一方面,建立民间文化人才数据库,通过行业培训、项目建设等方式实现人才信息的共享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用好文化协管员和非遗传承人两支队伍。三是柔性引进。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专家担任顾问、客座教授等,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建设、人才共同培养等,实现人才资源的共培共用,着力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队伍。

 

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基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形象,并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强市场营销。通过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拓展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忠诚的文化消费者。三是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财政拨款、设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国际文化展览等方式,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主体与国际文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民族地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