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2期

【专家智库】加快培育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布:2024/12/05 11:50  作者: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杨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2月  阅读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打造和持续推动下,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规模初成,部分产业更是聚企成链、聚链成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破解,并探索有效路径,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存在的突出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产值不高。目前,平凉市共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23户,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126户的18.25%,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户(华煤清能煤化工有限公司)。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3.2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占地区生产总值668.57亿元的0.47%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6273万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7%,占地区生产总值140.94亿元的0.45%。即使发展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2023年也只完成增加值2.29亿元,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78%和地区生产总值的0.34%。由此可见,目前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户数占比不足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5,产值不足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更是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

 

产业门类尚不齐全,尤其是缺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尚有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海洋装备等3个产业为零。20225月,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其中包括构建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同年11月召开的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文旅康养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即“三基地两区”)的目标。可见,省、市都充分突出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在平凉市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平凉竟还没有培育形成1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规上企业,这显然与省、市对平凉的发展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

 

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域内的集聚度不高。统计显示,全市23户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11户集中在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其中8户是智能制造企业。2023年,智能制造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70%以上,集聚效应非常明显。智能制造产业能够实现集聚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和大力推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建设,并在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建造了专门的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但是,除了智能制造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域内的分布则显得很零散,如生物产业的6户企业,分别为华亭市1户、泾川县1户、灵台县1户、静宁县2户、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1户;再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它们为数不多的规上企业也都分散在市域内各县(市、区)或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

 

部分县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起步。在平凉市8个县级行政区中,尚有崇信县和庄浪县未起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崇信县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支柱性的采煤和火电产业,2023年全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5.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5%,但是长期以来对传统煤电产业的过分依赖,导致该县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较大,因此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落在了其他县域的后面。而庄浪县的情况正好与崇信县相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县,工业基础相当薄弱,2023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3.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39%,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太过薄弱。

 

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能力较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界定,突出强调了它发展的基础之一是重大技术突破。平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在全省14个市州中,也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2023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64%,常住人口占全省的7.24%。但是,2023年平凉市专利授权量973件,仅占全省专利授权量20903件的4.65%;发明专利授权量43件,仅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3568件的1.21%;有效发明专利168件,仅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15252件的1.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9.63亿元,仅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68.15亿元的4.19%。对比可知,平凉市科技发展的这些主要指标,在全省的占比均低于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在全省的占比。而到目前为止,平凉市还未建成一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未能树牢以外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念。《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界定,还强调了它的另一个发展基础是重大发展需求。但是深入考察近年来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就会发现,其发展理念更多的是基于“我有什么”而非“市场需要我提供什么”,因此,在创造满足外部市场需求的产品方面能力有限。而这一情况又反过来导致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且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变化影响,生产经营稳定性不强,如2024年一季度企业订单减少,8户规上光电企业仅完成增加值57.2万元。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即平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加上当地经济水平、营商环境和交通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在产业招商和项目引进方面议价能力较弱、选择余地较小,引进优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面临的挑战的确比较大。

 

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制约了大部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来看,平凉市7个县(市、区)情况各异,但是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县域无一例外走上了靠资源要素驱动的路子,并形成了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而这种路径依赖,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了各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和效果。实际上,除了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和大力推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之外,其他各县的产业发展无一例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路径依赖,这从各县域培育形成的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数量普遍较少就可以看出来,同时这些县(市、区)近年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均未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的增加值,原因自然是这个数值太低。因此,平凉市大部分县域产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

 

对策建议

 

坚定不移实施“强科技”行动。着眼全局和长远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平凉市科技创新能力,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早在20225月,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确立为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主要抓手,其中“强科技”被摆在第一位予以安排部署。平凉市在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时,对“强科技”作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今后,平凉市应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强科技”行动,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牢牢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动搭建省级乃至国家的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企业等创新主体,深化校企院地合作开展国省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突破,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转化和保护知识产权。近期内,平凉市将力争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以上,并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零的突破,新增科技创新企业20户以上,在实施国省科技项目和市列科技项目上实现新的更大跃升,全市技术市场成交额突破20亿元大关。

 

树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努力破除各种制约因素,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加大产业对外开放力度,聚力培育发展更多能够满足外部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4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明确要求全省“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这些政策无一不是要求各地区在谋划和推动经济发展时,要尽量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放眼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创造出更多能够满足外部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自觉把平凉放在‘两个大局’下去审视考量,自觉把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去统筹谋划”。今后,平凉市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在谋划和推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尽量做到“站在外面看平凉”,而不是“站在平凉看外面”,始终坚持以外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理念,力争尽快破除交通瓶颈、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加大产业对外开放力度,尤其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力开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贸市场,力争年末全市进出口额增长达到15%以上。

 

构建创新驱动的新型县域经济。努力摆脱资源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旧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产业发展存在的严重路径依赖,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基础和条件。“强县域”也是甘肃省实施的“四强”行动之一。平凉市下辖511市和1工业园区(高新区),如果这些县域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拖了后腿,那么全市的整体状况必然不容乐观。因此,平凉市必须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完善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和畅通县域连接外部市场的通道,促使部分县域摆脱对传统煤电产业和农业的过度依赖,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平凉市部分县域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摆脱了靠资源要素驱动的产业发展老路子,初步探索出了一些靠创新驱动的新路子,培育发展了独具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静宁县在工业基础和资源方面相当匮乏,同时当地也没有成规模中草药种植的情况下,创新发展了以甘肃省国草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中医药生产的70%以上。这一成功实践说明,只要创新发展思路并勇于开拓探索,平凉市的县域完全可以摆脱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培育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作者杨平系中共平凉市委党校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