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工业化新的使命和内涵,也为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四川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现实需求,加快推进四川县域新型工业化,要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构建绿色低碳的县域现代化工业体系,深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互动。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先进制造业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资助项目(四川白酒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CJY23-04);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资助项目(MLS202305);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DJJ202221)
[作者单位] 四川创新区域经济研究院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板块和重要载体。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快推进四川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既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也是充分把握新时代工业化转型发展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及环境条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川实践。
新型工业化
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2023年11月20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导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针对县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塑造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关键,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当前,四川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中后段,与此同时,信息化持续深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速,县域层面基本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物质条件,也到了推动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下城镇化进程增速趋缓,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渐达到峰值,城市开发边界趋于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要素下乡、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势增强。深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带动乡村发展,避免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既是顺应城镇化规律和适应四川省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也是切实推进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发展的重要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2024年6月2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任务,其中“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排在首位。当前,四川省县域经济总体上处于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变革期,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握好“工业当先、制造为重”的重要方向,为构建现代化县域经济体系提供主要支撑。随着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县域经济现代化发展既要求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创新,又要打破传统县域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实束缚,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以产业为核心持续提升集群化、特色化、高技术水平,是进一步实现县域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抓手,是县域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且,新型工业化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鲜明特征,数据要素、生态价值市场化将为推动县域产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机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县域产业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进一步推动完善工业创新服务与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四川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化发展活力不断提升。有关资料显示,2023年四川省183个县(市、区)GDP达到6万亿元,其中146个具有县域经济特征的县(市、区)GDP突破3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0.6%。从经济结构看,工业经济仍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23年四川省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域有27个,有62个县域工业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培育发展了泸县白酒、射洪锂电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青神县精密传动联结件、邛崃市新能源电池、威远县玻纤新材料等一批县域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传统产业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取得良好成效,打造了一批工业大县、强县。
但同时,四川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据有关统计数据,除市辖区以外,2023年四川省县(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于10年前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县(市)规上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与东部、中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县域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尤其是县域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兴工业业态培育发展相对滞后,部分以资源加工为特征的县域工业在技术创新和绿色化转型方面面临瓶颈,并且受人口、土地、交通等限制,一些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县城承载能力有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要素支撑,本地农业、生态资源优势也难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亟需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加快推进四川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策略
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工业技术创新和范式变迁的重要趋势之一。四川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数字经济规模和产业生态逐渐提升完善,数据要素、技术应用不断向更广泛区域和产业链条延伸,为加快县域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以数字赋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要立足于县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在技术上向集成、协同转变,在产品上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价值赋能转变,在管理上向电子信息技术支持新生产模式、新业态领域进一步优化整合产业资源转变。尤其是对成都平原地区而言,“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部分县域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但面临同质化、品牌弱、布局散的问题,以数字化促进县域工业优化生产布局、开展跨界合作、重构价值创造模式,提高县城工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是要大力推动县域制造业数实融合,推动开展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创新服务,鼓励企业使用数字化生产单元,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着力培育县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应用,助力县域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及数字化水平提升,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发挥支柱性作用的工业园区,推动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行动,协同推进政策、网络、平台、安全、标识、资源、应用等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应用实践,加快提升县域工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要注重县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县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短板,推动边缘数据中心布局,加快以建促用,引导县域经济跟进大中城市在数据要素开放、流通、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进程,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数据要素向县域下沉的发展机遇,促进算力网络与计算资源整合,助力县域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推动构建绿色低碳的县域现代化工业体系。县域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和薄弱区域。推进四川省县域新型工业化,要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底色,同时也是新时代县域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导向。四川县域工业体系齐全、品种多、规模大,产业韧性强,升级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实现高速增长,并且随着全省工业经济持续转型,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全省县域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呈现向好态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四川县域在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方面的良好基础,充分把握县域新型工业化绿色低碳的内涵要求。一是加快县域工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把握当前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促进县域工业产业积极开发低碳技术、低碳工艺和低碳产品,从源头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引导全过程绿色制造转型,塑造县域绿色工业体系。二是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培育发展,充分发挥部分县(市)如金堂、武胜等县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领域积累的基础优势,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着力培育环保产业集群,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三是探索以可再生能源满足县域能源增量需求的新路径。基于“现阶段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背景,发挥四川省尤其是凉山州、甘孜州等地区水电、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优势,在当前新能源技术市场迭代、度电成本价格下降趋势下,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与县域工业行业能源需求协同对接的新路径,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多元化支持,也为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深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互动。这是基于县域经济在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下的发展特质,以及落实县域经济“抓强、壮干、提弱”核心思路的关键抓手。一是推进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形成以“人—产—城”为发展核心的主要格局,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在产业支撑、人口就业、要素流动等方面相互协同,着力构建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格局、功能支撑和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镇功能的同时优化工业化发展环境,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形成研发用地、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开敞空间用地等协调均衡布局、有机混合发展的复合多元的城镇功能区,实现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发展的共同优化。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把握当前工农业关系紧密融合的发展趋势,在县域层面强化以工补农,推动形成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关系,以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果促进农业生产,以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快涉农产业全面升级,探索都市农业、山地现代农业等符合县域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如结合部分县域在粮油、果蔬、中药、花卉等领域的生产优势,着力构建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品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区,形成“农头工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发展潜力,开发工农业结合多层次多领域空间。同时加快促进工业产品、装备、管理体系等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在应用上推动农机装备、良种培育、现代物流等提升优化,促进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农村经济业态,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