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种养循环属于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减少经济成本,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台县是农业大县,也是被列入四川省24个、绵阳市唯一一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近年来,三台县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
[关键词] 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三台县
[作者单位] 中共三台县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既要从工业方面入手,又要抓住农业这个关键领域。种养循环模式是以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经济模式,主要依托当地的优质资源和产业基础,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将生产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起到节能减排、有效减少经济成本的作用。实行种养循环,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成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台县是四川省典型的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三台县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围绕“建设全国种养结合绿色发展先行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通过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等途径,实现了“变粪污为宝”,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
实践举措
聚合资源要素,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一是聚合农业资源。三台县是全国产粮油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常年出栏生猪110万头以上、连续五年全省第一,粮食播面181.17万亩、油料总产17.66万吨,构建了以粮油、生猪为主导,麦冬、蔬菜为特色,现代种业为支撑的“22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一园三区”(北路现代生猪种业园区,东路、西路、南路重点发展区)的科学布局,大力发展生猪主导产业。根据养殖现状、粪肥需求,三台县从“农户微循环、园场小循环、合作中循环、市场大循环”4个层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并按照“农户微循环、畜场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全县大循环”4种种养循环主导模式及“猪—沼—果”“猪—沼—药”等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种养循环。
二是聚合项目资源。自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之后,三台县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完善粪污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54%。2021年,三台县成功申报四川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在项目的引领下,以粪肥还田、贯通种养产业、优化资源利用为中心,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组织主营+集体参与”有机衔接的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综合服务体系,开展粪肥施用全过程专业化服务,打通了种养循环关键环节,全县种养循环跑出“加速度”。
三是聚合资金要素。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强化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投资和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府补一点、企业优惠一点、种植户出一点”的投入机制。整合粪污资源化利用、种养循环项目投资等资金,采取贷款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降低种植户施用成本,提升施用积极性,打通种养循环“最后一公里”。
突出示范带动,扩大种养循环试点。一是开展园区试点。以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点,在园区内推行种养循环,坚持“以种定养”,按照“沼液还田、沼气发电、沼渣造肥”综合利用模式,全域推广“猪—沼—药”循环模式,成功探索“1亩麦冬6头猪”的黄金配比,建成沼液池1631口,铺设沼液还田管网4.1万米,10万吨有机肥厂和沼气发电厂建成投产,消纳了园区养殖场粪污,园区种养循环覆盖面达98%,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
二是开展企业试点。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先行探索畜禽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现场会、互相参观学习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广成熟有效的利用模式,成功创建明兴科技、新希望、铁骑力士、五好农牧、美点牧业等示范点,形成较低投入获得较高产出的生态循环模式。
三是开展片区试点。按照每年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0万亩的目标,聚焦种养基础条件好、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芦溪、老马、永明、石安、灵兴、新德、建平、金石等镇乡先行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覆盖乡镇镇域范围内的养殖主体、种植基地,带动县域内粪污基本还田,推动化肥减量化,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强化技术支撑,破解种养循环难点。一是建立合作关系。与省畜科院、川农大、沼气研究所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院、校、所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对畜禽养殖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及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农户等各类“土专家”的能力,做到科学实施项目,防止过度施肥导致土壤环境污染。
二是加强技术普及。出台《三台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畜种、不同规模养殖企业产生的粪污量、土壤消纳能力和运输成本等因素,科学规划粪污还田地域和面积,采用粪污全量还田、粪污能源化利用主推技术,指导养殖场采取经济高效适用的处理模式,实现粪污就地就近利用。针对基层技术人员掌握技术要领不足这个弱点,制定技术路线和标准,指导镇乡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建强产业链条,找准生态经济结合点。一是“三方”产业互动。依托“22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养殖有资源、种植有需求”的思路,将发展生猪产业作为发展绿色生态种植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通过契约结盟或托管模式,连接种植业、养殖业、肥料业三方,形成以养产肥、以肥提质、种养结合的产业互动机制,促进种植户效益提升。
二是“四方”共建受益。把沼气建设与循环农业相结合,以“三沼”利用为纽带,建立多种立体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机制,总结形成“猪—沼—粮(果、菜、药)”三沼综合利用模式。择优遴选项目实施主体,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资源化利用工作,委托三方技术机构推进安全利用,实现种养户融合联动,形成“利用主体+集体组织+三方机构+种养主体”的四方共建受益模式。
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改善,“粪污”变“粪肥”。三台县实行种养循环模式,改善了生猪养殖业与农业生态环境矛盾,打通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的通道,改变了长期以来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环境污染的状况,形成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生成,化肥用量逐年递减,农业生产环境极大改善。
耕地质量提升,“产品”变“品牌”。通过粪污还田能有效调节耕地有益菌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种植农产品在营养、口感、色泽方面的质量,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基础,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建立,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三台县推行种养循环,立足“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要求,成功培育“三生万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三品一标”认证主体59家,认证产品1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涪城麦冬”“忆香黑猪”等品牌,深受市场的青睐及认可。
农民收入增加,“颜值”变“价值”。三台县坚持以人为本,将“生态田”变“致富田”,推行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以农作物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的转变,降低了种养两业分离导致的过高成本,减少了肥料成本,提高了农作物产值,实现节本增效、助农增收。据统计,11万亩种植基地亩均节约化肥成本50元,共节约550万元,亩均减少用水10%,节约成本10元以上,共节约110万元。3万亩麦冬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增收600万元。
产业链条延伸,“一产”变“三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有效联结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完善了生猪产业链条,推动有机肥生产企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三台县抓住机遇发展生猪产业,创建国家级生猪种业园区、麦冬种养循环园区,引进和培育了铁骑力士、新希望、正邦、明兴科技、冯氏牧业等龙头企业,构建起了以育繁推一体化为核心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有机肥生产企业和粪污综合利用服务主体,建成以活升元生物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有机肥厂4个,成立第三方粪肥还田服务主体,推进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间接促进社会就业。
优化建议
强化人才驱动,筑牢智力支撑。着眼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借助人才新政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特色农业、环境工程、生物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快回引优秀农民工参与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壮大人才发展队伍。强化科技引领,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与科研院所、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沼气研究所等建立长期合作,邀请院校专家对绿色种养循环技术路径、品牌打造等给予专门指导,解决种养循环发展难题,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聚焦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发展种养循环,基础设施是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用地矛盾,保障粪肥收集、处理用地。持续加强撂荒地整治,化解撂荒地存量,加大土地流转,实现“小田”变“大田”,从而扩大规模经营。加大对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补偿机制,以补贴的方式将符合要求的畜禽粪污处理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支持适度规模以上养殖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完善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有机肥生产企业、畜禽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沼肥生产方,建立完善的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粪污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收集汇总种养大户供需信息,由养殖场业主发布粪污储量信息,种植户按需到养殖场取用粪污资源,有效解决土地消纳不足的问题,实现种养异地互通。
注重品牌建设,赋能产业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将种养循环产品从“做大”变成“做强”,实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着眼于三台县粮油、蔬菜、水果等特色产品,争创“三品一标”认证主体,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核心品牌,提升农产品额外价值。加快“三生万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将符合要求的农产品纳入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提升品牌效益,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在县内、县外设置旗舰店、加盟店进行产品展示和直销。利用短视频、微信、抖音直播等线上渠道,帮助消费者多渠道了解品牌,提高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