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4期

【谈发展】推动丹棱农文旅同频共振

发布:2025/04/02 17:19  作者:刘燕锦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4月  阅读量:

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最高海拔为1142米,思濛河、金牛河、安溪河均发源于此,是成都近郊少有的生态型“天然氧吧”。根据普查,全县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21个亚类,76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1166处,优良级资源70处,其中五级旅游资源2处,四级旅游资源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其中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4项。农业上可用于休闲旅游的水库15个,可供住宿休闲娱乐的农家乐、山庄有92个,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休闲农业观光项目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经营范围的农业涉旅企业有108家。

 

近年来,丹棱县依托“长在农业、优在生态、特在文化、都市近郊”的县域优势,已开发建成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AAA级旅游景区,AA级旅游景区和A级旅游景区各1个,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约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6.5亿元,同比增长约25%和15%。万年村、幸福村村史馆,大雅堂、幸福古村入选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名单,获得全国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西部地区第一名。以“不知火”为主的晚熟柑橘产业面积高达18万亩,总产量30万吨,“丹棱桔橙”创建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品牌价值达48.25亿元,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桔橙之乡”和全国最大的优质“不知火”生产基地。

 

丹棱农文旅融合

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2014—2024年为期,从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三个维度测度丹棱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一是2014—2024年,丹棱县农文旅的产品融合程度较高。虽然融合度指数处于波动起伏状态,但总体呈不断下降状态。可以看出丹棱县的旅游产品、文旅融合与农旅融合的涉旅产品均呈逐年增加态势,旅游与文化、农业两个产业的产品融合程度不断得以提升。但由于产品融合度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小,也表明旅游与文化、农业产业的产品融合进程较慢。二是业务融合程度波动起伏变化最大,且在2022年达到历史最低指数0.149,回升至高水平状态。说明在2020—2022年文化、农业两大产业的涉旅投资总额均以超过同期旅游产业的投资额。三是市场融合度指数远高于产品、业务的融合度指数,处于最低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和农业两大产业丰富的涉旅产品虽然未能有效转化为商品,创造营业收入。

 

丹棱农文旅发展策略

 

挖掘文农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与农业旅游产品。一是深度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打造“旅游+自然”,布局“老峨山居”“幸福院子”“龙鹄精舍”“桃花美宿”四大精品民宿聚落,培育幸福岭精品民宿、老峨山帐篷营地、书院酒店等康养度假产品,激活“心宿丹棱”精品民宿经济。打造“旅游+乡村”,以幸福古村为带动,做靓乡村环境、提炼文脉等,打造龙鹄村、梅湾村、红石村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呈现生态康养、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文化体验等不同主题产品。打造“旅游+农事”,培育集农耕体验、自然研学、亲子旅游等业态为一体的“桔香稻田”,串联开发文旅农融合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丹棱桔橙、顺龙脆红李等农产品观光采摘场景,发展各类农场、家庭农庄、农家乐等100余家。同时,拓展农业旅游功能。依托特色产业,以张场玫瑰、顺龙石斛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发观光采摘、食疗保健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以“五大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开发农事体验、自然教育等产品,打造科技教育基地、农耕文化体验示范园,体现差异化发展;以现有占地5000亩的天府橙都主题公园为中心,辐射齐乐镇红石村,整村打造集种植农事体验区、桔橙发展展示区、人文历史实景演艺区以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生态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创新打造研学专项主题游。打造“旅游+文博科普”,依托大雅堂省级研学旅行基地等文博场馆,有机联合青苔科普馆、现代农业园区等,营造文化课堂、自然科普等5类研学场景。打造“旅游+非遗体验”,设计以丹棱唢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非遗沉浸式实景演艺,在表演中邀约游客扮演角色、体验吹奏;在丹棱冻粑、米花糖、长寿面、手工茶等传统技艺的生产点位设立研习所,开展非遗现场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乐中游、在游中学。打造“旅游+东坡文化”,融入“东坡文化旅游目的地”整体布局,以老峨山“东坡岭”、龙鹄山等为依托,开发“三苏文化溯源”体验,实现文化互动、区域联动。打造“旅游+竞技体育”,结合西北多山地的地形特点,在丹棱最西北面的总岗山脉举办山地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赛、山地竞走赛、定向越野赛、山地环游赛等竞赛活动。

 

三是整合规划精品旅游特色游。整合“一山一廊”(老峨山、十里银杏长廊),以奔康大道为纽带,引导乡旅业态布局,打造岐山森林康养、黄金峡户外拓展基地、老峨后山禅养小镇等特色旅游产品,争创大老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一村一湖”(幸福古村、梅湾湖),打造田园和滨溪特色游步道,开展公共艺术装置与泛博物馆设计大赛,建设泛博物馆,打造悬崖书居,引进高端民宿,打造“幸福与原乡共生”的幸福山谷和梅湾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围绕“一村一湖”“三山四水”和优质生态农业,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农产品品质革命,打造“观养胜地”“文养静地”“疗养宝地”“食养圣地”,开发“幸福田园”特色康养经济。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和农副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一是结合民俗文化开发。以“老峨山六月六朝山会”为灵感,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流行,设计一款寺庙建筑、六月六朝山会标志性图案的徽章和胸针,使用金属、珐琅或其他具有质感的材料制作,增加纪念价值;设计一系列以老峨山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如明信片、冰箱贴、钥匙扣、陶瓷茶具、木雕摆件、刺绣作品等,便于赠礼、收藏;开发一款介绍老峨山历史文化、六月六朝山会的AR(增强现实)应用或VR(虚拟现实)游戏,设计线上虚拟敬香朝拜祈福,让游客通过手机或VR设备体验老峨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是结合传统技艺打造。目前,丹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传统技艺为主,其中,丹棱冻粑、熊记米花糖、牟记手工茶、仕清园长寿面、曾诚糕点双麻酥、双桥郭氏糖画等既是传统技艺的代表,也是美食小吃,具有体现当地特色、方便携带的礼品性质。因此,除了将其与休闲食品进行包装销售,还可将其设计成各类造型可爱、动作夸张、形态不一的冰箱贴、杯子、杯盖等旅游商品。例如,长寿面需要用筷子挑起,可设计为宽底面杯,面条浮于杯内,筷子可作吸管造型;糖画的选图需要转动指针,可设计成时钟或表盘,以丹棱元素为背景的糖画造型,时针则用转糖画时的指针代替。同时,以科技赋能,在老峨山牟记手工茶、丹棱冻粑、魏记米花糖、仕清园长寿面等非遗小吃的外包装设计中融入现代科技,附上二维码,通过扫描即可弹出视频介绍其文化背景、制作流程、发展历史等。

 

三是结合特色农产品打造。丹棱县现有农副土特产品共计22个,但大多包装老旧,品种单一。因此,可以设计一款“丹棱味道”大礼盒,盒内附带一份简单的食谱和特产背后的故事;礼盒可分素食类和肉食类2款,素食类包括了丹棱桔橙、脆红李、金峡梨、含硒大米、虎皮寨茶叶、中观山泉水、威兰特果小酒等农产品合集;肉食类包括了丹棱干拌鸡、碗碗羊肉、黄家牛肉、钟麻子白宰鸡、顺龙土鸡等农产品合集。另外,就特产单品做文章。例如,丹棱桔橙除了按斤算按箱卖,还可以培育柑橘全产业链。将桔橙加工成果酒、果酱、巧克力桔片、柑橘冻干等深加工产品,采用环保材料制作礼盒,外观印刷果园的风景和当地特色的插画,在包装内附上一份手绘风格的小册子和二维码,介绍当地桔橙、果园发展的历史,增加文化附加值。      

 

运用旅游思维,将农文产品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一是全面推进文旅经营空间共享。目前,丹棱县全覆盖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创新建成传统文化、文旅融合、综合类民间众筹文化院坝100个。要围绕“一镇一特色”,结合乡镇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原址和文化院坝,改造一批集乡镇优势产业宣传、特色文旅产品展销、文化实景体验、旅游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文旅服务点,打造一批集文旅活动、农技培训、村民议事、旅游研学、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文化院坝”新样板。同时,要盘活其他闲置用地,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室外广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会务的商务休闲区。

 

二是推进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强化制标用标,以“绿色、安全、生态”为目标,推行丹棱桔橙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大标准应用和推广力度。严格监管执法,加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管理,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农产品认证,守住安全底线。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发挥中晚熟品种优势,走质优价高的路线,通过深度挖掘开发,提高特色效益农业的性价比和产出效应。要严把农产品质量关。按照产地环境达标、基础设施配套、技术规程应用广泛、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品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目标打造放心“菜篮子”,做足乡村旅游的后备箱工程。依托四川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建成丹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实现主要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可追溯。

 

三是全力发展丹棱节会经济。打造丹棱县“桔橙音乐节”,参考中国大樱桃之乡福山区举办的“福山河畔音乐节暨第十七届中国烟台大樱桃节”,将桔橙产业与休闲旅游元素有机融合,创新“文旅+直播+音乐+文创+美食”模式,注入当下年轻人所追捧的热气球、露营帐篷、文旅市集、非遗美食、围炉煮茶等元素,多维度打造综合文旅网红“打卡地”。打造区域性多时节的节事活动,针对5个乡镇的资源侧重点和发展重点,结合2月的峨山春茶、7月的葡萄、8月的脆红李、10月的金峡梨等农副产品丰收时节,统一包装宣传,突出差异性,将一些同质化严重的中小型休闲农事特色节庆活动集中起来,突破乡村单元的节事举办地的限制,形成多区域多时节联动的节事活动。同时,“城市+乡村”同步发展夜游经济,依托丹棱河“一河两岸”,建设夜景地标性景点,增加创意路灯、夜间景观小品,发展夜市等夜间休闲场所,开发公园夜间活动;以幸福古村先行,丰富创意夜景、夜间餐饮,开发萤火虫之夜、暗夜星空露营等创意乡村夜游产品。刘燕锦 丹棱县工商联副主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