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康县作为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成效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重峦叠嶂,峡谷纵横,自然风光秀美,区位优势独特。区域内分布着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长坝花桥村、岸门口朱家沟传统古村落等多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山水资源丰富多样。特别是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海拔12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22℃,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8000个以上,是理想的避暑康养胜地。康县被万家大梁和牛头山分割为康北、康中、康南,这三个区域各具特色。尤其是康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2019年文物普查时,在康北望关石猫梁发现了一块碑刻,上面清晰地写着“茶马贩通番之捷径”。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块有碑文佐证的茶马古道遗址,它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康县还有云台白马关、平洛龙凤桥、豆坝镇谈家大院等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传统戏曲、民间工艺、饮食文化等独具特色,其中梅园神舞、女娶男嫁、棒棒鞭等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康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盛产天麻、黄芪、柴胡等中药材,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康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康县大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康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目前,康县已建成阳坝生态康养度假区、康县岸门口古村康养旅游区、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等多个特色康养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000多户农民家庭参与产业发展,农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全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建成农家乐200余家、特色民宿30余家,成功培育了10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万元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了长坝花桥村乡村旅游休闲游、阳坝非遗文化体验游等特色产品,市场反响良好,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等乡村体验项目丰富了旅游业态,延伸了产业链条。中医康养服务初具规模,建立了多个中医养生保健中心,开展中医理疗、康复调养等特色服务。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搭建了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增长。文创产业起步成长,开发出一批具有康县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了文化产业附加值,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带动就业3000余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初步构建起集“吃住行游购娱养”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为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康县茶叶产业基地“景区+农业”模式成为乡村振兴亮点
需要破解的问题
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当前,康县文旅康养产业链条存在明显短板,上游原材料供应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农特产品、中药材等原料生产缺乏统一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中游产品开发层次不高,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康养服务项目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下游营销渠道建设滞后,市场推广方式较为传统,线上营销能力薄弱,电商平台运营水平不高,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协同性不足,上下游企业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景区内部交通网络不够完善,部分景点道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旅游专线车辆配备不足,严重影响游客出行体验,停车场、旅游厕所、住宿床位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不高,无法满足旅游旺季接待需求。同时,康养设施不足,智慧旅游平台功能单一,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高端酒店和特色民宿数量偏少,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服务质量需要提升。专业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急待提升,康养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高端客群需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讲解内容单调,缺乏深度文化体验项目,无法充分展现地方特色文化魅力,餐饮服务同质化现象突出,特色美食开发不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水平不高,缺乏地方特色,难以形成持续消费动力。游客投诉处理机制不够完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健全,行业自律意识不强,存在部分经营者旅游旺季哄抬价格现象,影响康县文旅康养产业整体形象。
突破路径
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一是整合上游资源。立足康县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的优质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提升中药材品质,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整合民间手工艺、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建立传统工艺传承基地,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确保原材料供应质量。
二是培育中游新业态。围绕康养主题积极发展康养新业态,打造特色康养示范基地。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开发中医养生、药膳养生等特色产品,推进中医康养与现代医疗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森林康养,建设森林氧吧、康养步道等设施,开发森林浴、林下运动等康养项目,推进文创产业发展。支持文创企业开发具有康县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建设研学基地,开发自然教育、传统文化体验等研学项目,发展智慧康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智能化康养服务。
三是拓展下游市场。创新营销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构建全方位的营销网络,打造康县文旅康养品牌,策划特色主题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区域营销合作,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展推广活动,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建设智慧营销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精准营销,以提升营销效果。开展市场调研,建立游客信息数据库,实施个性化营销策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提升交通条件。实施景区道路提升工程,改造升级景区内部道路,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新建智能停车场,配备充电桩等设施解决停车难问题,开通景区观光车、旅游专线车等特色交通工具,提高景区间交通便利性。构建慢行系统,规划并建设自行车道、健走步道等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完善景区的交通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调度和管理。
二是优化配套设施。加强景区服务设施建设至关重要,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完善康养设施配置,引进先进医疗康复设备,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在线预订等便捷服务。同时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设施,提升环境质量。建设特色民宿和精品酒店,打造多层次住宿接待体系,建设文化展示场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文化体验。规划建设康养主题公园、运动健身场所等休闲设施,丰富康养业态,建设农产品展销中心,完善购物设施,提升消费便利性,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并配备检测设备,保障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
深化产业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康县文旅康养资源优势创新“景区+农业”“康养+农户”等模式,建立健全“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以土地、劳动力、技能等要素参与产业发展,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确保农民持续稳定收益,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支持村集体组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创产品开发等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保护传统村落风貌,挖掘乡土文化特色,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形成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格局。
保障措施
强化乡村振兴统筹。立足康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实际,成立文旅康养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县统筹、乡主建、村主战的工作机制,制定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与乡村振兴规划有效衔接。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农民和村集体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建立产业项目库,优先支持带动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将文旅康养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农民满意度评价制度,定期开展效果评估,确保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文旅康养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文旅康养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建设文旅康养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提升从业人员实操技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薪酬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增强行业吸引力。支持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建立传统文化技艺传承机制,保护传统文化,组织开展技能大赛、评选活动,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组织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建立专家顾问制度,聘请行业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王莉丽 中共康县委党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