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4期

【县域金融】绿色金融助推和美乡村建设探讨——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

发布:2025/04/03 10:55  作者:熊梦圆 王康宁 邹翠雨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4月  阅读量: 19709

[摘要]  随着绿色金融政策的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在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省“千万工程”示范村以多种绿色金融工具为抓手,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项目倾斜,改善了乡村环境,提升了乡村品质,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湖北省十堰市要积极响应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功经验,围绕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通过着力提升农户和企业对绿色金融认知度、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政策体系等有效举措,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绿色金融;和美乡村;十堰市;千万工程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绿色金融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机制探索”(S202410518011)

[作者单位]  汉江师范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称“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强调了金融服务在优化和美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随着乡村建设需求的不断升级,金融资源的配置需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尤其是绿色金融的作用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成为支持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

 

“千万工程”自2003年起在浙江省全面推进,旨在通过整治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品质,推动乡村振兴。经过多年的努力,“千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环境、经济和生活条件实现全面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中,绿色金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支持示范村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中,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推出了“浦发绿创”品牌项目,专注于绿色金融的创新。为了支持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工作,他们以优惠利率和延长贷款周期的方式,向安吉县的一个智慧大棚种植基地发放贷款1亿元,向位于安吉县梅溪镇西南片区的一个大规模农业开发项目——万亩方项目发放贷款3000万元,支持农户和企业运用绿色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当地绿色农业发展。实践证明,绿色信贷成了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整体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资源使用效率。

 

以绿色债券助力生态旅游。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以发行绿色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十里古银杏长廊”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成功打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和美乡村品牌,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持续增加收入的渠道。绿色债券的运用,在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的同时,帮助生态旅游项目破解了融资难题,确保项目符合环保标准,推动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增强了社区参与度,提升了地区的形象,从而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层面全面助力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基金促进环境治理。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中,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绿色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低碳、环保领域,不仅为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例如,安吉余村在绿色基金的助力下,重新编制村庄规划,合理布局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不懈地全面系统治理环境,完成了污水治理、垃圾不落地、河道整治等工作,显著提升了村庄面貌和生态环境。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增强了农村的自我造血功能。绿色基金作为绿色金融的一种创新形式,在乡村环境治理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浙江省的许多乡村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到产业振兴、从生态保护到经济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不仅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显著改善了乡村环境,提升了乡村品质,促进了绿色能源的应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实践成效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责任,生态环境优势突出。近年来,十堰市围绕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因地制宜探索有效举措,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为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支持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十堰分行推出了“水利银行”这一特色品牌,显著增加了对水利和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数据显示,该行近年累计审批了121笔与水利相关的贷款,总金额达到282.94亿元,为十堰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持续注入了金融活力。其他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了诸如碳林贷、排污权质押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使原本“沉睡”的生态权益变成了“流动”的资本,从而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并增强了该区域的金融竞争力。

 

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生态状况评价和生态质量监测,助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示范样板工程建设。邮储银行十堰市分行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大力支持当地绿色产业的壮大。2024年,该行绿色贷款净增8436万元、绿色融资净增18235万元,为地方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逐步完善。十堰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近年来,十堰市制定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例如,“千企千亿技改”提升三年行动,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并对绿色金融支持服务企业技改升级作了部署。这些规划和方案不仅为十堰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

 

问题与挑战

 

尽管十堰市在绿色金融支持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制约着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绿色金融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尽管十堰市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已进行积极尝试,但由于绿色金融本身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很多地方企业和农户对绿色金融的理解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偏远乡村,许多农户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理解有限,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传统信贷产品,因为这些传统贷款的申请流程和融资成本对他们来说较为熟悉。绿色金融所倡导的环保和可持续性投资理念,尚未深入到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发展观念中。

 

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绿色金融的推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支撑。然而,十堰市在此领域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足。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风险评估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均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市场上的供给尚显薄弱。地方高校和培训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相关课程和培训有限,导致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人才短缺不仅限制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影响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尽管地方政府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仍显不足。例如,虽然有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但这些优惠条件往往覆盖面有限或者申请流程复杂,使得实际能够获得的机构并不多。同时,惩罚机制也不够健全,对于未能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或项目,处罚力度不大,违规成本较低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此外,绿色金融与其他政策缺乏协同联动机制,导致部分政策的效能未能完全释放。例如环境保护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无法及时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环保状况。

 

对策建议

 

提高绿色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普及活动,使绿色金融理念在干部群众中入脑入心。针对十堰市的地方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等,开发定制化的绿色金融教育材料,并通过广播、电视和社交媒体广泛宣传绿色金融的优势。特别是要结合十堰市的绿色产业和实际案例,展示绿色金融如何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等,帮助农民和企业认识到绿色金融的长期回报。另一方面,乡镇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宣讲会,向本地企业宣传绿色金融,强调绿色金融在提升企业绿色转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要通过示范项目展示绿色金融产品的实际效果,让更多企业和农户有信心参与绿色融资。

 

培养本土绿色金融人才。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绿色金融奖学金,定向培养绿色金融人才,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地方性绿色金融培训班,培养一线从业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增强他们的绿色金融意识和操作能力。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绿色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来十堰市发展。

 

增强绿色金融政策与地方特色的适配性。围绕十堰市的武当山、丹江口水等重点资源,依据生态环境特点、资源禀赋以及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政策,鼓励更多地方金融机构参与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除了税收减免外,还可以对在绿色项目中表现突出的企业或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同时,应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违反绿色金融标准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处罚,保障绿色金融政策的有效落实。建立绿色金融项目监管平台,对绿色项目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