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抢占未来发展空间,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山东省德州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缺链少链、布局分散等问题,需要通过强链补链、优化布局、产业转型、人才引进等措施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结构;产业转型
[作者单位] 山东华宇工学院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底部基础,要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做强工业支撑,以制造业发展带动产业突破,以产业突破实现经济整体提升。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在总结制造业发展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建议。
德州市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德州市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23年德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其中制造业增长9.3%。
制造业产业链培育逐步推进。2022年以来,德州市对标省“十强产业”部署,抓重点抓关键,将最初的“541”产业体系的33条产业链调整为现在重点打造的12条关键产业链(其中制造业产业链9条),产业链建设以培育链主企业为核心,融通上下游为主线,聚焦做强做优做大“制造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以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24.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9%,制造业产业链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图1:2019—2023年德州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数据来源:《德州市统计年鉴》
制造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德州市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集群上网、企业上云、园区上线,在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等两个产业园区入选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如腾讯云、忽米网等相继落地德州,并且培育了奥链工业互联网平台、易罐云物流平台等一批本地工业云平台。并全省首发“用云量”指标体系,将“上云”企业数、云服务虚拟处理器数、数据存储量、“上云”月服务费等内容纳入“用云量”指标体系,通过对相关“用云量”数据的分析,更加科学全面地掌握本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
德州市制造业产业发展困境
产业层面。一是存在产业发展同质化。德州市规上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达到58.95%。企业扎堆热门产业,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低附加值化导致区域内部竞争激烈。二是产业链缺链少链。德州市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制造业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多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本地产业无法形成配套,导致产业链存在不够“长”、不够“强”、不够“优”等问题。比如纺织服装产业链,主导产品集中在纱线、棉纱、成品服装等,所需原材料无法实现区域内供给,均需从外地采购,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足。该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低,规模经济不足,总产值普遍较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不够。
企业层面。一是单体规模较小,缺乏大型企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市规上工业企业共计1790家,完成营业收入3703.55亿元,户均规模2.06亿元,单体规模较小。二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高端优质产品较少,技术含量低,知名度不高,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终端产品。以食品加工产业为例,企业多为传统原料生产及供给,产品多是传统食品,生产处于初加工阶段,产品缺乏创新、增值较少,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较少。三是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转型率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要素的支持,而德州市制造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
人才供给层面。一是“招不到”专业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更希望招揽复合型专业人才,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基本在学习理论知识,而相关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用不起”专业人才。由于就业观念的转变,青年人对薪资待遇、就业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德州市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仍集中在传统产业,利润空间有限,无法为青年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就业环境,导致企业用不起所需要的人才。三是“留不住”专业人才。受地理位置、城市知名度、区域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德州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受职业发展空间、企业发展潜力等的影响,很难将人才留住。
德州市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策
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完善产业结构。一是提高产业基础能力,聚焦强链。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链龙头企业创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延伸,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育培强产业链细分领域。鼓励中小企业深耕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着力培育培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质量。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水平,聚焦补链。要促进传统制造业设备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迈进。同时要发挥政府有效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源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聚焦延链。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配套产业,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为提升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注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本地制造业融合的程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聚焦布局优化,扩大集聚效应。一是打造大园区,构建产业新载体。一方面应积极宣传、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另一方面,也应与园区内链主企业加强沟通,支持引导链主企业“以大带小”,带动产业链条上中小企业的发展,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大园区,聚焦品牌赋能、平台集聚,鼓励园区企业延链、补链,共同提升产业链条的韧性。
二是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加剧了地区间企业的内部竞争,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地区间尤其是相邻县市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很有必要。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各县市区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发展情况,以链主企业为核心,鼓励当地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吸引外部生产资料资源集聚,建设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
聚焦产业转型,强化数字赋能。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安全维护。一方面,在充分调研本市制造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与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支持推进与该市制造业产业能够充分融合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德州落地,并通过采用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联网入云的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本地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本地区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鼓励其自主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制造业企业联网上云的能力。另外,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运营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要承担起指导和监督的责任,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交易、共享和使用。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有序联网上云。一方面,应加大融资性担保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要积极推进“银政企保”合作,完善数字赋能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为制造业企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股权等其他可以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或权益,为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此外,应有序推进企业联网上云。对于龙头企业,鼓励其与海尔、腾讯、忽米网等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行业子平台,不断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池。对于中小企业有序推进各领域各层次企业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链上云、集群上网。
聚焦人才引进,深化产教融合。一是优化就业环境,聚焦人才引进。一方面,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省、市、县、乡、村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就业服务网络为有招工需求的企业和有就业需求的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招聘洽谈等一系列服务。并通过就业服务网络及时监测劳动力供需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及预警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对于目前先进制造业产业急需的高端技术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的原则进行人才补贴和其他配套政策的实施,积极协助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二是大力开展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和企业的协作,联合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有就业需求的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同时除了单一技能培训外,还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数字化观念、创新创造能力等的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
三是关注本地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属地高等教育机构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根本,不断深化改革,根据本地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实现与先进制造业需求无缝对接。并根据区域产业设置的调整和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升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推动技能人才链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深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企业、政府联合建立校外培训中心,学生首先由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培养,然后到校外培训中心进行基本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训,最后再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此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