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甘肃省庆阳市地处西北内陆,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董志塬,有风景秀丽的巍巍子午岭,有绵绵不断的马莲河,还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周先祖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岐黄论医成就了祖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民俗文化谱写了特色华美诗章,红色南梁彰显了庆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储量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正在续写今天的辉煌,东数西算正为庆阳腾飞插上翅膀。这里既是华夏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更是革命老区经济蒸蒸日上的历史见证。丰富的资源、文化禀赋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地位决定了庆阳农耕、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天然伴生形态,其产生、演化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庆阳积极探索打造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的先决条件。
庆阳彩虹桥(资料图)
实践探索
文化因旅游而繁荣,旅游因文化而精彩。农业、农村、农民多元主体与文旅融合,也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庆阳市牢牢把握这个发展的必然趋势,乘借“数字庆阳”的东风,以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壮大,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以打造精品景区为重点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进农文旅品牌深度融合。立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庆阳市努力打造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红色南梁“四张名片”。南梁是甘肃省唯一的红色旅游大景区。围绕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20个旅游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南梁红色文化景区品牌,打造“西北著名红色旅游小镇”和“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立足岐黄中医药文化,把庆阳建成寻根祭祖之地和岐黄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科学规划建设了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和岐黄中医药博物馆、万亩中草药植物园等主题展馆及景区。以持续提升周祖陵景区层次为重点,大力发展融农博、农趣、农植、农耕、农味为特色的农耕文化游和黄土风情文化体验项目。规划建设桂花园森林公园、宁县古豳文化旅游区、正宁黄帝冢文化景区等生态文化项目。
以深挖文化内涵为抓手不断提升知名度,着力推进农文旅创新深度融合。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围绕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在景区建设和文化内涵结合上,以自然为根,以特色为魂,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文化精品与优秀旅游区相互结合,推动文化旅游向高级化、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探索出了独具庆阳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创作各类剧本11个,排演《医祖岐伯》《王维舟在庆阳》《吼塌窑》等大型历史陇剧和眉户剧9部。《绣金匾》被授予庆阳市李梦阳文艺一等奖,歌曲《我爱你董志塬》《新创陇东民歌》在中国音协《歌曲》刊物发表,并获第15届中国民歌评选精品金奖。围绕红色南梁、岐黄医药文化等出版的图书和影像制品备受广大游客欢迎。
以举办节会为重要平台不断拓宽消费市场,着力推进农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坚持以开放的眼界着力抓好文化交流和宣传,以创新的手段提高旅游市场开发运作水平,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变卖产品为卖品牌、卖文化。借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节、红色运动会、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系列纪念活动以及兰洽会、西洽会、文博会以及网络平台等,成功打进了国内旅游市场,拓宽了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目前,庆阳已成功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18届,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涌现出一批销售渠道成熟、运营管理规范、市场带动效果明显、创新活力强劲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年销售香包及相关文化产品1000万件以上,带动人员就业超10万,实现产值7500多万元。2023年,庆阳香包绣制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部分香包系列产品荣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以政策扶持为突破口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抢抓建设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的机遇,不断深化岐黄文化内涵研究,大力培育壮大中草药种植、陇药生产、岐黄养生、中医保健等产业,努力打造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与兰州交通大学、中央美院密切合作,研发并制定了庆阳香包CI识别系统和形象店标准,实现了产品规范化生产和销售。支持建立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全市11大类200多个品种特色文化产品在淘宝、阿里巴巴等门户网站上架销售。
优化路径
虽然庆阳市近年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特色品牌不够响亮、资源开发程度不深、产业不大不强等问题。加快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将为全市转型升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树立全面立体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立足资源优势,强化核心项目建设,全方位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积极融入西安—咸阳经济圈,加强与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榆林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关中文化旅游区。联合平凉、天水和陕西宝鸡等知名景区,做好大六盘山旅游板块,使庆阳成为辐射周边的旅游休闲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建设庆阳—延安—照金、庆阳—会宁—兰州红色革命胜迹游,庆阳—平凉—定西—天水华夏文明寻根游、庆阳—平凉—陇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游。充分拓展精品旅游线路,打响庆阳旅游品牌,吸引外地游客来到庆阳、了解庆阳、宣传庆阳、推介庆阳。
以挖掘和整合资源为核心,全力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依托庆阳市底蕴深厚的农耕、民俗、康养文化资源,借助现代网络媒体平台,充分挖掘文化厚度,积极融合文化广度,打造文化纯度,让文化生根于农业,农业腾飞于文化。依托“两点一线”“硕果仅存”的南梁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和黄土风韵、地坑窑洞的陇东自然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庆阳旅游品牌,提升传播力、吸引力。在“红色南梁”品牌打造上,依托华池南梁、环县河连湾、山城堡等红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以南梁为中心的红色景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深度挖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推出一批反映南梁革命历史的影视剧目、大型演艺和文艺作品,增强“红色南梁”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岐黄故里”品牌打造上,深入挖掘庆阳中医药养生等岐黄文化资源,发展融养生强体、传承感受、教育训练、精药验方、精神疗养为一体的岐黄文化养生产业,研发中医保健产品,建设一批中医理疗、保健、养生会所,努力把庆阳建成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寻根祭祖之地、传承创新基地和庆阳岐黄周祖医食养生保健基地。在“周祖圣地”品牌打造上,利用好享有“华夏第二祭祖圣地”美誉的周祖陵等资源,打造传统文化展示区、传统农业体验区、黄土高原乡村休闲旅游区。在“民俗庆阳”品牌打造上,深度挖掘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资源,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包装、对外宣传等层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运作,传承发展原生态民间艺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促进民俗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的魅力和活力。农业、文化与旅游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三者融合发展可以达到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一是鼓励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核心旅游产品。“郝妈妈”手工布鞋、彩霞纯手绣香包、手工皮革刺绣手包、五毒福娃、农家豆腐、环县羊羔肉等一批有创意、有特色的乡土品牌正逐步形成,并被市场接受。“五毒青蛙胸针”等系列创意文化产品既有庆阳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文化创意,在传统与时尚、包容与创新、远古与现代的对冲融合中充分体现了庆阳文化底蕴和特色。二是推动旅游景区引入高科技手段,建设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项目,开发观光型、休闲、度假与探险、养生、科普相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旅游产品,支持打造文化品位高、震撼力强的演艺精品。三是提高文化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水平,做大做强农耕文化节、香包民俗文化节等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四是着眼于培育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热点,加大城区及周边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将历史文化与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点建设一批层次较高、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点和农家乐,创建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比如,庆阳市环县洪德镇庄子峁村只有26户人家,近几年该村借助互联网平台,主打酱油、豆腐、醋等农产品个性化、原生态特色,保留最传统的用料、最原始的工艺,让游客亲身参与生产过程,亲眼见证和体验传统工艺活态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使这个曾经的封闭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乡村振兴“模范村”,2023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2100元,与5年前相比较整整提高了16000多元。
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不断增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文化和旅游在为旅游者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旅游产品消费的同时,也在改造和提升旅游者的文明素质。农业、文化和旅游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和没有旅游的文化都难以更好地发展,而文化旅游只有以农业这张画布为载体才会有活力,农业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人间烟火味,文化旅游又为农业增添了诗书琴棋韵。这也决定了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要依靠高度集中完善的管理和政策体制来完成。要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宣传推广,促进庆阳农文旅持续更好融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安锋 中共宁县县委党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