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山东省滨州市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可用于风电、光伏集中连片开发面积达129万亩,“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鲁北基地是山东省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主战场,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确定将新能源产业打造为全市第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统筹推动新能源资源开发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稳定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滨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
新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滨州共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42家、市级绿色制造单位83家。滨州市充分发挥太阳能资源丰富、风力资源开发价值高这些资源优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滨州市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23年底,滨州市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589.23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79.04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83.64万千瓦,生物质及垃圾发电装机26.55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比2022年底增长17.92%。累计新能源发电量86.92亿千瓦时,新能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6.08亿元。
打造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是山东省五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基地占地总面积55.92万亩,共规划布局了18个地块,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总规模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预计到2030年鲁北基地建成后,滨州市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可达423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准煤960万吨,新增营收高达148亿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84万吨、二氧化硫30.13万吨、氮氧化合物16.19万吨,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向绿色低碳转型。
聚焦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总装机容量2118万千瓦,其中新上光伏发电1800万千瓦。按照目前光伏综合价格为2.95元/瓦计算,滨州市鲁北基地光伏市场约为531亿元。省级政策要求,鲁北基地需配建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30%的储能电站,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无棣县光伏产业园建设鲁北万润66万吨磷酸铁锂联产磷酸铁项目,以此来保证鲁北(滨州)基地储能市场。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打造远景滨州北海零碳产业园装备制造及远景智慧主机制造基地,以保障鲁北(滨州)基地318万千瓦风电市场,全力打造滨州市第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氢能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已累计完成充电桩建设1788台,充电桩保有量达3231台,持续推动滨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2023年8月18日,滨州市发展改革委联合13个市直部门制定《滨州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目标到2030年将滨州打造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京津冀鲁一体化氢走廊”的氢能枢纽城市,建设集氢能制储运加用、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协同发展的“渤海氢城”。
省级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目前,滨州北海100MW/200MWh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大唐鲁北发电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已建成投运。2023年度滨州欧英华博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沾化滨海镇300MW/600MWh共享储能项目、阳新县独立储能电站项目3个新能源储能项目入库,共计30万千瓦。储能项目将最大化利用滨州储能资源,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和备用等多类效益,为滨州电网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滨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链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产业链发展布局不够均衡,上中游企业提高产品价格,给下游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迫使部分中小企业暂停生产甚至倒闭,形成了“上游获利丰厚,下游艰难求生”的局面。这对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构成了障碍,从而对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乃至绿色低碳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支撑保障不足。从管理机制来看,滨州市的新能源产业受到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多个部门的共同监管。尽管市发展改革委在新能源发展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但财政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自然资源规划局等部门也各自拥有一定的政策制定与管理权限。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架构可能会引发职责界定模糊、工作效率低下、行政资源冗余以及政策法规执行受阻等问题。
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新能源产业所获得的财政补贴大多集中在成本控制方面,而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则显得相对匮乏,不利于核心技术的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面临着高端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导致其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欠缺。此外,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速度远超人才培养的周期,造成了人才供应的滞后。
消费侧转型不足。新能源消费侧的转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引导,还需要公众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有足够的认识和接受度。在滨州市,部分消费者可能对新能源的认知程度不够,对其环保性和经济效益缺乏深入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的消费。新能源消费侧转型同样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如充电桩、储能设施等。在滨州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新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产品时面临诸多不便,进而影响新能源的消费。
加快滨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壮大新能源企业,助推产业链延伸。要统筹协调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支持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资源开发一体化推进。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状况等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化、差异化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降低同质化内卷,减少各县区同业竞争。一是风电装备领域。发挥现有风电园区优势,以远景能源、国创风能为链主企业加速推进,以商招商引入主轴、电机等关键部件,补全风电产业链条。二是光伏装备领域。以光伏钙钛矿为重点,推进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纤纳光电等合作,力争在滨州市落地钙钛矿中试生产线项目,协同落地设备生产、封装材料等配套项目。三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魏桥集团为链主企业,依托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高韧型铝材料开发为核心,打造全流程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配套落地动力电池生产制造项目。四是储能电池装备领域。以鲁北万润为链主企业,发挥现有无棣县正极材料、阳信县负极材料产业集群优势,依托鲁北基地配套储能、新型独立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建设,以市场、成本优势吸引储能龙头企业在滨州市落地。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统筹考虑项目准入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新能源项目用地、投融资等要素保障,加快协调解决制约新能源项目推进的卡点、难点问题,推动引入项目早落地和在建项目早投产,充分释放新能源发电项目产能。一是全力推进鲁北基地建设。加快实施高地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到2030年将鲁北基地打造成为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能源供应保障基地。二是服务保障国家第三批大型光伏发电基地项目,推动市场化并网项目尽快建成投运;加快推进第二批陆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指导督促8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完善前期工作;统筹抓好7个首批省地热能试点工程建设工作。三是指导两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探索新能源自发自用、就地消纳建设模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关联性,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要对新能源关联产业做好深入分析研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注前沿技术,引进新技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构建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以风电、光伏、储能装备制造为基础,向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延伸,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集聚作用、集群效应,加快打造滨州市第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组建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成立滨州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和新能源专家智库,为新能源开发、产业招商、项目评审等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全面提升新能源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推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标准制定。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三是推动产业向智能化升级。加强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智能技术研发,包括智能控制系统、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为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推进智能化改造,对现有新能源项目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例如,在风电、光伏等项目中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远程运维和故障预警。建设新能源智能运维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新能源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滨州港和“一港四园”的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和培育风电、光伏、储能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做好节能降碳,加快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提高重点行业和产品能效水平。滨州市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提高重点行业和产品能效水平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根据滨州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新能源产业的布局。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合理布局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二是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向新能源消费转型。加快提升风电、光伏、生物质、地热能、氢能在炼化、冶金等多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梯级利用,建设沾化区“地热能+”整县清洁取暖替代项目;探索地热能、生物质能在工业供汽、民生取暖的多能互补应用方式。推动实现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档立卡全覆盖,指导企业做好绿电绿证申领、交易、应用工作。持续做好绿电绿证交易服务工作,优化企业绿电用能服务水平,提升产业链“含绿量”,筑牢产业发展优势。三是加快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滨州市在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及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上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未来应持续加大投资,深度融合数字智能技术,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借助新型调度运行技术与大电网的资源调配优势,结合不同地区的用电波峰波谷,实现新能源的远程集中控制及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利用,进而增强电力系统的平衡调控能力。塑造一个新型智能化的电力系统,为新能源产业的稳健前行提供持续动力。(宋刚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5-SKGH-064)研究成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