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在县级财政管理体制下,村集体经济核算面临诸多挑战。县级财政部门在办理村集体经济资金拨付、账务核算等日常业务时,往往会受困于核算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主体界定模糊、经济事项确认困难、计量标准不统一、收益分配复杂等方面。这些问题源于县级财政管理权限受限、核算能力不足、监管机制不畅、信息化滞后。为此,需要从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核算流程、强化监管效能、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规范的核算体系,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县级财政管理;村集体经济;核算难点;信息化建设
[作者单位] 府谷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村集体经济核算是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对核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县级财政作为村集体经济核算管理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制度建设、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责。然而,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村集体经济核算仍面临诸多困境。准确把握核算难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村集体经济核算的制度背景
县级财政管理体制下的村集体经济核算制度经历多次改革。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对核算管理要求提高。县级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主导者,负责制度建设、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通过完善村级会计制度、监管机制和信息化建设,推动村集体经济规范化发展。财政部、农业农村部2021年印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财务管理主体及职责、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收支管理及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村集体经济财务核算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县财政部门通过实施细则,明确核算范围和标准,构建管理体系。而现行的“村账乡管”模式则强化了乡镇财政所管理职能,从而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主导、村级落实的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这些制度的完善为提升核算质量、防范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村集体经济核算的主要难点
核算主体界定模糊。村集体经济核算主体界定模糊严重制约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涌现。组织形式多样化导致核算主体边界不清,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个人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产权关系交织复杂。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成员身份认定与股权设置缺乏明确标准,导致经济利益主体模糊。村集体资产入股、村民资金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并存,致使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界定困难,经营主体与核算主体分离现象普遍,导致收益分配和成本核算混乱。
经济事项确认困难。经济事项确认主要体现在交易认定标准不统一和业务性质判断复杂两方面。土地流转、资产租赁、项目合作等经营活动中混合交易情况频现,使经济事项性质界定难度加大。同时,村集体资产折价入股、资源使用权作价出资等业务实质与形式不一致,也增加了确认复杂度。此外,历史形成的村集体林权、水域使用权、矿产资源等资产缺乏初始确认标准。集体资产维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判断存在分歧,政府补助因方式多样导致收益性与资本性划分模糊,资产处置、资源开发等事项缺乏专业评估。
资产计量标准不统一。资产计量标准不统一问题在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和减值处理环节表现突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确定缺乏统一标准,自建、捐赠、置换等不同来源资产计量基础差异显著。历史形成的房屋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因年代久远、价值记录缺失,账面价值偏离实际。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核算标准不一,重置成本法与收益现值法并存导致计量结果差异巨大。资源性资产评估方法欠缺科学性,折旧政策地区差异明显,减值准备计提缺乏客观依据,特殊资产计量方法不规范。
收益分配核算复杂。收益分配核算复杂性贯穿分配对象认定、比例确定和权益核算全过程。股份合作制改革后,成员认定标准不统一,人口结构变动频繁致使分配对象界定困难。成员身份涉及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等多种情况,权益分配比例确定标准缺失。收益分配需平衡集体积累、社会公益、成员分红等目标,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不一。固定份额与浮动份额分配模式、不同来源收入分配政策差异显著。股权量化后的个人股份变动处理规则不明,资源股、人口股、贡献股权重确定和分配比例核算日趋复杂。
核算难点形成的深层原因
县级财政管理权限受限。县级财政管理权限受限源于财政体制改革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双重制约。县级财政部门在村集体经济核算管理中仅具有指导监督权,缺乏强制执行权,难以有效规范村级财务行为。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县级财政无法直接干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决策和分配方案,导致核算制度执行效果不佳。管理权限界定不清致使县乡两级财政监管职责交叉重叠,县级财政虽承担村级会计委派管理职责,但对会计人员考核任免缺乏实质性权力。资金监管方面,事前审核和事中控制手段有限,法律授权不足,处罚权限受限,影响核算管理质量提升。
村级核算能力不足。村级核算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会计人员素质、核算技术水平和内部控制机制三个层面。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实务经验不足,对新业务和政策理解运用能力有限。核算技术水平落后制约财务管理效率,信息化软件应用能力不足,部分村集体仍采用手工记账。会计档案管理混乱,原始凭证保管不规范,账务资料缺失影响核算连续性。内部控制机制薄弱,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清,会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缺乏财务知识,村民代表大会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把控能力不足。
监管机制衔接不畅。监管机制衔接不畅体现在监管主体职责交叉、信息传递断层和监管标准不一等方面。县级财政部门、乡镇财政所、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监管主体间缺乏协调机制,各自为政导致监管资源浪费。部分事项多头管理,重要领域却存在监管盲区。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造成监管信息共享困难,县乡两级财政部门信息互通不畅,村级财务数据未实现及时传递和有效整合。各监管主体采用不同信息采集方式和管理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监管标准差异导致核算检查、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结果失真。
信息化支撑不足。信息化支撑不足制约村集体经济核算现代化进程。村级财务管理系统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复杂经济业务核算需求。系统设计未充分考虑村集体经济特点,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业务流程与实际不符。数据采集方式落后,原始凭证影像采集、电子档案管理等现代化功能支持薄弱。信息系统整合程度低,村级财务系统与县级财政平台、乡镇监管系统对接不畅。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设备陈旧,网络不稳定。信息安全防护不到位,数据备份机制缺失,系统运维保障能力不足,信息化人才短缺影响系统应用效果。
完善县级财政管理下的核算机制
理顺管理体制。理顺村集体经济核算管理体制需要从明确管理权限、完善管理架构、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县级财政部门通过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规范等制度文件,强化对村集体经济核算的管理职能。如陕西府谷县财政局通过举办全县预算单位财会人员培训会,覆盖300余名财务从业者,围绕预算业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制度进行培训,有效统一了政策理解。健全县乡两级财政部门的分级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事权,细化职责分工,构建县级统筹、乡镇主导、村级落实的三级联动管理架构。强化县级财政管理权威性,扩大会计委派、资金监管、绩效考核等管理职能。建立县级财政与农经、审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设立村级财务管理专门机构,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规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
优化核算流程。优化村集体经济核算流程需要对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等环节进行系统化改进。一些地区在实施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改革中,通过制定资产评估和量化标准,建立三级审核制度(村干部初审、乡镇复审、县级终审),设计标准化股权证书,实现了经济业务确认的规范化。规范业务审批程序,建立申请、审核、批准、执行、记账的标准化流程。完善原始凭证管理制度,通过推行电子化凭证管理、建立电子档案,提升核算效率。健全会计核算具体规程,细化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明确账务处理方法。在收益分配方面,通过明确固定分红和浮动分红计算方法,建立分红确认和发放追溯机制,规范了收益分配核算。建立统一的核算数据采集标准和报表编制规则,促进核算工作规范化。
强化监管效能。强化村集体经济核算监管效能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的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县级财政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以陕西省府谷县为例,县财政局围绕预算业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预算绩效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核算错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县乡两级财政部门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实现监管数据互通,确保监管全覆盖、无死角。在落实监管责任方面,该县明确要求财会人员统一思想、加强职业操守,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制定财务监管考核标准,对监管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将整改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村集体经济核算信息化水平需要加强系统建设、完善功能配置、强化技术支撑。一些县通过打造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开发集体资产管理模块、收益分配核算模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系统功能。优化业务流程设计,实现经济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处理。完善核算功能,支持电子票据采集、智能记账、自动核对等现代化核算方式。在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与县级财政系统数据对接,建立乡镇监管数据实时同步机制,开发移动端查询接口。通过建立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实施数据异地备份,设置操作日志追踪功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此外,各地还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村级财会人员的系统应用能力,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建立核算数据实时传输机制,确保各级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村级财务动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设置分级权限管理,规范用户访问控制。完善数据备份机制,确保核算数据安全存储。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