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汽车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2024年,宜宾市成功入选四川省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固态电池方向产业新赛道培育名单,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主要承载地”。宜宾市迅速制定了《宜宾市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行动计划》,在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示范应用、场景支撑、生态构建等方面全面发力,持续壮大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此,如何破解发展短板瓶颈,优化路径措施,成为推动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短板瓶颈
关键领域技术薄弱。一是智能网联一些关键环节缺失,产业链要素存在短板。目前,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牌在智能操作系统上与问界、比亚迪、极越等使用华为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行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自动驾驶方面,宜宾新能源汽车智能操作系统主要以用户端APP、云端TSP商务后台、车端OTA等技术运行,而华为参与合作的“尊界”智选车品牌采用ADS 3.0高阶智驾系统,宜宾车企难以支撑规模化、全域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测试及应用。同时,宜宾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高效率增程器开发等方面存在短板。高效率增程器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而宜宾车企出产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器以中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高速轴承、高性能磁钢部件方面存在技术短板,自主化率较低。
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程度较低。一方面,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以及充电桩、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等方面的合作不够,对供应链掌控和反哺不足。在电池动力技术、电池续航技术、充电便捷性等方面与成都、重庆等地先进车企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部分车企研发效率低下,技术成果转化质量不高。宜宾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由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而来,其核心技术沿袭传统软件制造商,只有少数企业自主研发。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新能源车企与院士工作站、高校等科研平台合作研发不够,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跟上用户需求变化。
人才动力不足。一是专业人才内生动力与外在激励不够。部分整车企业或零部件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招引经验丰富的员工,而不注重现有员工的培训提升,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产业工人激励和晋升机制,特别是对劳务工、外包工人并未把技能等级、学历层次与薪酬待遇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从而导致工人主动提升学历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不够,人才内生动力不足。
二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对新能源车企工人素质技能提升培训工作,虽然宜宾市和三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作出了部署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和园区企业尚未形成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特点、贴近企业和工人需求的培训体系,而且培训方式和内容均较为传统,很少涉及数字化、信息化工具操作运用。同时,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的专业人才储备少,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一是新能源汽车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区域分布不均。宜宾市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乡镇农村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分布差别大。宜宾三江新区内的充电设施密度大、覆盖广、运行效率高,而其他区县特别是乡村地区则设施少、使用率低,其主要原因是乡村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少,充电设施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慢。
二是缺乏自主高端品牌,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宜宾市整车企业较少,部分中老年车主短时间还不能接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被特斯拉、比亚迪等老牌车企大量占据,加之理想、蔚来、小米等新品牌激烈冲击,宜宾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化、智能化、知名品牌化发展的市场空间面临激烈挤压。同时,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够响亮,加之车型多为家用,适宜公交车、商用车、公务车、特种车等的车型较少,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数群众并不了解宜宾新能源汽车车企、车型,导致不能充分占有本地市场,更谈不上拓展外地甚至国际市场。
破解对策
向“新”而行,加强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品性能。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提升智能操作系统。一方面要优化提升宜宾新能源汽车智能操作系统,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加强研发实现突破。可借鉴“华为”研发L3级、L4级自动驾驶的智能驾驶系统,引进ADS 3.0高阶智驾系统技术用于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也可学习借鉴“小米”经验,将手机智能操作系统运用到智能网新能源汽车上,以提高宜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操作系统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支持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提升电机及控制器、增程器、氢燃料发动机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装备及软件等设施技术,逐步打造系统完善的产业链体系。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申报“聚源兴川”行动计划项目,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领域、地区紧密合作。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联盟等方式,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要加大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深度合作,从而避免重复研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功能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同时,要鼓励有产业基础的县(区)、单位积极参与换电、智能网联、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促进资源高效运用。要着眼长远,立足本土长期发展的策略,扎实推进“电动宜宾”工程,加快形成电动化推广应用的“宜宾模式”,并在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较好的县(区)投资建厂,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育“才”而为,为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源泉。一是优化完善激励机制,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人队伍。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机制,对在技术研发、项目策划、品牌推广、运营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优秀团队和操作能手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如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并优先职位晋升,对有参政议政能力的技术标兵还可优先推选为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一步发挥他们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线上线下”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平台,鼓励行业员工利用平台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要充分激发宜宾人力资源产业园、企业技能培训基地等载体功能,引导凯翼汽车等龙头企业牵头打造线下培训基地,夯实人才支撑。
二是整合多方力量,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不断优化传统的成人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互联网+”课程等开放式教学体系,为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企工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学习机会,通过以考促学、以考督学的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汽车研发、制造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鼓励车企与科研机构、高校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试验和学生实践锻炼机会,从而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与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宁德时代等机构合作,培养和引进企业急需的稀缺专业人才。同时,要扎实推进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与四川省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项目,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为“产”而进,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服务设施,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发展生态。一方面,政府要统筹规划,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有效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以加快形成全域较为完备的新能源基础服务设施体系。从目前宜宾情况来看,特别要注重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向县(区)、乡村地区下沉,要加快对传统加油(气)站的综合改造,补充能源汽车服务设施,扩大其服务功能,以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可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要政企民联动,构建智慧监管平台,对乡镇、非中心地段场所的新能源车位、充电桩等设施进行全覆盖、全时段动态监测。同时鼓励县(区)、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内部充电桩适度对社会开放,允许居民将自有充电桩有偿提供充电服务,以最大限度发挥充电设施的效能。
宜宾四川时代厂区(资料图)
二是着力培育高端品牌,推动“宜宾造” 新能源汽车开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要发挥凯翼汽车等 “链主”企业优势,着力做好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文章。同时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宣传,让更多消费群体重新认识本土产业。探索“油电置换”奖补政策,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进县城、进乡村等促消费宣传活动,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另一方面,要构建龙头引领、多点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矩阵,促进宜宾向国际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本土车企与国内头部企业深入合作,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着力培育符合高端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良性循环,打响宜宾新能源汽车本土高端化品牌。(易婷婷 中共高县县委党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