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1期

【谈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着力点

发布:2025/11/04 17:20  作者:徐树全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1月  阅读量: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场域和空间载体。县域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从传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大挑战。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县域经济需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着力点,创新实践路径,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实现路径,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把握乡村振兴

与县域经济的内在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方向,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逻辑关系,有助于明确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功能和发展要求。

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功能。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质上是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作为国民经济的底部基础,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从空间布局来看,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乡镇街道,辐射农村社区腹地,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从功能作用看,县域经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机会,有效减少人口外流,推动人口与产业协调布局,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

乡村振兴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全方位的要求,推动县域经济从传统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产业兴旺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生态宜居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县域发展新路径。治理有效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构建政府与市场以及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转型升级挑战。

找准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形成系统性的发展合力,产业转型升级与要素优化配置、公共服务提升与治理体系建设,这构成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个重要着力点。

产业转型升级:核心驱动力。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直接决定发展质量和效益。当前县域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结构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足与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突破。农业产业化是县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以及绿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服务业发展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两个重点,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支撑点。要素优化配置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直接影响发展动力和效率。土地要素配置需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用地需求,人力资源配置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通过政策优惠与平台搭建、环境营造,吸引各类人才向县域集聚。资金要素配置需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和资源投向县域民生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县域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公共服务提升:民生保障点。公共服务提升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民生保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教育公共服务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文化体育服务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社会保障服务要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与覆盖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筹推进交通、运输与信息网络以及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治理体系建设:制度着力点。治理体系建设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治理需要以改进政务服务为重点,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治理领域需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治理层面要创新多元共治模式,构建政府与社会、企业与公众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法治建设要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度,加强执法监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探索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通过机制创新与体系完善,进而形成推动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与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构成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需要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设计研发、物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需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有效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要通过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人才与土地、资金与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各类闲置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设立人才工作站、建立专家智库等方式,吸引城市人才到县域创新创业。资金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发展普惠金融,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倾斜资源配置。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落地转化,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是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通过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服务一体化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互助机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要加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社会保障一体化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完善一体化供给机制,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要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提升县域治理效能和发展活力。政府治理需要明确政府职能边界,强化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引领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力。市场治理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诚信经营的市场秩序。社会治理要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创新构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承接、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多方协作、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农民参与治理要健全农民利益表达和诉求反映的常态化机制,保障农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同时,要创新协同治理制度机制,完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以及监督评价等制度安排,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治理合力,全面提升县域治理的整体效能。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既要明确产业转型升级与要素优化配置、公共服务提升与治理体系建设等关键着力点,又要积极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与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等重要实现路径。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有效化解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上述着力点与实现路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共同构成了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完整有机体系。实践表明,新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系统思维,协调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才能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有力的经济支撑。徐树全 中共武城县委党校讲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