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1期

【典型案例】以文塑旅 达州文旅融合振雄风

发布:2025/11/04 17:51  作者:本刊记者 车文斌 周淼葭 黄世涛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1月  阅读量:

“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赋予四川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使命、新机遇。

川东达州市文旅资源丰富,是大巴山腹心地、巴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当下,达州市全域统筹,各县市区协同共进,以文塑旅,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冲刺经济总量3000亿元目标,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

达州城市全景 达州市文体旅局供图 .jpg

达州城市全景 达州市文体旅局供图

打响“巴风”文旅品牌

川东北文旅,既一脉相承又各美其美。人文景观广元有剑门关,南充有阆中古城,红色文化广安有邓小平故里,自然风光巴中有光雾山百里红叶。但达州却没有一个代表性文旅品牌。“我们是川东北五市唯一没有5A级景区的地区。”一位达州当地干部表示,打造5A景区、打响文旅品牌,是530万巴渠儿女共同的愿望。

今年7月,达州市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召开达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对全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明确创建巴山大峡谷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5A创建为抓手提升全市文旅产业品质和品牌,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达州市加强环境整治、风貌塑造,推动服务提质、宣传引流,升级导览系统、交通接驳系统,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同时,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特征,开发低空观光、温泉、漂流等项目,培育丰富业态;出台政策支持,打造特色美食、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市集;挖掘文化资源,创作文艺作品,充分展示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山大峡谷滑雪场.jpg

巴山大峡谷滑雪场

围绕“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中国气都”城市定位,鼓励巴山作家群、画家群等文艺群体紧扣文旅品牌创作具有达州元素、国家水准的艺术精品,扶植和推出“巴味”十足的文学绘画爆款作品;挖掘名人故事,推动名人故事、典故传说、历史事件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展示体验;设计开发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各地重点地理标志产品和“巴山食荟”农副产品向特色旅游商铺转型,打响“达州味道”。

打造“六游”文旅业态

“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是充分利用和转化文旅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策略。达州市串联文化博览、生态康养、红色资源、工业资源、乡村资源和赛事演艺活动,推出富有达州特色、巴渠风味的旅游业态和文旅品牌。

在位于达州市达川区赵家镇石垭村的帝源家庭农场,生态种植的冬草莓、优质葡萄、特色保健蔬菜长势喜人。农场里还有餐厅、民宿和休闲娱乐设施。“农场产出的生态果蔬全部用于在农场观光、研学的顾客消费。”农场工作人员介绍,农场将生态餐饮、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观光、拓展教育培训、旅居养老、农产品精加工有机结合,打造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获评3A级旅游景区,2022年荣获“达州市最美景区”。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馆内).jpg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馆内)

达州市鼓励具有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特色的乡村一体化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大巴山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帝源家庭农场正是达州“乡情味”乡村游的典型。

目前,达州市内拥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展馆,还在建设城坝遗址博物馆、达州中医药博物馆等,该市立足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博展馆资源培育发展“巴渠风”文博游,通过提升展馆展陈质量,丰富沉浸式场景、植入文旅业态,以此为载体,推动本土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文旅产品。

围绕深度挖掘各领域的文旅价值,实现“百业+旅游”的目标。达州市还将开发黑宝山、发展红色研学游,支持方大达钢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大巴山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承接高水平赛事演艺活动,办好巴人故里马拉松赛、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元九登高等本土品牌赛事演艺活动,大力发展文博游、康养度假游、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赛事演艺游,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

优化“巴适”文旅服务

夏季的万源龙潭河景区集聚了远近游客。游客们带着孩子在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的龙潭河上游体验漂流,景区周边的民宿酒店一房难求。“漂流项目让景区热度呈现明显周期性。夏季很火,冬季游客较少。”万源市文旅局总规划师王大江介绍,龙潭河景区内除了漂流,还有优越的温泉资源。“我们正在加大投入,完善景区服务支撑,积极引进优质旅游企业开发温泉资源,让游客在龙潭河夏秋玩漂流,春冬泡温泉,让万源四季可游。”

当前,达州正在通过构建“快达慢游”的文旅设施体系、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增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以优质的文旅服务强化文旅产业支撑。

龙潭河旅游度假区.jpg

龙潭河旅游度假区

据悉,达州市深入开展交通运输常态化提质提升行动,在旅游主干线沿途增设观景台、休憩驿站、自驾营地等设施,推出“高铁快旅·漫游达州”系列旅游线路,打造休闲慢生活场景。推进科技与文旅深度交融,充分利用AI、VR、AR等前沿技术,推出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新表达。发展三里古街、塔坨、梨树坪等夜市,培育一批旅游休闲街区,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旅游服务区、文化廊道、文化“跳蚤市场”、露营休闲区等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品质场景、人气场景。

(达州市文体旅局供图)

 

高新区:

“拼文化”激活力

九月的达州高新区梨树坪湿地公园灯火璀璨、人潮涌动。达州高新区依托区域内的梨树坪生态湿地资源举办的“声动高新·乐满黎坪——梨树坪首届歌手大赛”拉开帷幕。音乐盛宴吸引了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歌唱达人参与,点燃了大众的热情。仅4天,线上直播累计观看突破100万人次。

自行车越野赛.jpg

自行车越野赛

当很多产业园区还在“拼政策”,达州高新区已开始“拼文化”了。近年来,达州高新区锚定“争创国家高新区、建成千亿级产业园区”目标,推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依托优质载体举办文化活动,深化产业和文旅融合,为新区发展激活力、强动能。

距主城20余分钟车程的达州高新区梨树坪湿地公园,过去是“城市绿肺”,而今已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达州高新区借助梨树坪生态公园开展高品质文化活动,已先后举办川渝·达州高新区首届“一品天下杯”钓鱼大赛、首届全牛火锅美食节、水上嘉年华等活动,承办达州马拉松暨“跑遍四川”达州站欢乐跑、达州首届梨树坪越野自行车挑战赛等活动,让梨树坪湿地公园从“生态观光地”转型为“文化消费场景”。

达州高新区还精准布局三大特色文旅带,将散落的产业资源串成“可游、可学、可体验”的文旅矩阵。以金垭机场为核心,打造金垭机场特色文旅产业带,实施空港宜居宜业乡村改造项目,建设花卉种植园、亲子游乐园、苎麻研学馆、太空农业科普园等复合业态,形成“空中观光+地面休闲”的空陆联动文旅融合模式。

河市通航低空文旅示范带打造了低空消费新场景,结合河市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深度开发通航文旅产业链条,布局建设低空无动力乐园、无人机体验和航空主题餐饮、主题文创集市等项目,培育低空夜游观光、无人机表演秀、无人机航拍赛事等消费新场景,形成低空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

智慧楼宇数字农文旅研学带以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建设集训练、竞赛、体验、研学、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场馆。同时加快建设“智慧+”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开发休闲采摘、科普研学、创意工厂、共享菜园等文旅体验项目,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农文旅特色IP。

(达州市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达川区:

烟火点亮乡情

达川旧称“达县”。“‘老家达县'承载着达州人民的记忆与乡愁,‘宜美达川'则是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共同愿景。”达川区委书记倪欣表示。

老家就是乡愁,是情怀,是记忆深处最柔软的那根牵绊。以烟火着墨,以乡情为魂,达川区围绕“宜商重商、生态净美,宜业兴业、产业富美,宜居乐居、环境优美,宜人达人、风尚和美”的共同愿景,正点亮“老家达县·宜美达川”无尽乡情。

“老家达县”鲜活都市文博游

夏日微风拂过,南国大道二段的音乐公园里,人群熙攘。家长带着孩子漫步蜿蜒的步道,品味充满音乐元素的雕塑和景观造型;钢琴博物馆内,人们可以感受古典钢琴的玄奥,甚至聆听音乐会……

岛尖公园位于老城区,建有主园区、滨水广场、亲水平台,绿化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附近居民散心、健身的首选之地;临江公园的环山栈道、观景平台、将相台、晴雅湖等让公园成为居民和游客与大自然亲近的理想之地。

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山川与人文共美,达川以“烟火气”成为游客的最爱。走进升华广场和三里古街,人声鼎沸、美食飘香。仿古建筑群中红墙黑瓦、青石板路还原巴人历史风貌,勾勒出一幅活色生香的都市生活图景。

达川区还推出“邂·达”城市创意计划,通过打造深夜食堂、地摊经济、情景派对等新消费场景,持续激活城市活力。从文博场馆到烟火街区,从白日赏花到夜游品咖,这座千年古邑正以鲜活多元的姿态,迎来它的文旅新时代。

鸟瞰达川区博物馆.jpg

鸟瞰达川区博物馆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新样板

记者走进达川区明月江街道太平村,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宽阔的稻虾广场初具规模,新拓宽的村道蜿蜒向前,村民房屋统一实施风貌改造,白墙灰檐、整洁有序。傍晚时分,几个村民在新修的广场上忙着整理花圃。“路修好了,广场建起来了,难以想象,我们这个村有一天也会变得这么美!”一个村民喜滋滋地说。

明月江,一条美丽的河流,在太平村横穿而过,明月江街道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铁铸说,依托明月江,太平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成为全市“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新样板。

太平村距达州主城区仅20分钟车程,是达川区重点推进的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如今这里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稻虾共作”“桃林观光”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振兴新路。

站在村头眺望,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整治已完成530亩,50亩“伊乐藻”随风摇曳,700多亩桃树苗茁壮成长。这里栽种了“黄金蜜1号”“秦王桃”等优质品种共5万多株,李铁铸说,明年三月这里就将桃花盛开,能来赏花了。

这一切变化,源于达川区对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深入实践。达川区明确提出,要提质发展“乡情味”乡村游,打造大巴山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太平村正是这一目标的生动注脚——这里不仅保留着乡村原有的田园风貌,更融入了现代产业要素和文旅场景,明年3月,就将正式迎接八方来客。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培育,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达川区正以太平村这样的示范村为支点,串点成片、整体推进,绘就一幅“有风景、有产业、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  李彦 摄 .jpg

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  李彦

“老家味”乡村游焕发新活力

乡情难忘是乡愁,达川“老家味”让乡村游焕发新活力。

初秋的赵家镇石垭村,微风拂过帝源家庭农场百亩葡萄园,几名游客一边拍照一边感叹:“这里环境清新,带孩子来感受田园生活,还能找到记忆中的‘老家味道’。”

这座距达州城区仅30多公里的家庭农场,如今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农场坚持“生态有机”标准,将生态种植、养殖、餐饮、观光等有机结合,打造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太阳能、无土栽培等新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集约组合,展现出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

达川区正依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加快“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开发传统村落,培育水乡景观,提升田园风光,打造“村景融合”乡村游微景点。同时提速发展“原生态”康养度假游,利用山水、温泉、森林、中医药等资源,打造近郊度假核心节点和夏日清凉休闲康养目的地。

在铁山和雷音铺两大森林公园的环抱中,在水系蜿蜒的美丽乡村间,达川区正以全域全业态的发展思路,让“老家味”乡村游成为唤醒乡愁、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

(达川区发展和改革局供图)

 

 通川区:

“旅游+”创品牌

坐落于川东平行岭谷地带的通川区,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秀美的自然风光,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今年8月,通川区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奋力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明确以“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赛事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明确打造“ 畅游川渝陕·相约到通川”文旅品牌。

神剑园景区的核心——张爱萍故居  周淼葭 摄.jpg

神剑园景区的核心——张爱萍故居  周淼葭 摄

神剑园景区作为通川区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综合景区,以“神剑将军”张爱萍的故居为核心区域,同时打造红军文化陈列馆、战史馆、神剑馆等重点展馆,集革命历史传统、国防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科技文化于一体。故居里,件件物品似在诉说将军往昔的峥嵘岁月;战史馆内,图文与实物生动呈现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役历史;神剑馆中,“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成就令人惊叹,彰显着祖国的强大实力……

“景区自开放以来,已接待各级领导和游客超700万人次。”景区讲解员告诉记者,神剑园现藏有文物1304件(套),已成为达州及周边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离开神剑园景区,驱车向南,驶过长长的上坡路,来到位于凤凰山顶的王家山景区,登上巍峨的凤凰楼,可俯瞰通川全景。建在半山腰上的元稹纪念馆,是达州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每年正月初九,达州城区万人空巷,人们纷纷登上凤凰山,参加元九登高活动。这一习俗已传承千年,成为达州独特的文化现象。

王家桥犀牛山风景区森林公园管理所所长谭晓芳告诉记者,凤凰山是当地城区市民选择登高最多的一座山峰,自然与文化的结合顺理成章,为风景区今后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元九登高活动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登高节、文化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达州的文化知名度。未来,王家山景区的提升打造将分为功能完善、风貌重塑、文化营造、经济植入四个部分。功能完善围绕道路扩宽、停车功能提升、公共空间升级等功能配套为方向;风貌打造以景区差异化重塑、周边农居外貌提升、绿化和景观升级等为主线;文化营造以深挖凤凰文化、元稹文化、诗歌文化为魂,融合“传统人文+现代山水”的风格;经济植入以逐步实现人文研阅、网红打卡、商业业态完善,计划引入第三方经营,推出非遗市集、古风小店、文化表演平台等。

“森林漂流、亲子乐园、科技田园”为核心的龙·蝴蝶谷是通川区又一文旅力作,该景点位于磐石镇4A级景区内,由达州市龙湖蝴蝶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达州市通川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龙湖·蝴蝶谷内的鸵鸟  周淼葭 摄.jpg

龙湖·蝴蝶谷内的鸵鸟  周淼葭 摄

从景区大门进入蝴蝶谷,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来回奔走于牧场上的两只鸵鸟,昂扬的步伐中渗出一丝轻松欢悦的气息。牧场另一边,是呆萌又可爱的羊驼,它们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靠在栅栏边,与游客们互动。

“我们一期项目建设投资1.2亿元,于2020年5月开始试营业,二期项目还在筹备中。”龙·蝴蝶谷现场负责人罗文平告诉记者,蝴蝶谷依托原生态山水资源,以“亲子研学、森林漂流、生态度假”为核心,打造集旅游、教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目前,蝴蝶谷已获多项省级认定,带动就业超百人,助农销售百万元;二期全面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年收入3000万元、利税100万元,带动就业200人以上,成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亲子游与研学旅行目的地。

目前,通川区明确将凤凰山等自然景观与神剑园等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构建全域文旅发展格局。

 

宣汉县:

红色文旅重塑巴风土韵

“百强晋位、冲刺千亿”,宣汉县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正持续放大全国旅游百强县、天府旅游名县的品牌效应,协同推动巴山大峡谷创建5A景区,全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巴国故都”、“红军之乡”、巴山大峡谷、土家文化、气都……一个个闪亮的金字招牌,给宣汉县披上浓浓的神秘气息,并赋予其绝美的自然风光。让巴文化“活”起来,让红色文化“传”下去,让土家文化“热”起来,宣汉县正在精心布局文旅融合的大棋局,助力达州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

巴山大峡谷状元楼.jpg

巴山大峡谷状元楼

“巴风土韵”叩问巴人神秘文明

“西南有巴国。大皞(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国故都的传奇故事,在宣汉县传响不绝。

9月12日,记者来到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聆听两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见证巴国绵远的历史文化。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

在博物馆二楼序厅,“西南有巴国”5个大字跃然墙上,仿佛一声久远的问题穿越时空而来。“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3个主题单元、500余件文物系统揭示了巴文化深厚的历史传承和优秀的历史文化。

2025年7月,四川省和达州市相继出台重要政策,为巴文化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7月9日,达州市委通过《中共达州市委关于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将推出一批“大众看得懂、可体验、易传播”的巴文化代表性符号和物化标识。

月亮坪“树冠云廊”.jpg

月亮坪“树冠云廊”

短短21天后,宣汉县委通过相关决定,全力打响“巴国故·巴适宣汉”文旅品牌,协同推进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在宣汉县,记者感受到,巴文化已经植入城市建设本底。在宣汉县校场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规划图上,显示这里将成为一个“街道博物馆”,巴人文化正是其内涵。

目前,宣汉县规划建设部门已梳理出巴人风情、青铜文化、神话传说等具有巴人文化内涵的元素,分步实施建设巴人文化博物馆、巴人街、巴人文化广场、巴人文化艺术墙,发展巴人文化产业,开发巴人文化商品,以文化底蕴带动经济增长。

“巴风土韵”让巴人文化活过来。目前,宣汉县正加快培育“多维一体、融合共生”的文旅业态,以巴文化体验游贯穿始终。通过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巴文化、体验巴文化、爱上巴文化。通过“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等活动倾情讲述着巴文化故事,不断唱响“巴人故里”品牌。

渠江水奔腾不息,从罗家坝到巴山大峡谷,从考古遗址到现代文旅项目,巴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红军之乡”成为红色旅游新地标

达州州河畔,巴山红军公园三面环水静静肃立。这里,形若半岛,可俯瞰前河、中河、后河三江交汇的壮丽景观。

“宣汉县是一座红军之城,红色革命时期,宣汉是川东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川东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清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了川东第一支人民武装——川东游击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的诞生地,创造了一县成军的传奇。”公园内,王维舟纪念馆的讲解员将那一段激情昂扬的宣汉革命史娓娓道来,让人为之动容。

宣汉县庙安镇花果山  .jpg

宣汉县庙安镇花果山  

10万宣汉儿女参加革命,3万余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给宣汉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目前,宣汉现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65处。

“巴山魂”,红军歌。当下,达州市正大力推进“巴山魂”红色游,通过协同建设大巴山—嘉陵江红色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联动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提档升级巴山红军公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亮”起来。宣汉县大力推进“红军之乡”铸魂游,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持续放大“全国旅游百强县、天府旅游名县”品牌效应,推动文化旅游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宣汉清溪镇是川东游击军早期活动据点,红三十三军的孕育地,始建于1916年“工字楼”依然风骨凛然,成为红色文化的象征。这里,红色元素无处不在,工字楼、校史陈列室、宏文亭等红色遗存错落分布,红色元素融入校园每个角落。走过工字楼,红色基因在不知不觉融入血脉,红色记忆,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开江县:

“诗与远方”的田城故事

地处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几何中心的开江县,是达州东向出川、挺进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地。随着开梁高速、达开快速的全线贯通,以及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的加速建设,开江正全面进入“万达开半小时”“成渝两小时”旅游圈,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开江成为联结川渝陕等中心城市消费客群的重要节点。

金山景区——莲花世界  陈人华 摄 .jpg

金山景区——莲花世界  陈人华 摄

与此同时,“三山微水七分田”的鲜明地理特征,使得开江坐拥万亩稻田、万亩荷塘、天然温泉等优质生态资源,孕育出多元文化内涵,并依托稻渔综合种养和淡水珍珠养殖等特色产业,为文旅融合注入持续动力。

位于普安镇的金山景区于202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焕新升级,拥有莲花世界、千年古刹金山寺、红色文化陈列馆等多处景点,同时解锁了水上乐园、童趣钓虾、VR体验馆等“新玩法”,构筑了“日游夜玩”的全时段运营模式。

开江县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锐告诉《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整个金山景区占地4.8平方公里,目前已将湿地生态、和美乡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还在每年举办荷花文化旅游季、小龙虾粉丝狂欢季等大型文旅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来访,成为川渝平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更是获评了“四川省新晋避暑胜地”称号。

除了金山景区,开江县还将一、二产业向三产业延伸,稻渔之窗、田米水乡、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等农文旅、工文旅项目陆续呈现,成为开江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作为集“智慧农业+农事服务+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位于讲治镇镇龙寺村的“稻渔之窗”不仅展示了开江县“稻田+鱼、蛙、虾、蟹”等综合种养模式,还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县气象、墒情、苗情、虫情等进行数据化监测和分析,实现了农业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所以说,这里不仅是游客了解现代农业的窗口,更是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和科普研学的热门基地。”开江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稻渔之窗”作为市级科普基地,已成为周边区县研学的新地标,并与北京中翰集团、开江21所中小学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这里已接待北京中翰集团及开江毗邻的中小学开展劳动和研学80余场次,累计接待研学学生4000余人次。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智慧农业和“稻田+”特色模式推广的重要窗口,已开展党校培训10余场次,惠及1000余人次。

距离“稻渔之窗”不到10分钟车程的飞云温泉,则是开江县的老牌旅游景点,其以天然医疗热矿泉为核心资源,被誉为“天下第二汤”。

记者来到这里时,雨丝在天幕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混合着温泉特有的硫磺味,雨滴的湿冷与温泉的暖热相碰撞,蒸腾起氤氲的白雾。很显然,这场雨并未削减户外汤池内游客们的兴致。

飞云温泉汤池  开江县摄影家协会.jpg

飞云温泉汤池  开江县摄影家协会

“温泉最早运营可以追溯到1997年了,可以说它有着开江乃至达州市一代人的记忆。经过多次提档升级后,现在建有三温池、泡泡池、鱼疗池、多功能打背池、标准游泳池、儿童娱乐池、盐蒸房等,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康养需求的游客。”飞云温泉总经理江波介绍,飞云温泉为医疗级温泉,富含硫、氟、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川东地区唯一获认定的医疗热矿泉,可为游客提供浴泉养生、美食体验、运动休闲、会议庆典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未来,开江县将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紧扣“十五五”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围绕开江县十四届十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五张名片”“四大支撑”“三大体系”的总体部署,立足文旅市场新趋势和消费新需求,专项编制并严格落实《开江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强化项目支撑,以开发“全时段、全维度、全龄层”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为抓手,聚力打造以莲花、珍珠、瓦雕、温泉等为重点的核心吸引物;提升消费能级,以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契机,优化提升“三个百里”产业旅游线路,打通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热门景点交通路网“毛细血管”,联合打造明月山旅游风景廊道;扩大品牌影响,实施田城文旅品牌传播行动,让“诗与远方”的田城故事传得更远、更广。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