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在AI浪潮与国家战略推动下,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数字化转型关键契机。山东省凭借自身优势,在AI赋能区域经济进程中,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山东省虽在AI发展与新就业形态培育上成果初显,但在区域AI协同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基础设施与技能获取的区域失衡、就业结构转型中的供需矛盾、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的不适配以及产业关联与数据流动的体系性障碍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强化数字基建与技能均衡、优化产教适配促进就业升级、完善政策监管推进敏捷治理、打通数据壁垒构建链式协同等有效策略加以破解,从而促进AI与新就业形态协同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AI;新就业形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 2025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
[作者单位] 山东华宇工学院
在AI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作为破解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支点,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突破传统发展桎梏。山东省依托AI规模连续三年超4.3万亿元、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国首位的双重优势,在区域层面形成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的“山东范式”,形成“数字下沉—产业升级—就业扩容”的良性循环。区域数字技术应用已催生电商交易额突破性增长、新就业群体规模扩张等结构性变革,展现出AI重塑产业生态的显著成效。新就业形态通过拓展就业空间边界、重构劳动力配置逻辑,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向高阶演进的重要引擎。
山东省AI赋能作用分析
AI基础支撑能力。山东省将“新基建”作为战略支撑点,全方位、系统性地搭建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坚实支撑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斐然,全省5G基站区域覆盖率已突破85%,农村宽带普及率名列全国前茅,一张覆盖城乡、四通八达的“数字毛细血管”网络已然成型,为数字信息的快速流通筑牢了根基。与此同时,全省AI载体布局科学合理,呈现出“双核多极”的空间架构,通过“物理载体+数字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协同共进、充满活力的生态体系,有力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
新就业形态发展特征。当前,平台经济正以强劲之势深度重塑区域劳动力市场结构,催生出以技术驱动与模式创新为双引擎的就业转型新范式。在农村地区,电商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直播带货的火热发展更是孕育出“网红新农人”这一新兴职业群体,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网约车服务在区域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去雇主化的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劳动关系的固有框架,构建起平台、服务商与个体之间紧密协作、互利共赢的新型生产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成效。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呈现多维赋能效应,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和系统创新,推动产业价值链重构与农民增收机制优化。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AI驱动形成“链式数字化”升级路径,电商助农工程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模式创新,构建起直达终端消费者的上行通道;数字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向“新农人”职业群体转型,凸显数字技能资本化带来的增收乘数效应。
协同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困境与矛盾
基础设施与技能获取的失衡发展。在山东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具有明显的“中心—边缘”梯度衰减特征。从网络覆盖情况来看,鲁西南地区仍存在网络盲区,光纤入户率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同时,算力资源分布也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区域分化格局,这种不均衡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技术的全面推广。此外,技能鸿沟问题也较为突出,低学历劳动力群体普遍缺乏数字素养,这一短板严重制约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应用,不利于区域数字化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
就业结构转型的结构性矛盾。山东区域人力资本结构深陷“技能断层”与“需求错位”的双重矛盾困境,这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从技能供给层面来看,劳动力素质呈“金字塔”状分布,处于塔基的大多是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者,而具备智能设备运维、数据标注等数字核心技能的劳动者占比极低。这种技能结构与工业互联网、数字文创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所催生的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导致新兴产业面临“用工难”的窘境。
从就业吸纳层面而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迟缓,区域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状使得传统劳动密集型岗位加速缩减,大量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与此同时,数字技能型岗位却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此一来,“低端退出”与“高端缺位”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严重制约了山东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滞后。当前,AI治理体系深陷“制度适配差”与“创新响应迟”的双重困境,严重制约着区域AI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漏洞,职业伤害保障、失业保险等关键权益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这使得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创新实践超前”与“制度供给滞后”的矛盾愈发尖锐,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政策协同机制方面,运作呈现碎片化特征,产业政策与平台生态的融合度不够。部分区域数字产业园过度关注硬件投入,却忽视了生态培育,政策工具在创新性和精准性上存在明显短板。这种制度供给的滞后性,不仅削弱了AI领域的创新动能,还造成了政策热部署与市场冷响应的尴尬局面。这深刻反映出传统治理体系在应对新经济形态时,存在着结构性的不适应,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与创新,以构建与AI产业发展相适配的治理体系。
产业关联与数据流动的体系性障碍。在山东区域AI生态构建过程中,产业关联与数据流动方面暴露出明显的体系性障碍,其中链式断裂问题尤为突出。电商平台、物流服务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协同合作机制缺失,各方犹如孤立个体,难以凝聚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具体场景来看,以寿光蔬菜供应链、曹县汉服产业带等为例,产业各环节数据互通率极低,各主体仿佛置身于“信息孤岛”,信息流通受阻,无法实现高效共享。同时,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面狭窄,致使资源无法精准对接实际需求,资源错配现象频发。此外,要素配置呈现单点突破态势。尽管物联网设备具备数据采集能力,但采集到的数据与金融信贷支持、保险服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数据资产化进程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步伐。这种系统性失效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它不仅降低了产业链的价值转化效率,阻碍产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更引发了AI生态局部优化与整体失衡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山东区域AI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强化数字基建与技能均衡。针对鲁西南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可依托山东省新基建专项规划,对区域数字设施布局进行系统性优化。优先加大区域5G基站密度提升力度,加快推进光纤入户工程。通过省级财政专项补贴,重点支持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盲区的治理工作,力争在三年内实现鲁西南地区5G网络全域覆盖。
同时,建立分层分类的技能培育体系,联合高校、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面向低学历群体开发基础数字素养培训课程;针对返乡青年、留守妇女等特定人群,定向开设直播运营、数据标注等职业技能进阶培训,并配套实施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就业对接机制,确保技能供给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优化产教适配促进就业升级。为破解区域人力资本与岗位需求错配问题,应构建需求牵引型技能供给机制。整合地方高校与本土服务商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运维等紧缺领域开设校企共建课程,建立“企业需求—院校课程—政府补贴”协同机制。以企业技术标准为导向定制模块化课程,政府配套政策保障,实现技能供需精准对接。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滞后,设立区域制造业“数改”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智能装备采购,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担保降低转型成本。搭建共享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数据资源,提供标准化转型工具包,构建“平台赋能—企业协同—生态共建”闭环,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
完善政策监管推进敏捷治理。为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缺失与监管滞后问题,需构建分层分类的政策创新体系。一方面,探索新业态劳动者弹性保障机制,在人工智能应用广泛的区域试点灵活参保制度,建立缴费基数动态调节机制,让从业者能按任务量或收入比例弹性缴费,提升保障的灵活度,同时搭建省级权益接续机制,保障劳动者跨区域流动时社会保障权益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设立新业态监管沙盒试验区,选取直播电商、网约车等高成长性业态开展政策创新试点。聚焦数据安全合规、税收征管优化等关键领域,给予地方监管创新容错空间,形成“试点验证—风险评估—全省推广”的政策迭代模式,以监管实验破解制度供给滞后难题。
打通数据壁垒构建链式协同。为实现区域产业链数据融通与价值释放,构建“产业数据集成平台”与“数据资产金融化”双轨机制。其一,建立区域特色产业链数据集成平台,以寿光蔬菜、曹县汉服等产业带为试点,整合生产端、流通端与消费端,形成供应链全链条可视化图谱,并基于实时数据分析优化库存调度与金融授信模型。其二,创新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模式,联合地方农商行、科技企业及监管部门,构建产销数据资产评估体系,制定物联网采集数据的权属认定、价值核算与风险缓释规则,开发“数据信用贷”产品。允许农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在数据脱敏处理后,以产销数据流作为增信凭证申请低息贷款,同步建立数据滥用追责机制,确保金融创新与数据安全的动态平衡。
AI对山东省新就业形态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新就业形态方面,AI催生诸多新兴职业,拓展了就业选择;推动传统岗位转型升级,促使劳动者技能提升,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还助力灵活就业模式兴起,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增强就业市场灵活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上,AI是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与区域创新能力,吸引人才、资金、技术集聚,优化创新生态,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山东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AI的赋能作用,进一步优化新就业形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