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1期

【专家智库】“三品”协同 推动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2025/11/04 17:22  作者:姚瑶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1月  阅读量:

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湖北省随州市锚定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目标,以“两香一油”等特色产业为抓手,持续推动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大重点农业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为湖北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打造了“随州样本”。面对种源安全有待保障、品质管控有待提升、品牌效应有待彰显、要素保障有待完善等问题,仍需持续在“做优品种、做高品质、做强品牌”上下足功夫,切实推动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实践

随州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拥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食用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多块国家级品牌,被誉为“全国现代香菇产业起源地”。近年来,随州市通过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市场拓展、政策保障等方式,地方特色农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

产业规模与出口能力协同扩张。随州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菇菌种生产基地,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占全省的60%、全国10%以上;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459个,年种植规模近4亿袋,干品年产量8.57万吨,其中高品质花菇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加工出口环节,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9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0家,其中有出口实绩企业48家,年出口过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9家,品源现代、裕国菇业出口超2亿美元,产品出口遍布60个国家和地区,深加工、高附加值出口农产品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现阶段,随州香菇在东南亚、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稳定销售网络,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从2019年的不足10% 提升至90%以上,香菇酱、浓缩汁等产品成为细分市场的主导品牌。

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深度融合。积极与上海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标准化栽培技术等科研工作,成立湖北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随州香菇科研推广中心,研发智能化种植系统使菌棒养菌成本降低90%。构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随州市食用菌行业自律公约》《随州香菇固体菌种制作技术规程》等13项地方标准,填补国内菌种生产、冷链物流等领域标准空白。建立“随州香菇”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可追溯。“随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从2020年的16.88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205.80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食药用菌品牌榜首。随州香菇产业在“科技+品牌”双轮驱动下,在国际市场建立起“高品质、可信赖”的品牌认知。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向发力。政策帮扶方面,随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重点出口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等政策,明确产业链包保机制,推动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条建设。创新开发“香菇产业集群贷”“外贸出口贷”“出口退税周转贷”,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香菇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湖北长江(随州)产业发展基金配套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为地方特色农产业送上“真金白银”。市场机制层面,推广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50余家外向型企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运营,如品源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创下7天销售200万罐香菇酱的纪录。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下,随州香菇产业全链条产值从2020年的3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00余亿元,形成“政策筑底、市场突围”的发展动能。

瓶颈制约

当前,随州县域富民产业仍面临普遍性挑战,如种源自主化程度偏低、中游标准化种植比例不高、下游精深加工率不足、品牌溢价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在“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过程中,随州县域富民产业仍存在亟待突破的结构性难题。

种源安全有待保障。品种是特色农产业的 “芯片”,直接决定县域富民产业的特色、产量和市场竞争力。随州现有83家菌种生产企业,仅3家企业具备一级菌种生产资质,本土菌种覆盖率不足40%,一级种、二级种多依赖提纯复壮或外地引进。因自主品种培育投入不足、技术储备薄弱,随州香菇产业在种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品质管控有待提升。县域富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稳定、优质的产品品质。在种植环节,随州香菇产业多以中小农户为主体,30余万人的从业群体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分散化生产模式易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加工环节,多数企业仍局限于干品、调味品等初级加工领域,高附加值领域的精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同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针对香菇酱、浓缩汁等新兴加工产品,国家及行业层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实验室检测易陷入 “无标可依”的操作困境。碎片化的品质管控模式,制约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削弱了产业国际市场认可度与竞争力。

品牌效应有待彰显。“随州香菇”拥有205.80亿元的品牌价值,但品牌建设存在“三重脱节”。一是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脱节,“随州香菇”区域品牌仅20余家企业授权使用,企业品牌未能与区域品牌形成协同。二是品牌价值与市场渗透脱节,标注“随州香菇”地理标识的产品占比不足20%,在盒马、亚马逊等中高端市场渗透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品牌文化与地域特色脱节。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香菇产业与地方文化融合不够,“香菇宴”等体验式消费场景缺乏。品牌建设的空心化,使县域富民产业难以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跨越。

要素保障有待完善。完备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是县域富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就随州香菇产业而言,在资金方面,受香菇收储的季节性特征影响,对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呈现集中化、规模化特点,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门槛高、渠道窄的困境。在人才层面,高层次科研人才引留困难,以随州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其科研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5%。在物流层面,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鲜菇在仓储、运输环节损耗率高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此外,香菇保险覆盖不足,现有保险产品赔付率低,政府补贴力度小,菇农参保意愿弱,难以应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风险。

对策建议

实施种源振兴工程,筑牢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根基。种子位于农业生产链的源头,种源安全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湖北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等知名菌种研发机构合作,高规格共建“随州香菇国家级菌种研发中心”。整合香菇产业科研资源和力量,在菌种研发、机械研发制造、标准和专利、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广泛开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股份制科研合作,建成高效管用的食用菌产业科技研发、技术转让、市场转化的公共平台。二是培育本土研发人才。深化企校协同育人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培养、委培进修、在岗培训等方式,定向输送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实用型人才。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退休专家+企业”结对服务工作,一对一入驻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持续打造“随县香菇种植工”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创新设立“随州香菇人才创新基金”支持科研攻关,优化人才激励体系。三是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发挥市食用菌协会作用,加强菌种、种植、机械、加工、物流等核心环节的标准制定,构建“标准立市、监管护航、数字赋能”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解决“无标可依”的根本性问题。实施标准化示范工程,对使用随州香菇种植标准的规模化、智能化基地,颁发“随州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标识,允许其使用“随州香菇”区域品牌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推进“神农码”全覆盖,真正实现随州香菇一键溯源,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增强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韧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试点,扩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等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对此,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裕国、品源等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技术创新、质量管控、市场开拓等方面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全市农产品出口产业整体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通过“公司+合作社+备案基地+农户”模式,持续推广“集中制棒、分户出菇”种植模式,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和产品收购网络,为菇农提供统一菌棒制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等级评定、统一回收销售的系统性规范化服务,实现从菌种供应、种植管理到产品回收的全流程闭环管控。二是深化精深加工创新。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着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香菇产业延伸至香菇酱、香菇多糖口服液、香菇氨基酸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抢占功能性食品与生物制药原料市场;茶叶产业拓展茶多酚提取物、茶氨酸保健品、茶化妆品等品类,对接欧美日韩高端消费市场;中药材产业开发金银花养生茶、银杏叶中成药等制品,突破传统原料出口局限。探索建立“加工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院所攻克冻干保鲜、活性成分提取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形成“原料—半成品—终端消费品”全链条出口产品体系。三是强化绿色品质管控。对标国际市场绿色贸易标准,引导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绿色生态种植,提升农产品品质。一方面推进香菇菌渣、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工转化成有机肥,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等有机肥替减技术,提高茶叶、香稻品质。另一方面,建立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推动香菇、茶叶等产品获取“有机食品”“欧盟认证”等国际资质,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建设茶叶、香稻有机肥种植示范区,切实将地方生态优势转化为出口溢价能力。

创新品牌运营机制,释放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潜能。一是构建母子品牌协同体系。借鉴西峡“仲景香菇酱”的成功经验,严格规范“随州香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区域品牌标识的授权使用管理,出台《区域公用品牌标识使用规范》,明确企业准入与退出标准。支持品源“菇的辣克”、裕国“好菇粮”等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形成“随州香菇”母品牌背书、企业子品牌唱戏的格局。推行“一品双标”制度,要求出口产品同时标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如“随州香菇·菇的辣克”,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的辨识度和市场渗透力。二是创新品牌传播与营销模式。争取省委、省政府牵头举办“中国(随州)国际香菇产业博览会”,高质量举办“香菇文化论坛”“香菇宴烹饪大赛”等活动,挖掘炎帝文化与香菇产业的历史渊源,着力打造“神农尝菇”文化IP。积极推动农产品进高端商超、进跨境电商、进海外市场。探索在盒马、山姆等中高端销售渠道设立“随州香菇”专柜,在亚马逊、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等平台建立官方旗舰店,在东南亚、中东等主销区设立品牌展销中心。培养“香菇推荐官”网红达人,通过“云种植”“云加工”直播展现产品品质,切实将“随州香菇”品牌价值转化为市场溢价。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维权。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及电商平台开展 “打假保名优”专项行动,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网络,重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恶意抢注商标、擅自使用品牌标识等侵权行为,通过简化维权流程、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形成 “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 的品牌生态。推动香菇企业申报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HACCP”“GAP”等国内外权威认证,定期发布《随州香菇产业质量白皮书》,公开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数据,以标准化、透明化提升全球消费者信任度。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需要。对此,一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财政引导、金融跟进、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探索设立香菇产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扩规技改。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为加工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融资租赁等服务,重点支持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升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将香菇保险明确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录,作为特色农产品保险的重点项目,对参保菇农提供高比例保费补贴,降低菇农负担。出台针对香菇产业的保险法规,规范保险条款和理赔流程。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香菇产业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应对大范围灾害或市场波动导致的超赔风险。二是健全跨部门协同服务体系。构建由商务、海关、税务、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多部门组成的农产品出口联动机制,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实时共享与业务协同办理。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精简出口资质审批、备案登记等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企业在通关、退税、融资等环节的堵点问题,形成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创新智慧化通关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升级,实现报关、报检、缴税、物流追踪等全流程线上办理。深化海关监管改革,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船边直提”等便利化措施,压缩农产品平均通关时间。建立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出口农产品实施“即报即检、快速出证”,同步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信息与海关、检疫数据的互通互认,提升通关效率与监管精准度。四是构建全链条贸易风险防控体系。组建由行业协会、高校智库、涉外企业参与的贸易风险研究中心,建立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实时跟踪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政策调整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风险预警报告。定期开展国际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管理等专题培训,提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姚瑶 中共随州市委党校党性教研室主任、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