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1期

【调查研究】“双碳”背景下 县域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发布:2025/11/05 16:00  作者:李沿熹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1月  阅读量:

[摘要] “双碳”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河北省迁安市工业绿色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创新不足、能源结构转型缓慢等突出问题。对此,要优化产业结构、重构能源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以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绿色转型。

[关键词] “双碳”目标;迁安市;钢铁产业;绿色工业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随着工业化持续推进,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困境。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日益增长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际能源署(IEA)2024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23年占全球排放量的32%,且人均碳排放量也高于发达经济体,这无疑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对此,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因此,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控制,为未来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长期以来依赖高能耗模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过度或激进的碳减排政策可能阻碍经济增长,甚至延缓工业化进程。因此,要在减排的同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双赢发展,我国必须加快工业的绿色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注重提升碳生产率。

迁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和河北省县域经济领军城市,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肩负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任。探索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对于推动迁安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现状

作为河北省县域经济的领军者,迁安市的工业发展具有规模庞大、体系完整、技术先进等特点。2023年,迁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62.9亿元,同比增长5.1%,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稳居河北省县域首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其以钢铁产业为核心、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业体系。迁安市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形成了从铁矿开采、冶炼到钢材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全市铁矿储量高达27.2亿吨,居全国县级之首。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迁安市积极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具体而言,通过建设全球首条首钢智新电磁高性能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迁安市已发展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硅钢的重要供应基地。此外,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迁安市还布局了新材料、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恒茂新材料填补了行业空白,并培育出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迁安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钢铁物流园区3家省级园区实现“三区合一”,吸引了大量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优化了产业链布局。

在创新驱动方面,迁安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首钢集团、同济大学等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了多个科技孵化与成果转化平台。2023年,全市新增省级科技平台及众创空间7家,设立2支亿元级产业基金,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迁安还成功举办全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大会、钢铁数字创新大会等行业峰会,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全国影响力。

根据2024年最新评估,迁安市在全国百强县市榜单中综合实力排名第14位,赛迪百强县排名跃升至第30位,充分体现了其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总体来看,迁安市工业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实践成效

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迁安市以钢铁产业绿色化改造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升级。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方面,迁安市通过实施193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耗与排放。其中,首钢迁钢等企业采用氢能冶金、纯氢切割等先进技术,减少了工业碳排放。

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日趋完善。迁安市创新打造“钢铁—化工—建材”产业共生网络,2023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6.7%,钢渣制备环保建材等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年资源化利用固废超800万吨。此外,迁安市举办全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大会,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并成功获批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迁安市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氢能冶金、碳捕集等关键技术攻关。统计数据显示,迁安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重点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2%,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专项计划,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占比提升至35%,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人才集聚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此外,在新能源领域,迁安市将氢能作为产业转型的核心突破口,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钢铁氢城”。目前,全市制氢产能超过1万吨,锐唯新能源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产线建成,形成从制氢、储运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此外,迁安市推动“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示范项目,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计划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总体而言,迁安市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重构和政策引导,正逐步实现从高碳工业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型,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面临挑战

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迁安市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要素支撑薄弱、技术制约等诸多挑战。

产业结构单一与转型成本高。迁安市作为典型的钢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2023年数据显示,钢铁及相关产业贡献了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导致经济发展与高碳排放高度耦合。这种路径依赖使绿色转型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钢铁产业绿色改造需要巨额投入,单个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本达数亿元;另一方面,氢能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有限且培育周期长,难以形成有效替代。此外,就业结构固化问题突出,大量劳动力长期依附于钢铁产业,可能引发转型期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增加了转型的复杂性与难度。

技术创新短板与要素支撑弱化。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转型进程。尽管迁安市已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但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如氢能产业链中的电解槽、储氢材料等仍依赖外部供给,本土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有限。研发投入强度虽高于县域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先进制造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储备薄弱。人才结构失衡问题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本地高等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较低,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仍需完善。此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削弱了技术对绿色发展的支撑效能。

清洁能源替代的技术与经济制约。能源结构转型面临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持续性的双重挑战。当前迁安市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仍较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受自然条件与技术水平限制,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氢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绿氢制备成本明显高于传统制氢方式,储运环节技术短板突出,经济性劣势明显,制约了商业化应用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资需求与回报周期长的矛盾突出,如加氢站建设成本高昂,导致网络布局滞后于规划目标。同时,电网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不足,制约了“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效果,能源系统灵活性亟待提升。

当前,迁安市工业绿色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尽管通过系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系统革命和技术创新,初步探索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迁安路径”。但面对绿氢成本、碳捕集技术等深层次挑战,仍需在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市场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优化路径

“双碳”背景下,迁安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工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该市以钢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挑战下,也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推动工业绿色转型,需统筹能源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升级和技术创新驱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迁安市工业绿色发展的首要路径在于推动传统钢铁产业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去产能、优结构、提质量”的转型策略,迁安市已累计化解炼铁产能946万吨、炼钢产能1319.8万吨,精品钢材比重提升至35%。未来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同时,要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培育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钢铁+”的多元化产业体系,构建起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迁安市应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重点在以下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一是绿色冶炼技术,包括氢能冶金、纯氧燃烧等低碳工艺;二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如钢渣制备环保建材、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三是数字化赋能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提升重点工序数控化率,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能效优化。建议设立专项技术创新基金,对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支持,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绿色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工业低碳发展的关键。首先,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等项目,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其次,深化氢能产业链建设,依托现有1万吨制氢能力,重点发展绿氢制备技术,降低氢能应用成本。再次,推进能源系统智能化改造,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建议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全覆盖,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碳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要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