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山西省武乡县已形成“一馆一园一剧一院多点”的文旅格局,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仍存在产业融合不充分、数字化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和业态创新缓慢等问题。要借助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重塑文旅产业生产模式和消费形态,推动武乡县文旅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武乡县
[基金项目]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24029)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持续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武乡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了发展的硬实力。随着当前游客的需求逐步从“打卡式”向“体验式”转变,资源不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武乡县文旅产业也随之面临一些问题,亟需实现从“增量”向“提质”的转变。
发展成效
武乡县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辖6乡6镇,269个行政村,是国家红色旅游重点县,全县拥有各类红色革命旧址1768处,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武乡县不断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旅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武乡县借助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已形成“一馆一园一剧一院多点”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作为武乡红色旅游的核心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200多亩的八路军文化园集文化展示、教育培训、休闲体验于一体;大型实景演艺《太行山上》成为武乡文旅融合的标志性项目;太行干部学院年培训各类干部学员超过5万人次;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砖壁旧址等“多点”景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线路体系。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创新红色文化展陈展示方式,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2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推出了一批特色文艺作品,如大型民歌剧《红肚兜》、原创实景剧《四年》、大型实景演艺《太行山上》;组织拍摄纪录片《八路军在武乡》《太行山上》,全面提升了武乡红色文化的展示能力和影响力。此外,组织编写《八路军研究系列丛书》《武乡抗战故事丛书》等各类书籍,实现了文化资源的系统化开发和特色化利用。另一方面,繁荣发展民俗文化,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并培育多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录制《刺绣》《顶灯》《传统砂罐技艺》等非遗节目,推动武乡秧歌、顶灯、琴书、剪纸、枣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上旅游发展快车。
文旅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武乡县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025年“五一”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4225人次,景区总收入达187.5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684.5万元,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据统计,武乡县文旅一线从业人员达到1500余人,带动商超、农贸、餐饮、住宿、演艺等行业就业1.2万余人。同时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举办五村播种节、分水岭杏花节、古台农耕文化节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与收入。
文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武乡县以打造山西“红色会客厅”为目标,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力补短强弱,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在交通设施方面,大力推进路网畅通工程,投资12.1亿元实施“太行一号”红色旅游公路107.4公里,贯通了县城到武乡东部所有景点的大通道。在接待服务方面,新建武乡宾馆、万达心栖湖居等7个旅游配套酒店,推行乡村民宿改造奖补政策,大力支持民宿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智慧旅游方面,开发“武乡吃住行游乐娱”微信小程序,为游客提供咨询、票务、交通、住宿等“一站式”服务。在景区建设方面,建设了新华网首座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并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等20多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设置了数字互动体验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全面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乡县文旅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格局,但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仍存在产业链条整合不充分、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数字化转型滞后、人才支撑不足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产业链条发展不充分,“景区孤岛化”严重。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从产业融合的宏观角度分析,武乡县文旅产业存在明显的“断链”与“弱链”现象,呈现“景区孤岛化”的非协同发展格局。一是景区内部融合不足,核心景区与配套服务脱节,高品质住宿集群、特色文化餐饮、沉浸式休闲娱乐等全链条服务供给体系不完备,导致游客“观光性停留”多而“体验性消费”少,旅游消费潜力未能有效释放。二是区域空间融合失衡,形成了“景区繁荣、周边凋敝”的二元分化现象,景区与城镇、乡村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联动与客流互通机制,空间价值协同开发不足。三是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度不深,缺乏“文旅+”多元产业生态圈,未能形成产业耦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数据显示,2023年武乡县旅游总收入仅2892.02万元,与其接待游客141.14万人次的规模极不匹配,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反映出产业链整合不足的问题。
业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适应性不强。武乡县文旅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低端化、碎片化特征。一是业态创新模式单一,依然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为主导,缺乏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等新型旅游业态的系统性开发。二是文化内容创新不足,对武乡丰富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够,文化IP培育与开发滞后,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缺乏与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创新机制,对文旅消费新趋势的感知能力与快速响应能力不足,导致对年轻化市场的吸引力不强,客源结构单一。
数字化基础薄弱,智慧旅游发展滞后。就目前发展成效看,武乡县在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仍显滞后。一是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在智慧景区建设、沉浸式数字文旅体验、数字营销等方面的应用不深,未能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与运营效能。二是智慧旅游方面仅依靠“武乡吃住行游乐娱”小程序,缺乏文旅大数据平台和智慧管理系统,对于游客信息、流量数据、消费行为等关键数据难以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三是数字营销能力弱,线上宣传推广主要依靠传统官方渠道,缺乏创新性、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手段,难以有效触达年轻客群。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及智慧旅游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武乡县文旅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人才回流较少,文旅产业专业人才稀缺,武乡县文旅产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板。以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例,现有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以高中、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而保安、讲解员、接待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则多以当地村民为主,虽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但因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综合来看,一方面,缺乏文旅规划、创意设计、数智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制约了文旅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文旅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武乡县文旅产业陷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的发展困境,无法实现差异化突破和高质量发展。
发展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力量,可以通过构建新发展模式、应用新技术、培养新人才、打造新业态等,为面临的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推武乡县文旅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构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旅产业链升级。新质生产力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文旅产业链优化升级。一是构建“红色文化+”多元融合发展生态。以武乡县特色资源和红色文旅为核心,融合历史记忆、数字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通过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形成产业共生、功能互补的文旅产业生态系统。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中心,构建“核心景区+配套服务+体验活动+城乡联动”的空间布局,打破“景区孤岛化”现象,实现景区与周边社区、乡村的有机联动。二是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文旅产业体系。突破传统“门票经济”模式,推动文旅消费从观光购票向综合体验转变。在横向维度,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特别是加强高品质住宿集群和特色餐饮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红色主题酒店”“八路军主题餐厅”等特色业态,提高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在纵向维度,打造“出行前—旅游中—旅游后”全周期服务链,构建景前引流、景中体验、景后延伸的全过程消费场景。三是推动区域多产业交错融合。深化“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融合路径,将武乡小米、梅杏等特色农产品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红色+绿色”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如西柏坡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武乡可利用其“五村播种节”“分水岭杏花节”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
加速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新模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将数字技术作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一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智慧文旅体系。建设武乡县文旅大数据中心(云端),整合旅游流量、消费行为、满意度评价等多维数据,构建游客画像和文旅产业运行监测系统。完善5G网络覆盖和物联网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景区与城区、乡村的数字链接。以“武乡吃住行游乐娱”微信小程序为蓝本,开发“一站式”服务功能的智慧文旅平台(终端),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提供全链路智能化服务体验,实现从“景区智慧化”到“全域智慧化”升级。二是打造数字赋能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利用VR、AR、MR等技术重现八路军战斗场景和历史事件,将武乡县红色革命历史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构建多维度、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参考上海的“浦东开发开放陈列馆”运用全息投影、互动装置等数字技术,将展陈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体验,武乡县可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的示范标杆。关键是要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表达方式,使历史与现实产生共振,让年轻一代从情感上共鸣,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三是创新数字营销模式,提升市场精准触达能力。采取“精准射箭”式数字营销,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游客细分画像,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市场推广。在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建立武乡县文旅IP矩阵,通过故事化、场景化、情感化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提升武乡县文旅品牌的年轻化表达和市场影响力。特别是针对“Z世代”消费群体的偏好特征,设计“打卡点”“短视频挑战”等互动玩法,形成“流量—粉丝—消费”的转化闭环。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构建文旅人才新高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没有人力资本的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人才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一是实施“文旅英才”计划,集聚高端创新人才。针对县域小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现实情况,突破传统人才引进思维,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策略,重点引进文旅策划、数字创意、IP开发、品牌营销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文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入“飞地人才”和“周末顾问”,形成“候鸟式”的人才流动新模式。二是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文旅产业从业人员数字素养提升,实施“文旅人才数字化升级工程”。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对管理层,加强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前沿理论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设计能力培训;对一线服务人员,强化服务质量和专业技能培训。三是鼓励相关文旅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文旅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留住的良性循环。
创新文旅业态和产品体系,塑造文旅体验新模式。文旅业态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突破武乡县文旅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是构建“文旅+”多元化产品体系。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满足不同客群的个性化需求。重点开发针对“Z世代”的沉浸式红色教育研学产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体验方式,让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同时,整合武乡县太行山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红色+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延长旅游季节,丰富旅游体验。二是创新文旅融合商业模式。深入挖掘八路军抗战故事、太行精神等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IP和产品系列,形成从创意设计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借鉴嘉兴南湖红船文创、井冈山红色文创等成功经验,开发高品质、差异化的文创产品,提升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和吸引力。三是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突破传统“景点旅游”思维,推动从“单一景区打造”向“全域统筹规划”转变,实现“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整合城区、景区和乡村资源,实现旅游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有机融合,真正将武乡县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先行区。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