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金融通过推动产业关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产业技术创新等方式为京津冀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助推三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
[关键词] 数字金融;产业协同;产业集聚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金融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将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作为关键驱动,支持金融机构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
数字金融主要是指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据技术融合至金融服务过程。金融机构将大数据分析技术有针对性地融入至客户筛选、信贷、金融模式创新等传统金融服务的各个过程,因此也具有了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明显特征。产业协同集聚一般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时间、空间上的协同,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产业,围绕制造业而展开空间布局的过程,该过程本身还意味着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之间的流动与协调配合。
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等显著成效,但是仍然面临优化城市群内产业分工、提升产业基础功能、培育高精尖产业等重点任务。同时,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深度呈现出阶段性上升趋势,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源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因此,在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本配置,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制
数字金融通过强化产业关联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强调的是产业间互动与空间联动,协同集聚的主要促成因素之一是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而数字金融能够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产业链链主企业间关联等方式强化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联。
在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制造业表现出较强协同发展趋势。河北承接京津产业的模式正在向“引产业集聚”转变,例如北京现代工厂向沧州转移吸引了28家链上企业在产业园区集聚。但这种趋势可能会面临企业关联度不高的低协同困境,最终导致产业协同集聚受阻。对于企业关联度不高的问题,金融机构发挥数字金融优势,基于产业链数据获取产业上下游环节、产业链链主企业等信息,通过有针对性地向产业链链主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引导产业在转移中集聚,从而提高三地企业关联度,强化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可通过分析产业链数据,为链上企业提供专项金融服务。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在“京津冀产业链金融支持计划”中安排了专项政策资金支持链上企业融资。
数字金融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协同集聚。资源配置是否高效是产业协同集聚过程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壁垒、资本错配等问题都会阻碍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发展。从解决信息不对称角度看,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提高了京津冀资金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与生产要素间的资源配置效率。
在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基于数字技术,挖掘企业在生产、物流、产业链位置等方面的信息,用于企业定位、风险评估与放贷过程,提高了资金与实体企业间的配置效率,缓解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的错配问题,助推资金与实体经济融合。例如,金城银行的“金企贷”数字信贷产品凭借其全在线申请、全数字运营、全智能风控的特点,使超过2万户京津冀企业获得近200亿元贷款。此外,京津冀城市群正通过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使金融资金流向具有产业协同趋势的实体企业。如“京津冀征信链”线上平台,打通了三地企业信用信息交流渠道,向商业银行提供小微企业的征信服务。
在产业发展需求与劳动力要素配置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的方式打破了区域间劳动力要素流动壁垒。一方面使三地劳动力能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流向协同集聚地区,另一方面产业链金融有助于城市群内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借助产业链信息获取与企业需求匹配的劳动力资源。例如,京津冀金融部门在人才吸引方面搭建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三地劳动力流动提供了信息与资金基础。此外,数字金融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部分用来培训劳动力技能与知识,由此上下游企业间产生的知识外溢也会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除劳动要素外,数字金融普惠性与精准性的属性,还推动了资金、数据与技术的流动,在资源配置纠偏方面发挥作用,提高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协同效应。
数字金融通过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协同集聚。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重要动力,产业创新会在城市群内产业间发挥集聚效应。数字金融通过促进企业创新、引导资本投向创新链、激发市场新需求等方式推动京津冀产业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三地产业协同集聚。
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由于创新活动风险大、机会成本高,京津冀地区多数中小企业面临创新投入不足的困境,最终使得三地产业研发能力和产业梯度落差高。数字金融通过挖掘企业信息锁定具有潜力的企业,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提高金融服务企业覆盖面,推动更多企业投入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数字金融还可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发布的《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三地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推创新成果孵化,数字金融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力量。在引导资本投向创新环节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将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转化为助推企业创新的资本,并引导金融资本投向产业创新环节,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创新发展具有辐射作用,外加金融机构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贡献的资金力量,使得科技创新辐射作用进一步放大。
在激发市场新需求方面,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可以有效促进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诞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新,进而将创新产生的新成果与新需求传导至上下游企业,最终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同时,数字金融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如京津冀三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通知》,鼓励居民消费信贷,鼓励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度开展消费信贷活动,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增强创新供给。
实践路径
提升数字金融在两业链主企业的渗透度。链主企业的市场地位、发展战略、创新水平等都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上下游分工关系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之间的企业关联度是产业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链主企业之间更深的关联关系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条整体关联度提升。同时,链主企业具有较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根据业务发展协调整合其上下游行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且根据市场这一“无形的手”,链主企业能够自发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集聚。此外,链主企业一般是行业内技术创新引领者,其创新需求与成果转化要求可依托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传导至上下游产业,最终引导产业链技术创新方向。
链主企业在提高产业关联度、引导资源高效配置、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提升数字金融在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链主企业中的渗透度。一是提高金融机构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力,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6条产业链图谱,金融机构需精准定位两业链主企业、准确获取链主企业融资需求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二是围绕产业链做实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根据链主企业的上下游产业关系,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坚持优化供应链金融生态,与链主企业打造并共享金融数据分析平台,为链主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撑链主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提高数字金融覆盖精准度。推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需要在根本上提高三地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落差大是阻碍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的主要难点,京津冀三地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区域发展定位不同,具有不同的传统优势产业。因此,除了要关注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外,还需关注数字金融的“精准性”属性。京津冀三地的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瞄准具有数字化转型潜力的传统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发力的企业等重点领域,提高数字金融覆盖度,重点解决其融资问题,缩小三地产业发展差距。
针对低层次制造业较难引致高端服务业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又主要源于两个产业之间的上下游需求关系问题,要引导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将资金向能够引发高端服务业需求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倾斜,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强链、补链、延链,促进核心企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放大数字金融在产业协同集聚过程中的作用力。数字金融需要在京津冀两业协同集聚过程中不断释放强大的引导力与支撑力。在京津冀城市群两业协同集聚过程中,金融资金可以重点投向具有推动产业协同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进而服务于两业协同集聚。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目前京津冀地区交通以环线为主,可以仿照其他城市群建设开发城际线交通道路。同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扩大,形成金融业示范模式,打造“科技+文化+金融+场景”服务生态,通过金融资源的引导力,带动三地产业资金融合。此外,数字金融还可以联合核心企业,共同搭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在支撑产业信息联动、资源共享、风险管理等方面推动两业在时间与空间布局上的协同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