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然而,对我国广大西部地区而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原始积累不足、资源禀赋同质化程度高、人才匮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诸多困境,如何在区县一级统筹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对此,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探索建立“四动”模式,即通过行政推动、产村互动、企业带动、抱团联动,形成了仁和区县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体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在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实践举措
行政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仁和区抢抓共同富裕试验区改革试点机遇,推行区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全覆盖包挂集体经济薄弱村制度,乘扶贫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革命的强劲东风,充分利用近几年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结合实际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步呈现出全民参与、全面推进、全程跟进的良好势头。截至2024年10月,仁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100个,其中村级67个、组级33个;印制《股权证》4.1万本,福田镇、大龙潭乡、中坝乡、啊喇乡等4个乡镇正在填发到农户手中。目前,全区60个行政村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率达100%,行政化推进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建和发展的有力举措。
产村互动:乡村产业转型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离开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没有用武之地。仁和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支撑,协同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始出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明显变化。2019—2023年,仁和区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扶持村项目共38个、财政资金2630万元,项目覆盖12个乡镇32个村,建设内容涉及农文旅、产业发展、农产品交易中心及加工场所、光伏发电、入股及合作经营、购置农机设备出租等,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产业革命推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带动:部分集体经济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实现市场化发展。仁和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方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放式发展、形式多样,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等市场主体融合发展的各种模式不断涌现,发挥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重要平台作用。截至2024年9月,全区6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均以各种形式同企业开展合作,并形成了以村辖区内企业服务需要为主的村企业合作共建模式,全面开展三产服务业务。村企共建、企业带动丰富了集体经济的合作载体,为促进村集体所有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有机结合拓展了广阔空间。
抱团联动:毗邻村联建联营形成多层级集体经济联合体。为解决单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实力弱、人才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差的困境,仁和区大胆探索以毗邻村经济共同发展为主的村集体“抱团联动”发展模式。即发挥毗邻村资源禀赋相近的规模效益,或资源互补的互补效应,联建联营共同发起成立乡镇集体经济联合体,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组成多层级集体经济联合体。截至2024年9月,仁和区有大田镇榴金时代公司、太平乡利硕企业管理公司、攀枝花市致胜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市仁和聚力公路养护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市福甜心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5家镇(乡)级集体经济联合体。
主要成效
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全覆盖。从经营主体来看,仁和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登记赋码全覆盖。截至2024年9月,仁和区登记赋码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67个、组级33个,全区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全覆盖。
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大幅提升。2024年,仁和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2853.1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423.5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810.86万元、增长5.64倍。与此同时,经营业态和经营领域更加广泛,涉及物业租赁、工程项目、投资收益、生产销售、提供服务、让渡集体资源(土地、水面等)使用权等。其中,提供服务收入、投资收益收入、承揽工程项目收入、生产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与2023年相比增幅分别达到111.36%、54.91%、72.06%和55.29%。
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2024年,仁和区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比2021年减少22个。除中坝乡学房村外,仁和区其他5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有16个、比2023年增加7个,全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存在的问题
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明、办法不多。虽然全区各级高度重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实施时间较短等原因,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在经济转型的理念下审视集体经济的价值,对集体经济缺乏科学的认知,发展集体经济思考不足、谋划不够。同时,还有部分干部虽然有积极性想为集体做事,但苦于思路不明、办法不多、精力不够。问卷调查显示,有24.19%的机关干部认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先进性一般。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生产要素保障不足。土地要素方面,仁和区土地资源丰富,但能利用的土地和生产性固定资产基本分到户,未分到户的荒山、滩涂等,农户也自发开垦种植,集体想要回收困难大、成本高。加上仁和区大量土地属于林地,在建设设施农业时受到一定限制,阻碍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招商引资。资本要素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3.1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缺项目和资金”。技术保障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类技术服务人员储备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有70.0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大的困难是“缺人才、缺技术”,受访机关干部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8.7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落地难、规范执行难。一方面,集体经济指导部门的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在指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政策文件层出不穷,但部分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另一方面,从村干部视角来看,尽管仁和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设计等已比较完备,但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村干部往往处于被动推进状态,并不真正清楚制度为何如此设计、该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尺度”如何把握等。
运营管理上人才匮乏,部分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人难觅”。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区12个乡镇农经工作队伍中仅2人是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指导力不从心。带头人方面,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集体经济负责人“一肩挑”背景下,擅长村务工作的村干部不一定具备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导致强有力的领军人物成为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管理人员方面,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对经济、财务、法律、政策等知识不懂、不了解屡见不鲜。
政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区镇(乡)村党组织责任。构建“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责任体系,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考核内容,促进区乡村三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上心上手、扛责在肩、亲自推动。继续坚持区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全覆盖包挂集体经济薄弱村制度,将集体经济纳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布局,派出工作力量指导乡镇抓好组织实施。
落实“四联”机制,破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要素制约。落实仁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四联”利益联结机制(联户、联村、联企、联资)要求,以“四联”机制破除土地、资源、资产、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通过联农带农、村村联合、村企联合、资金联合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在镇域范围内,通过“强村带弱村”的结对子形式,推动仁和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村创富共同体建设。
规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败。组织编写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规范问答手册,收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操作方面的常见问题,方便村组干部规范财务手续。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重要事项由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决策、理事会执行,实现收支两条线、一支笔签字管理。此外,引导各村因地制宜选择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如乡镇财政所或综合服务中心代理记账、购买第三方机构(公司)代理记账服务、委托金融机构代理记账、村级自主管理核算等。
加强人才引、育、留、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能人治理,发挥“能人经济”效应。应坚持针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支持办法,落实精准施策引才、强化培训育才、加强保障留才、丰富模式用才,加快突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营人才瓶颈。
精准考核奖惩,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活力。没有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事情就会落空。建立产业发展容错机制,结合实际开列村集体经济组织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落实《攀枝花市仁和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指导意见(试行)》,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村干部、管理人员发展集体经济的奖励实施细则,明确奖励对象、执行条件、标准和程序,确保政策落地落实。(王瑞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研究”(编号:24XJY030);2024年度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编号:2024CS118);攀枝花市仁和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2024年度新型智库项目“关于加快推进仁和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创新的研究”(编号:H241102)]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