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江西省九江市积极响应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遵循“要素—空间—制度”三维统筹机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九江市新型城镇化通过“中心城市—县域承接带—乡村微节点”三级空间梯度辐射,推动了产业、技术和资本的向下扩散;乡村振兴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土地制度改革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人—地—钱”的城乡双向循环。九江模式为城乡融合的系统化研究提供案例依据,为中部生态敏感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融合”路径,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绿色融合
[基金项目] 2025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江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5YB185)
[作者单位]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中共温宿县委党校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新协同”战略框架,标志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系统性深化阶段。同时,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新城市议程》倡导的“城乡功能互补”、欧盟“城乡共生体”等实践已充分证实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基于此,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兼具理论紧迫性与实践必要性。
江西省九江市作为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城市,具备“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同时,作为鄱阳湖生态屏障核心区,九江市也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约束,集中呈现了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共性矛盾。近年来,九江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立足实际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为中部生态敏感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融合”路径。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统筹机理
城乡统筹协调的本质是构建“要素—空间—制度”要素双向循环系统,突破传统城乡二元对立范式。在要素流动层面,基于二元经济理论,形成“人—地—钱”双向循环,“人”方面主要破除户籍壁垒推动“城才乡用”,“地”方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钱”方面通过普惠金融破解信贷约束。在空间重构层面,形成适配中国县域的“核心—腹地”网络,核心主城区集聚科创与高端服务功能,腹地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集群空间格局。在制度适配层面,实施一系列土地、金融、治理制度供给侧改革,实现创新政策供给打通要素循环堵点的目的。
九江模式的核心实践与创新突破
新型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一是产业承接与升级路径。九江市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乡村地区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提供机遇,通过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形成“研发在城、加工在县、种养在村”的梯度产业链,搭建“市区技术+县域集群+乡村微链”承接体系。例如,九江市水产研究所通过技术研发,在永修县推广“一田两季”生态种养,实现农药化肥减量50%、大米品质明显提升;县域引入江西虾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小龙虾精深加工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乡村依托城区冷链物流网络,建成环鄱阳湖最大小龙虾交易中心,2024年日均交易量100吨,链接全国30余省市市场,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大幅增长。
二是空间梯度辐射效应。九江市创新构建“中心城市—县域承接带—乡村微节点”三级功能互补空间体系,形成空间梯度辐射。例如,九江市经济开发区发挥科创服务与要素枢纽功能,2024年半导体产业园产值占全市工业28%,加工转化率提升至42%;庐山市培育茶旅融合集群,以东林雨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种植加工、文化体验、康养民宿全链,有效带动茶农增收;修水县黄坳乡活化在地资源,将传统茶工坊升级为SC认证精制厂,提高闲置农房利用率。三级空间体系通过“城区”向“县区”技术外溢、“县区”向“村街”产业链延伸和村资产激活资源资本化,实现城乡要素高效循环与功能互补。
乡村振兴反哺新型城镇化。一是产业融合创新。九江市通过深度挖掘乡村特色的资源优势,推动城乡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2023年,庐山市成功入选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5部门联合公布的《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通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高效衔接。例如,东林雨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作为核心业务,构建了“技术研发—文化推广—茶旅融合”全产业链,有效提升了“庐山云雾茶”品牌影响力,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减轻了城市的就业吸纳压力,拓展了乡村产业价值范围。
二是土地制度创新。九江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集约化利用土地,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土地要素和资金支持。例如,彭泽县率先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以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兴办企业,形成了“村集体土地+企业”合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益,还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实现了多主体的合作共赢;同样,庐山市依托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布局土地与闲置房屋等,将多处民房流转为民宿,配套休闲娱乐设施,推动休闲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城乡协调发展。九江市通过实施“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四位一体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方面,通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乡村农业现代化转型。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方面,全面提升农村交通网络、水电供应系统及通信设施能力,强化城乡间的互联互通,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生态宜居方面,实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举措、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城乡融合深层矛盾
产业空间断层。九江市在城镇区域已构建起层次丰富、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体系。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科技产业集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突破、九江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稳健。相比之下,九江市乡村区域产业多以种养业为主,发展相对滞后,在农产品方面虽形成了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等特色产业,但因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初制茶的生产与销售阶段。同时,九江市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方面发展不成熟,在乡村旅游方面除庐山景区,大多以农家乐、游乐园等简单基础设施呈现,体现出明显的城乡产业链条割裂状态。
资金单向倾斜。目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呈现“城市偏向性”特点,由于涉农领域资金存在投入期长、投放集中、效益较低等特点,银行对涉农贷款态度审慎,使得部分涉农行业贷款困难。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九江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44.61亿元,其中九江银行贷款总额3208.35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7.86%,但九江银行在乡村产业帮扶及绿色信贷方面余额为412.45亿元,仅占12.86%。同时,九江市乡村地区还存在网点数量少、信贷额度低、贷款难度大等问题,造成金融资金支持不足,直接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项目的顺利实施。
人才配置不均。受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和就业条件落后的影响,众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农转非”或“离乡进城”等方式向城市转移,城乡人才配置不均衡状况较为明显,导致乡村地区出现实用型、科技研发类人才流失。例如,2024年德安县GDP总量位于九江市下游水平,据第6次和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由22万下降至16万,原因在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富裕地区虹吸,且德安县就业岗位不足,无法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福利待遇水平和心理预期等,导致大量人员外流,加剧了农村人才流失。
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重构产业生态。九江市针对城乡产业割裂问题,重构产业“核心圈—县域圈—乡村圈”布局。“核心圈”聚焦九江城区科创孵化,通过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向县域输出油菜生产、稻虾智能养殖等技术,实现新型科学技术的扩散覆盖。“县域圈”以庐山市为代表,承接城市溢出产业,发展“飞地经济区”,如半导体传感器配套园。“乡村圈”以修水县为代表,推行“一乡一园”建设,核心区内主导产业种养基地面积超1000亩,特色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园区销售总收入70%以上。通过“三圈层”产业生态建设,有效破解了城乡产业割裂难题。
促进要素流动。九江市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要素流动壁垒,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人”方面实施“引育留用”全链条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等方式逐步改善农村人才不足的现状。“地”方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持续提升土地入市效率。“钱”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产业的相关产品,放宽贷款准入条件,为乡村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风险分担机制等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要素流动的可持续性。
突出地方特色。九江市深度挖掘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各县区因地制宜,形成“一县一业”与“一村一品”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针对现阶段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制定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着重加强品牌塑造与营销体系建设,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渠道,拓宽产品销售市场,提升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及市场竞争力,正向反馈地方发展。
九江模式构建了“要素—空间—制度”三维互动统筹机制,形成了以“研发在城、加工在县、种养在村”的梯度产业链破解产业断层,以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制度创新盘活乡村资源,以“三圈层”产业生态重构促进城乡产业协同。现阶段,九江面临产业空间割裂、资金单向倾斜、人才配置不均等深层矛盾,通过“引育留用”人才链改革、金融资源下沉、深度挖掘地方特色等路径可实现有效化解。九江模式为城乡融合的系统化研究提供案例依据,为中部生态敏感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融合”路径,为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