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互动互补。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源支撑、创造文化需求,并提供人才支持和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则通过促进空间集聚、推动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等方面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突出产业特色、注重文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安仁镇
[作者单位] 中共大邑县委党校
文化产业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高度契合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2024年8月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强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促进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带动就业的作用,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文化产业这一战略性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互动互补。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构性以及耦合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的互动与协调具有复杂性。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动力是新型工业化,关键是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民生,不断实现城乡协调合理布局,城乡要素自由畅通流动,注重集约高效、生态保护、功能完善、社会和谐。
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相互融合的产业类型,是指一系列旨在为大众创造和提供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活动。文化产业的核心满足人们的文化及精神需求,涵盖实物产品和服务,富有文化和美学价值,有助于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伴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文化产业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范畴不仅限于传统的艺术文化、新闻传媒等行业,还包括了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等新兴领域。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一是提供资源支撑。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形成反映当地风俗习惯的独特文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可以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和功能的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创造文化需求。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人口向城市集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断催生新的文化需求。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城镇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文化消费需求结构和文化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三是提供发展机遇。技术、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其中人才尤为关键,新型城镇化中的人才聚集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型城镇化扩大了社会各界参与的机会和平等共享的资源流通渠道,这对于县域文化产业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平等竞争的机会。
文化产业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一是促进空间集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性以及轻资产和低能耗的特点,有助于吸引类似产业的聚集,带动城镇配套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空间按圈层式向外扩展,加快城镇化步伐。二是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特别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一方面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使文化产品更具时效性;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三是吸纳就业。城镇化进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部门和新兴服务业转移。文化产业多层次协调发展和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有助于推动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多种就业途径,促进城镇经济的平衡发展。
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
融合发展的安仁探索
安仁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首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国博物馆小镇、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小镇等称号。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擦亮乡村文化名片,持续提升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近年来,大邑县安仁镇做优做强“世界文博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地”“全国视听文化创意聚落群”特色功能,围绕文化业态(规划、布局、实施)为其特色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聚焦郊区新城资源价值转换,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潜力大。安仁文化主要包括庄园文化、博物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民俗文化、乡绅文化、戏曲文化、视听文化等。安仁文博产业功能区文保单位数量众多,县级以上文化保护单位共计4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同时,大邑县是成都唯一的全域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示范县,安仁镇保存着大大小小的1600多个林盘,林盘分布密集,密度为28.33个/平方公里,为成都市密度最高。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挖掘资源,价值转化。安仁镇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博物馆),市级党史教育基地1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肖汝霖烈士墓、共品钱币博物馆)。安仁镇坚持以文博塑品牌,文旅引流量,文创增效益,加快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进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转化,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擦亮安仁古镇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提升古镇IP美誉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产业带动,特色发展。坚持文博文创文旅“三文产业”融合发展,与中国500强企业华侨城集团持续深度合作,建成运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安仁古镇游客中心、康佳之星安仁创新中心。引入落地曲江智造、君看文化等文创企业,创作《今时今日安仁》《川乐安仁》《遇见安仁》等影视音乐文创作品10余个。成功举办安仁双年展、文化名镇博览会、中国网络电影周、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一带一路·世界城市文化旅游论坛、摩登安仁公馆奇妙夜活动、《国家宝藏》线下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目前,全镇居民直接从事文化旅游的人员占36.9%,间接从业者占23.1%,文旅对全镇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超过3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安仁镇产业梯队的重要构成部分。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依托安仁镇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聚焦比较优势、标准引领、品牌发展,坚持新老景点联合“发力”,大力发展文博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有序推进实施安仁文博片区整治提升、安仁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项目、安仁观坊文旅项目、新华社区红字库林盘等项目。安仁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相融,打造以田园绿道和文旅产业为纽带,以天府绿道串联古镇核心景区、产业功能区、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的生活空间、商业形态和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城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路径
迈步新征程,要着力破解文化挖掘程度不深、资源价值转换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配套设施不全、智慧化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推进文化产业和新型城镇化,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突出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立足资源禀赋,形成以现代智慧农业为基础、以文博文旅文创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在特定区域内协调各方加快文博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建成并开放一批博物馆、展示陈列馆和民国老公馆,全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批上规模的文博旅游、影视教育、会展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四是实施品牌战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拍摄专题纪录片、出版宣传册等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动文化建设,促进交流合作。一是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原创作品的创作,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二是不断深化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着力完善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是搭建平台载体,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为文化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软硬件支持。四是加强区域间文化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定期举办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博览会、论坛等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投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鼓励优秀文化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升文化影响力。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服务质量。例如,可以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确保每个社区都有标准化的图书室、阅览室;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边远地区演出,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文化产业管理、创意设计等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地方应以项目促建为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根基。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力求在推进体制改革、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突出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积极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对城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领导,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与上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加强政策对接。通过主动汇报工作进展、提出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争取上级政府在财政、土地、项目等方面的政策。例如,可以申请设立省级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获得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争取建设用地指标,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争取试点资格,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三是突出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可以建设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建立智慧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流量管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建立智慧环保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