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1期

【专家智库】绿色金融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2025/11/04 17:23  作者:毛丹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1月  阅读量:

绿色金融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绿色金融协调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将金融活水引流到绿色生态发展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绿色发展,近年来,四川达州开展了系列绿色金融实践活动,为地方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应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推动区域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管理创新、完善绿色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基于目前中国综合国力普遍提升但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不平衡的重大决策。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让人们呼唤环境整治、绿色发展。上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下至群众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绿色发展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多的地区将绿色金融作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结合部,既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也是通江达海的战略通道,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达州绿色金融实践探索及成效

在探索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达州作为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比较优势,承担着维护川东门户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在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困难面前,达州近年开展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实践活动。

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机制。围绕绿色发展总目标,从省级到地方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全方位支持达州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2016年《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全省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方向。《达州市建设秦巴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达州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为达州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政银联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区域绿色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决策部署,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达州市金融管理部门主动对接市场主体诉求,联合辖区内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调研普光气田、宣汉县锂钾产业园等重点领域,研究扩大和优化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督促金融业主动融入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达州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为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活水。

辖区内各金融机构以绿色行动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绿”而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绿色融资模式,地方实体产业、优势产业绿色贷款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24年9月,全市绿色信贷余额332.21亿元,同比增长37.75%,余额占比达9.8%,较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银行达州分行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重点支持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2022年,新增绿色贷款超5亿元,2023年全年新投放绿色贷款超11.5亿元,贷款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建设银行达州分行以林权证抵押作为贷款风险缓释措施,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4万元,金融支持惠及林下产业、森林康养产业等;中国邮储行达州分行积极对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制造产业项目,截至2023年10月末,已投放3.13亿元。作为扎根本土的地方商业银行,达州农商行创新推出“蜀·粮仓贷”,累计发放贷款7.23亿元,支持达州文旅产业、林粮现代产业园区等,累计授信39.36亿元,发放贷款28亿元;达州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制定了《绿色信贷发展战略》《达州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管理办法》,并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合作出台《CCER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创新设立“排污权”质押,激励地方传统企业绿色转型改造,同时,绿色信贷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23年6月,达州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9亿元,为达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地方法人金融力量。

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地方百姓的幸福指数。据统计,达州现有湿地面积17.14平方公里,陆地水域面积440.18平方公里,河流天然湿地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82%以上,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湿地面积20.53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莲花湖湿地公园、梨树坪湿地公园等16个城市湿地公园,湿地面积338公顷,满足了市民休闲旅游、体验自然的需求,提高了广大市民游客体验感与获得感。

达州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方绿色发展政策规划及执行效能有待提升。2010年,达州即建立了化工园区,但直到2018年,达州市政府才发布了《达州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关于达州市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环境保护问题重视较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略显不足。同时,地方财政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力度有限且不够稳定,政策落实、惠及面不大;部分化工企业凭借化工园区初见成效时的财政贡献,沿袭政策保护,部分资源型产业转型较慢,资源环境能耗约束比较紧张,绿色金融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地方绿色金融体系难以保障产业的绿色发展。地方绿色金融工具突出表现为绿色信贷和债券,产品结构单一、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绿色金融的服务覆盖面较窄,主要服务于地方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难以惠及民营及中小微企业。各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互补效应不高,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依存度较高,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较小。绿色信贷的专业化、差异化管理不足,人才储备与专业能力相对欠缺。绿色金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品创新不足,且缺少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抑制了地方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地方金融机构自身信贷管理水平相对不足。一是绿色环保项目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面临的金融风险相对较高,中长期绿色项目因期限错配而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绿色产品过度依赖传统绿色信贷模式,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三是风险识别能力较弱,风控手段缺乏创新,授信策略“一刀切”。四是基层机构因信贷权限不够,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满意的绿色金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得到资金支持,绿色发展缓慢。五是项目评价沿袭传统的绩效考评办法,重经济指标轻环保指标,导致部分地区为完成经济目标而牺牲环境。

地方绿色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一是企业环境信息在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质量。根据环境信息自愿披露原则,企业应主动公开其环境绩效和环保措施,但地方企业却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地方财政贡献大为考量进行选择性披露,难以保证其信息的有效性。这种消极态度无形中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导致部分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意愿不强。二是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绿色项目信息共享机制,给信贷审核带来困难,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使金融政策的执行与产业规划相脱节,难以发挥资源整合的效益。

绿色金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路径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绿色金融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应摸清绿色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现实需求,协调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关系,通过提高认识、特色探索、市场培育等方法协同推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培育金融市场主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重心移步于“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市场供需双方都要有以培育绿色消费市场为己任,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一是抓消费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发放消费折扣券等方式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培育绿色消费新市场。二是抓生产端,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引导企业按需提供绿色产品。三是抓供给端,金融机构应秉持绿色理念,从目标定位、产品研发、关键举措、保障机制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创新研发绿色金融产品。四是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从产业结构体系、产业标准及认证上下足功夫,夯实产业绿色发展基础,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构建地方政府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一是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方面健全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实施绿色绩效考评制度,政府环保部门应跟踪评价银企绿色行动的影响效果,确保企业与金融机构绿色行动合规有效。三是借力生态环境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认证体系,提升绿色项目评估的可信度。四是发挥社会征信系统的作用,收集企业环保方面的指标信息,帮助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资质、品质识别并加强约束,以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绩效性。

推动区域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管理创新。是密切关注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态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规划,并将规划中的发展目标、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具体做法等信息持续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公众知晓其为绿色发展做出的努力。二是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各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营部门,提高自身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打造绿色金融品牌,丰富绿色金融谱系,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效配置资源,全方位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四是将资金投放在生态环保及相关产业实体,促进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完善绿色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设计,为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提供可能,为绿色资源的高效配置打下基础。二是将环境信息公开作为强制规定,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工具,优化信息传递机制,有效打破信息梗阻。四是搭建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协调沟通金融机构、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系统,定期通报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实行联合惩戒。毛丹 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绿色金融助力达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SCMF202207);2024年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达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SLQ2024SB-35)阶段性成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