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新概念,是对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乡村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但是“和”更强调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强调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不能把乡村建成“缩小版城镇”,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补短扬长,留住田园乡愁。
高县传统村落保护
面临的现实困境
传统村落保护主体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保护意识和保护力量薄弱。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村落人口持续减少,加之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涉及历史、文化、建筑、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村级组织能力不强又缺乏专业技能人才支持,导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量不足。
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不强、盈利渠道不宽、示范带动不够。如高县安和村以李子产业为主导,成功打造了“流米李”品牌,并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整体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难以完全支撑村集体的经济发展。同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经营主体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对专合社、农户带动作用不明显。
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不足。主要表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深、展示形式不丰富、乡风文明引领作用有限。比如高县安和村的三合院、泗合院等川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对村落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而在村落文化展示方面仅有静态展览、文字介绍等简单的展示方式,缺乏一些可听的故事,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难以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多数村庄虽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但与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内在要求差距甚大。
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技术研发支持经费不多、培训资金供给不够。如三合院、泗合院等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就可能导致某些关键领域的保护资金不足。目前,国家财政对传统村落划拨的保护资金有限,且主要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而针对保护传统建筑等文物实体的技术研发资金相对较少,很难实现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此外,由于总投入资金有限,一些重要的培训项目可能无法得到实施,或者只能以较低的质量进行,从而影响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整体效果。
推动高县传统村落
保护的对策建议
做实“人”文章,推动主体力量积极参与。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民俗表演、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村民和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从而增强保护意识。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吸引人口回流。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制定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和优秀人才回流到传统村落,为村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志愿者参与机制,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青年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青年积极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三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工资收入、住房补贴、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吸引具有传统村落保护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到安和村工作。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鼓励专家学者到安和村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为村落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
做实“产”文章,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各项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禀赋,分类探索和编制产业专项规划,优化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品牌产业、优质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布局。依托本村李子产业基础,巩固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改善李子等生产条件,着力提升“流米李”品牌效应,促进全村特色产业健康良性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导鼓励各村精心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有机产品,进一步优化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机制,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和效益,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让农业产业成为撬动县域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点。三是优化三产联动。引导发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民宿、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村资源聚集,深度融入本土文化,打造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根据乡村地域特征、文化特点、产业格局等因素,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做实“传”文章,推动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一是深挖文化内涵。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乡风民俗文化内涵,创办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构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产业格局,多方展现传统村落文化,提升传统村落文化档次。在进行乡村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深度融入“乡、土、人、情”于品牌理念之中,让产品“讲出”乡村特有的故事,展示乡村独特的文化。二是丰富文化活动。根据乡村地势特点、环境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组织乡村文艺、乡村婚俗、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具有乡土特色气息的文化活动,在有条件的乡村举办乡土特色文化主题展览,举办各种特色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包装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三是强化文化引领。依托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各村道德讲堂、“村村响”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完善移风易俗的约束性措施和奖惩机制,破除陈规陋习,提升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
做实“钱”文章,推动传统村落融合发展。一是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根据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和保护需求,设定合理的资金使用标准,避免资金浪费和滥用。设立专账专户管理,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的账户,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核查,防止资金挪用和贪污。二是加大技术创新经费保障。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技术创新和研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社会捐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特别是技术创新领域。三是加强培训体系经费支持。了解并申请与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的专项基金,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基金等,确保培训体系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与高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人员培训项目。这些合作伙伴不仅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还可能为项目带来一定的经费支持。(何利沙 中共高县县委党校讲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