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资源型城市因其独特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要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加大清洁能源开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完善低碳市场,以低碳经济助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发展;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
[作者单位] 中共大同市云冈区委党校
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性正推动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变革,探索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转型路径成为各国共识。在此背景下,传统工业城市因长期依赖矿产开发而形成特定产业格局,虽曾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重要支撑,但随着资源储量锐减与环保要求提高,其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部分资源型城市单位GDP能耗超出全国均值两倍以上,既制约了经济活力又加剧了生态负担。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产业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培育绿色产业生态体系,从而缓解资源约束压力,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概述
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亮丽底色。作为新时代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其核心在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贯彻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污染物的减排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目标不仅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要求世代永续发展,是全面、长远且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紧密相连,绿色发展理念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绿色发展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正是低碳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低碳经济得以更好地规划和推进,确保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而低碳经济则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体现,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绿色升级、技术创新应用等,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各项要求。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转变,而低碳经济侧重于经济领域的低碳转型。
资源型城市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内在联系
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形成单一产业结构,其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存在内在张力。以山西大同为例,作为全国重要煤炭基地,其传统经济模式高度依赖煤炭开采与粗加工,煤炭消费占比长期超过80%,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高碳锁定效应不仅加剧能源消耗,更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产业结构的刚性特征进一步放大转型难度,传统能源产业的技术依赖和路径依赖形成双重掣肘,使得低碳技术替代和产业转型的成本急剧上升。
低碳经济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低碳转型正在重塑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范式,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如大同市通过能源结构低碳化改造,新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0%,光伏领跑者基地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这种结构性转变催生产业升级效应,数字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秦淮数据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超300万台服务器的算力枢纽。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步增强城市吸引力,灵丘县大数据产业园凭借绿色电力优势,吸引20余家高科技企业落户,新增就业岗位超万个。这种多维转型路径不仅破解了“资源诅咒”困局,更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正向循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需求巨大。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等,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幅增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规模扩张,忽视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低碳技术尚需突破。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能源领域,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能源存储、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上还不够成熟。
能源消费结构转变难度大。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长期超过50%。而煤炭的燃烧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更高。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短期内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难度较大。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化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模式转型。资源型城市要摒弃传统的以资源开采和消耗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环保讲座、低碳经济论坛等活动,提高企业和居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将低碳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引导政府部门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例如大同市明确了通过煤电三改联动项目,使现役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时以下,同步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50%的战略目标。企业层面应积极构建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体系,如某国有煤矿引入充填开采技术,使煤炭回采率从65%提升至82%,既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又减少地表塌陷。对居民可推广碳积分激励机制,将步行、公交出行等低碳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同步建设社区光伏车棚、余热供暖等普惠设施。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新能源产业发展、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等。例如,对投资新能源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对采用低碳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税收政策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征收碳税,提高其碳排放成本,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同时,对低碳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如对新能源企业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如大同市近年设立10亿元绿色转型基金,对氢能制备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设备补贴;税收政策实施阶梯式碳税,对水泥熟料企业按碳排放强度征收10—50元/吨差别税率;金融领域创新碳配额质押贷,某光伏企业凭20万吨碳配额获得2500万元低息贷款。
加大清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型城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例如,一些拥有丰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城市,应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站。例如,大同市推动“煤—电—材”“煤—化—氢”融合发展,利用煤矸石生产微晶玻璃,年消纳固废30万吨,产品附加值提升4倍。新兴产业方面,布局氢能装备产业园,引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生产线,同步建设加氢站网络。现代农业领域发展“光伏+设施农业”融合模式,在采煤沉陷区建设200MW农光互补基地,实现土地立体化利用。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要摆脱对单一资源产业的依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对传统资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煤炭产业可以通过发展煤炭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煤炭洗选比例,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政府应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新兴低碳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比如可以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此外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低碳服务业,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可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的繁荣。
培育完善低碳市场,促进良性有序运转。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资源型城市应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量化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获得收益,而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需要购买配额,从而促使企业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政府可以搭建低碳技术交易平台,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交易服务,加速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科技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挑战,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加大清洁能源开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完善低碳市场等一系列路径优化措施,资源型城市能够逐步克服困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