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文旅深度融合方式,依托乡村优美自然风光、优秀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不断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带,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生态功能体系。全区分布着广袤的草原牧场、茂密的原始林区、辽阔的生态湿地以及优质农耕地带,共同构成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格局,为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 2014—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9个数量分布情况
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49个,占全区总人口的17.79%。地貌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部是大兴安岭,南部是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全区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现有自然保护区等6类自然保护地381个,总面积1571.93万公顷。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其中乌兰牧骑75个,共有博物馆165座。2024年,全区博物馆接待线下观众201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内蒙古辖区现有16个运输机场,3个通勤机场,取得机场使用许可证的A1通用机场15个,已备案的B类通用机场10个,通用航空企业20家。
内蒙古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先后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获评5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了23条特色旅游线路,培育了30个首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和4290个规模化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创造了11.5万个就业岗位,惠及农牧户14.5万户。2024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2.7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40亿元;全区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543元,较上年增长6.2%,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户均增收的显著成效。
内蒙古乡村旅游
农文旅融合实践模式
资源驱动型。呼伦贝尔市作为内蒙古生态资源富集区,分布着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林带、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生态系统及3万平方公里湿地保育区,区域内水系网络包含逾3000条河流与500余个湖泊,构成了独特的复合型生态景观体系,被列为全国唯一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及国家级旅游业改革试验区。依托生态与气候优势,该市创新整合“绿资源”与“冷资源”,推进文旅融合与四季全时旅游,构建草原观光、冰雪体验、生态研学协同发展格局。2024年游客接待量3500万人次、旅游收入600亿元,通过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模式创新,持续提升旅游产业的生态附加值、文化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
政策引领型。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统筹沿山乡村资源开发,系统性推进文旅商旅一体化工程,重点建设乡村旅游集群示范村。通过“杏花节”“杏福树下”采摘节等特色为载体,联动林果经济与休闲业态,形成涵盖50余家农家乐的产业链条,并以8.3公里景观道路串联全域旅游资源。同步拓展生态研学、森林疗愈、户外露营等新兴领域,构建完善“村级党组织+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通过“村企合作”“引育结合”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群体联结起来。
文化创意型。“西口村艺会·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自2023年启动以来,立足于西口村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文化明水河、艺术西口村”为定位,围绕“村民主体、主客共享、文化为根、生态优先”的工作原则,通过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及设计机构等携手村民和手艺人,共同在西口村展开了精彩的在地性艺术创作。到目前为止,共实施包括20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7栋民居建筑艺术化更新等创新工程,在艺术季开幕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村民平均收入比往年提升了将近10%。同时,西口村的文化IP“西西”“皮皮”“呆呆”等文创产品,多次亮相各类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产业联动型。赤峰市元宝山区依托宝山文化脉络打造了一条南北贯通的乡村研学游路线。灵山蕴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开发17个特色课程模块集群,涵盖航空航天模型制作、传统饮食工艺、地质科学探究、非遗技艺传承等多元化实践领域,成功通过市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资质认证。目前,全域研学网络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累计组织研学项目400余次,服务覆盖全市3万余名青少年群体,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过450万元,形成教育价值转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双向赋能机制,激发了农文旅消费的新活力。
现存问题与挑战
政策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在于资金供需失衡。一方面,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导致投资严重不足。部分项目因资金短缺难以继续推进,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挖掘等需持续性投入的领域,尚未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模式制约了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虽已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但动态监测机制和退出机制的执行细则尚不明确,可能影响后续示范项目发展的稳定性。
产品同质化风险。一是产品结构单一。草原游集中于“旺季扎堆、淡季闲置”,农耕区停留于“采摘+农家乐”模式,缺乏文化深度挖掘。二是文化转化浅表化。那达慕、蒙古包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被简单复制,旅游商品大同小异,非遗文创开发不足,仅少数景区实现蒙古族刺绣、呼麦等文化体验。三是服务供给趋同。特色餐饮(如诈马宴)覆盖率低,民宿质量两极分化明显,低端价格每间120元左右,高端每间定价在1000—1500元,超出大众消费力。四是运营模式老旧。农家乐密集且同质化严重,智慧旅游系统应用不足。低水平的复制导致游客体验感低,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力。
利益分配机制失衡。在乡村旅游萌芽期,政府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发展,在地乡村能人通过奖励机制等措施,动员少量农户经营农家乐并通过外部关系网络吸引游客。随着经济效益显现,农户自发参与竞争导致市场混乱,而乡村能人因知识局限无法引领产业升级,致使乡村旅游走“下坡路”。同时,熟人社会关系网受外部利益冲击逐渐瓦解,社区认同减弱。该阶段呈现“自上而下”内生式发展特征,忽视农民主体性,内外资源互动不足,内部优势未激活、外部要素未充分引入,最终导致发展停滞。
生态承载压力大。内蒙古草原作为欧亚大陆草原带的核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起,因牧区人口激增与牲畜数量暴涨,牧民开始长期过度放牧,造成了80%以上草场退化;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与水土系统,采矿活动衍生的粉尘污染进一步加剧草原退化,形成“过度放牧历史遗留+现代资源开发叠加”的复合型生态危机,部分地区草原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被荒漠所取代,加之草原生态系统脆弱,而旅游需求激增又导致其承载能力远超极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区荒漠化与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8.9亿亩、5.97亿亩,分别占自治区面积的50.14%、33.66%,生态退化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需持续治理。
优化措施建议
一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做好“十四五”的收尾工作,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继续推进“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的创建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全面补充,完善重点村“一村一规划”机制。二是要推动业态创新与品牌建设。持续探索“研学+”“艺术+”等模式,开发农事体验、森林教育等研学产品,打造研学基地标杆。借力“北疆文化”品牌,整合非遗、民俗资源,通过那达慕大会、冰雪节等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乡村交通、停车场及智慧导览系统建设,推广“手绘地图+数字平台”服务模式,提升游客体验。推出并建设草原特色自驾游与露营地,完善沿交通干线旅游服务配套。三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参与和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村企合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牧民参与文旅产业,以“乡村生活共同体”为主体设立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收益分配。实施乡村文旅人才引进,吸引青年返乡创业,通过“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培育在地化设计力量。四是要加强区域协同与生态保护联动,呼伦贝尔、兴安盟等生态功能区可以合力打造跨区域草原文化与生态旅游带,针对煤矿开采要重点构建全周期生态防护体系,同步实施动态监测与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各类生态要素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乡村旅游全过程,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地与乡村风貌,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思祺 内蒙古民族大学)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