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8期

【典型案例】产业重塑 酒城泸州高质量发展“三重奏”

发布:2025/08/04 17:29  作者:本刊记者 陈天航 车文斌 周淼葭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8月  阅读量:

近年来,泸州这座“中国酒城”深刻把握文旅发展和消费升级新趋势,以“融合提质、创新赋能”为主线,以提振消费新场景、文旅商深度融合与核医药产业领航发展激活内生动能,重塑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消费复苏、文旅共生、新兴产业突破的多元发展路径。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一个文化赋能、产业突破、生机盎然的酒城泸州,正阔步高质量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新赛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新篇章。

打造“爆点”

新空间新场景消费业态活力迸发

消费的脉搏,是城市生命力最为直观的证明。泸州这座依长江而立的千年酒城,深知唯有激活内里流动的生机,才能令城市之树长青。

6月17日,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深刻把握文旅发展和消费升级新趋势,引领和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6月24日,中共泸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召开。会议指出,要顺应新趋势、回应新期盼、找准切入点,大力实施“消费空间扩容提质、场景业态创新培育、资源要素集聚赋能、消费环境优化提升”四大行动,健全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泸州市纳溪区山河明月醉酒城航拍.jpg

泸州市纳溪区山河明月醉酒城航拍

合江县美丽城商业中心.jpg

合江县美丽城商业中心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泸州市正以中国白酒博物馆打造白酒文化新地标,梯次推动城市商圈、特色街区和社区商业提质发展。“漫游泸州”“宵肴泸州”“乐购泸州”“会聚泸州”“康健泸州”“绿趣泸州”等消费场景新“爆点”正催生出新的消费业态,沉浸式文旅体验正焕发出强劲动力。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是对位于长江和沱江交汇之处的泸州市江阳区大河街道老建筑群的真实写照。从唐宋明清绵延至20世纪20年代,500多米的沿江商业街曾是川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五金、小百货、山货等商铺鳞次栉比,商业气息浓郁。

如今,大河街历经岁月洗礼,城市发展的印记清晰可辨,当地政府对这一街道进行了改造升级。《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今年夏天来到这里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保留完整的古城垣静静矗立在这个历史与现代交汇的街区,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往昔的故事。沿着城垣信步游走,出现在眼前的是泸州知名盐商万缢的旧宅——万益楼,这里正在举办“泸州老八景”书画流动展览,素屏与四尺整幅呈现出盛唐的诗性观照、明代的谪臣襟袍与当代的笔墨觉醒三重视界。万益楼旁,旗袍高端定制店内三五客人正在选款,这一特色商店的营运再次丰富了街区的消费业态。

“停车指南”和“美食地图”是“老泸州·大河街”特色街区的又一创举,大大方便了游客。不远处的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古朴的大楼也为大河街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此外,街区引入的分水油纸伞、泸州老窖文创产品等非遗项目,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泸州的文化底蕴。

从大河街道出发,过沱江,不到10分钟车程就来到了龙马潭区和平街,蒋兆和故居就安静地坐落在这一区域。未来,这里将是一个新的消费聚集区。从风貌来看,这里还保留着一些工业遗存,主要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南传统民居为主,房屋主体多为串木、砖木连体结构。

“和平街区域的城市规划,主要打造以传统美食、文化展示、非遗传承等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泸州市龙马潭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牟宇飞告诉记者,改造后的和平街将原貌展现当地的川南民居特色建筑风貌,并呈现码头(纤夫)文化、古码头商业文化、川南戏曲文化、城市盖碗茶文化、蒋兆和名人文化等文化元素。

古蔺县郎酒庄园.jpg

古蔺县郎酒庄园

泸州市龙马潭区西南商贸城.jpg

泸州市龙马潭区西南商贸城

大河街与和平街的改造升级,都是泸州市加快消费载体建设的闪光点。泸州更以宏阔视野,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域、层次丰富、业态多元的消费网络。

未来,泸州将继续打造消费地标,加快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三星街西南要会、龙马酒庄、西南汽车消费公园等区域性地标消费项目;建设特色街区,围绕“一街一计划”,以微醺、悦己、怀旧、音乐、体育、美食为主题,策划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特色街区,和平街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提标升级商圈也将提上日程,按照“一圈一策”,完善商圈功能定位、鲜明主题特色,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引导业态调整,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社区便民生活圈,积极发展公园绿道经济、城市夜间经济,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消费业态体验。

对于提振消费举措来说,泸州早已得心应手。2024年,泸州聚焦政策激励、活动引流、场景赋能三大维度,着力引客、引流、引资源,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24年,泸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增长4.7%。

在政策引领上,泸州先后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泸州市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消费促进政策,支持餐饮文旅、体育会展、康养服务消费、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在以旧换新方面,泸州大力开展家电、汽车、电动自行车消费品以旧换新,争取中省专项资金2.4亿元,叠加市级政策资金1200万元,促进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15万台,带动消费13.4亿元,惠及消费者超15万人;在资金撬动上,泸州按照省厅统筹安排,在家居家电、数码产品、餐饮娱乐、在地特色产品、汽车住房等方面分类发放各类消费券5000余万元,拉动消费近8亿元。

与此同时,泸州市还大力举办各类消费活动。在展会消费方面,泸州先后举办第二十届酒博会、第三届地标产品博览会、第十一届商博会,汇聚海内外近2000家参展商,吸引消费者超80万人,拉动消费3.6亿元。在餐饮消费方面,聚焦“烹香泸州”餐饮品牌培育,出台52道泸州菜标准,发放百万“惠享泸州·食在酒城”餐饮消费券,全年阶段式开展第八届四川(泸州)美食荟、“烹香泸州”天府行、美食惠尝等60场“美食+美酒+音乐+文旅”活动。在首发经济方面,泸州万象汇、万达等市场主体全年引进各类川南首店、泸州首店69家,举办各类首秀、首展15场,吸引消费者20余万人。

除此之外,泸州进一步增强场景赋能提升质效。首先,赶国风潮流。打造“山河明月·醉酒城”国风消费新场景,开街试运营以来,街区已累计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其次,承酒城文脉。秉承“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理念,推出“老泸·大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高坝油布路工业特色文旅街区。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项目加快推进,郎酒庄园酒歌广场获评2025年度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最后,育多元业态。聚焦演艺、音乐、国货“潮品”,积极培育出西南商贸城星光集市、钟鼓楼江阳里、“这有光”潮流街区等多元融合消费场景。

 文化赋能

“中国酒城“诗酒江山文旅生态

作为提振消费、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泸州的又一选择。在“拼经济搞建设”的战略引领下,泸州出台《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拼经济搞建设十七条措施》,将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肌理,通过科技赋能、场景创新与区域联动赋能,构建起“诗酒江山”的文旅生态。

泸州树蛙部落.jpg

泸州树蛙部落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jpg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泸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则将党中央关于文旅融合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具象化的地方实践,这部四川省首部文旅专项法规,从规划编制、资源开发到服务保障、监督管理,构建起全链条制度框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条例明确要求将红色文化、历史遗产、夜间经济等特色资源纳入文旅发展总体布局,为一些创新项目提供了政策沃土,树蛙部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记者来到树蛙部落时,这里正被初夏的日光浸在蜜色光线里。下午5点的斜阳为三角树屋镀上了金边,木质结构在江风中透出温润光泽,仿佛从长江江岸里自然生长的巢穴。长江在百米开外泛起碎金,木栈道旁的百亩自然营地飘来青草香,研学孩童举着生态瓶蹲在蕨类丛边,脚边野菊与鼠尾草随风轻摆,将泥土气息与江水潮气糅成初夏特有的慵懒。

“这个占地25亩的乡村度假综合体,是集主题文化体验、乡野休闲娱乐、长江自然教育和高端野奢度假于一体的。”江阳区发展改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项目由16栋特色树屋,1个综合体验工区组合而成,在周末和假期都很受市民和游客欢迎。

穹顶屋、荷叶屋、鸟巢屋和三角屋4种房型散落其间,树蛙部落以装配式建筑的方式降低了对自然的干扰,结合高低错落的江岸,打造出极致的江景视野。与此同时,天空牧场、房车营地、青山农圃等诸多业态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暗夜精灵、微观世界、植物相框等自然探索活动,还可以感受酿酒、油纸伞等泸州特色传统文化。

翌日,晨光熹微中,赤水河畔的先市酿造传承基地氤氲着千年酱香。这个以国家级非遗“先市酱油酿造技艺”为核心的省级重点项目,正将百年作坊群化作活态文化展厅——6000口传统晒露缸沿河铺展,晨露未晞的酱醅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游客穿梭于清代老作坊与现代化观光廊道间,指尖掠过青石晒场上的百年菌种,鼻尖萦绕着日晒夜露沉淀的醇香。

“先市酿造传承基地项目的总投资达20亿元,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泸州市合江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张芮嘉介绍,投产后年产酱油20万吨以上,年产值约30亿元,亩均产值300万元,年利税额达5亿—8亿元,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产业融合旅游的发展业态,也将为先市酿造传承基地项目带来新的体验式场景。游客服务中心的数字大屏实时呈现着从一粒黄豆到一滴酱油的三年历程,而手工制曲体验区里,年轻的访客正笨拙又认真地翻动着温润的曲料,掌心染上金黄的豆酱。

泸州先市酱油厂旅文化园  李贵平 摄.jpg

泸州先市酱油厂旅文化园  李贵平

酿造工人正在查看酱油品质  周淼葭 摄.jpg

酿造工人正在查看酱油品质  周淼葭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合江县、江阳区、纳溪区三县区的结合点——尧坝古镇,这里也是川黔渝三省市结合部,是三省区域联动旅游发展的金三角之心。此时,千年古镇尧坝正经历文旅融合的提档升级。针对古镇业态单一、夜游匮乏等短板,当地政府盘活古街公房与尧坝驿闲置空间,引入非遗生产性场景,让油纸伞铺的匠艺、红桔子基地的农趣成为可体验、可定制的文旅产品;规划连接线项目,打通古街与驿站的“任督二脉”,形成“传统民俗+现代配套”的消费闭环。如今,尧坝已从观光地蜕变为体验场,其冲刺国家5A景区的征程,便是泸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缩影。

若说尧坝充斥着人间烟火的繁华,那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则是地下瑰宝的重光。玉蟾山麓的这座专题博物馆,珍藏着14000余件文物,其中136件一级文物堪称“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从四灵崇拜到市井百态,刻刀下的宋代泸州跃然眼前。

作为泸州市独特的人文消费场景,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拥有显著的特色优势。它是国内首个宋代石刻专题博物馆,是宋代(墓葬)石刻的典型代表,通过“天赐泸县”等主题展区,生动展现宋代社会风貌、文化习俗等,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其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泸县宋代石刻普及基地、民风民俗文化普及基地和南宋文化研究中心,能为学生、文旅从业者等群体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发挥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还被评为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的“主阵地”作用。

从树蛙部落到尧坝古镇,再到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无不彰显着提振消费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文旅融合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等,激发消费新需求,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文旅项目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消费,形成消费链条。

泸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背后,是历史文脉与现代治理的交响共鸣,更是当地政府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与务实笃行的担当作为。从长江文化的千年流淌到非遗技艺的活态新生,泸州以“一盘棋”思维整合资源,以“绣花功”优化服务,以“创新链”激活产业,让文旅融合从概念落地为项目、从规划转化为现实。

未来,泸州必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开放的融合姿态、更高效的治理能力,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酒城故事传得更远更长。

双核布局

迈向核医疗产业应用高地

长江之畔,一座工业老城正掀起一场关乎生命科学的“核”变。作为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大省,四川挟成都、绵阳、乐山、泸州“一链四极”的势头,在核医疗赛道上疾行。泸州市正是四川布局的“核医疗临床转化应用极”。

泸州西南核医疗产业园.jpg

泸州西南核医疗产业园

泸州西南核医疗产业园区揭牌仪式.jpg

泸州西南核医疗产业园区揭牌仪式

2025年4月10日,川南泸县,泸州核医疗产业生态大会在满怀期待中举行。

“一期投资超2亿,明年投产。”刚刚与泸县完成签约仪式的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董事长蔡继鸣激情地宣布。至此,中国首个商业化电磁法稳定同位素生产项目正式落地泸县。这意味着,困扰中国核医疗产业多年的“卡脖子”难题即将在这里破局。

核医疗,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科学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滩新质生产力,核工业大省四川当仁不让。自2023年2月起,有关核技术应用及核医疗产业发展的三个规划和方案相继出台,尤其是2024年7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定成都、绵阳、乐山、泸州四市为核医疗产业的“一链四极”,计划到2027年,全省实现10种以上主要医用同位素国产化自主供应,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

泸州市,担负着发力核医疗应用端的重要使命。事关核医疗产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在泸州迅速推进。

2023年2月,全国首个核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在泸州成立,培养核医学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24年9月,泸州挂牌成立西南核医疗产业园。2025年2月,泸州开建西南地区最大的,集肿瘤放疗、分子影像诊断、临床科研转化为一体的新型核素诊疗中心;4月10日,民航四川监管局配套建设由泸州辐射全国的核医药运输航空物流通道在泸州云龙机场落地,机场成为四川地区第一家拥有核药运输资质的支线机场,连接核医疗产业生产与临床应用两端的航空物流“黄金通道” 建立。至此,不仅全国主要城市医用同位素运往泸州,泸州生产制造的医用同位素、核药等产品也可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为推动核医药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泸州核医学、核医疗“双中心”接踵成立。

西南医科大学,坐落于泸州市的一所现代化高校,很早就已进入核医疗领域。自1974年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便成立了核医学科,并逐渐成为四川省核医学医疗、教学、科研与创新转化的重要平台,拥有以学科带头人陈跃教授为首的100多名核医学人才。

2019年起,该医院在我国西南地区率先开展镥-177治疗,并自主研发了一批核素治疗药物,填补了国内空白。

2024年6月6日,镁光灯刺破川南的晨雾,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前,“核医学中心”“核医疗中心”两块鎏金牌匾同时揭幕。当红绸滑落的瞬间,现场响起的掌声不仅是对仪式的庆贺,更预示着中国核医疗版图即将迎来新坐标。

几天前,CCTV—2《中国好医生》栏目组的镜头,已经提前捕捉到泸州市的创新活力——镥-177标记药物注入患者体内的画面,通过卫星信号传向全国,无声却震撼地宣告:中国核医疗的“泸州方案”正在破茧。

2025年2月12日,泸州市核医学事业产业双轮驱动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中心建设启动仪式举行,泸州市加快打造核医学高地、发展壮大核医疗产业迈入新阶段。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陈跃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份荣誉是对核医学事业的激励。我们将继续深耕医学创新,用核医学技术为患者点亮生命希望,努力把泸州建成全国最好的核医学中心。”陈跃说。

1996年开始,陈跃团队便开始搞核医药成果转化,2021年成功研发了两种放射性新药,并于2023年9月成功转化为创新药TBM-001,为肿瘤骨转移患者带来希望。2025年3月,TBM-001获得临床批件,预计2027年上市。

2025年4月10日,10亿元的泸州核医疗产业基金正式启动,首期5亿元,重点投向创新核药与高端装备。金融活水的注入,如同春雨滋润大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全国首个核医药产业学院,弥漫着紧张而兴奋的气氛,师生们一起刻苦攻坚着一个个核素高地。“我们已培养109多名核医学硕博人才。”陈跃教授满是骄傲。从教30余年来,他培养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近万名,为核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科研榜上,SCI论文影响力排行榜熠熠生辉——全球第三、全国第一的学术地位,为四川乃至全国的核医疗突破提供了坚实支撑,下一代基于锕-225的靶向药物正在全力研发中。

核医疗产业“一园两区”空间格局正在泸州快速形成,江阳园区作为诊疗服务核心区,聚焦肿瘤放疗中心、核素治疗病房、核医学分子影像中心等临床服务;泸县园区聚焦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布局医用同位素生产、核药研发制备及装备制造,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发力川南核医疗高地。

一些大型的核医疗企业纷纷入驻泸州。纽瑞特公司签约的稳定同位素产业化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以上,主要生产镱-176、钆-160、铷-87等医疗行业急需的同位素产品,是我国首个商业化电磁法稳定同位素生产项目,可实现核素的自主可控,解决核医疗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

赛诺联合医疗将投资2.38亿元在泸州新建西南总部基地,涉及核医学分子影像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临床应用等全业务链条。

科伦博泰制药则依托西南医科大学科研资源,布局治疗性核药研发赛道,推动创新核药临床转化。

通过“基金+政策+平台”多维赋能,泸州市已形成“纽瑞特—赛诺联合—科伦博泰”为链主的核医疗产业集群,辐射同位素供应、核药研发、装备制造及临床应用全环节。

《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核医疗产业人才引育十条政策》……泸州市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全方位发力,优化营商环境12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30条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全力推动核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泸州市发展改革委提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