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场景逐渐增多以及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优化金融科技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运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关键词] 金融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作者单位] 鹤壁市淇滨区科学技术局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因此,研究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题中之义。
积极影响
金融科技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持续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变革。这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对信贷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赋能技术演进。技术迭代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效能与普惠性。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线上信贷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全链路的智能化升级。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风控模型,突破了传统信贷审批的信息壁垒,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显著降低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则优化了数据存储与处理效率,为信贷决策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分析支持,使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地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驱动融资变革。科技创新通过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重塑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生态。人工智能技术在信贷审批中的应用,实现了从人工经验判断到智能算法决策的转变。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自动解析企业财务报表和经营数据,图像识别技术辅助验证交易凭证的真实性。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特性,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可信的溯源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难题。这些技术创新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灵活、更高效的信贷支持。
优化信息治理。通过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多源数据整合,金融科技平台构建了立体化的企业画像系统,实现信息治理优化。机器学习算法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深度挖掘,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从而降低信贷配备的门槛。与此同时,科技金融带来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动态模型调优,实现了信贷风险的全周期管理。反欺诈模型运用图计算技术识别关联交易中的异常行为,压力测试模块结合宏观经济数据预测系统性风险,这些技术手段共同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
逆向冲击
信息基础设施异化导致的新型信息不对称。金融科技应用的目的是破解银企信息屏障,但在技术嵌入过程中却催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金融科技应用过程中,数据采集端可能会出现算法歧视的情况,这使中小企业非结构化的信息难以有效转化,从而导致“数字身份残缺”。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数据信息标准化的程度还未达到要求的一半,从而造成信息智能风控模型的系统性偏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虽强化了供应链数据可信度,但核心企业数据垄断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上游中小企业实际数据控制权丧失率逐渐升高。这种技术赋能悖论使得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透明化这一困境,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反而面临更严重的风险。
技术适配差异加剧的金融分层固化。金融科技应用格局优化过程中,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差距形成马太效应。根据2022年度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大型银行依托每年超过3.5%的营收技术投入,构建起技术壁垒,其智能信贷系统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覆盖率提升至82%。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的技术投入占比极低,这极易形成“技术鸿沟”。这种结构性矛盾可能会给信贷市场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出现“数字虹吸效应”,即头部机构通过技术优势获取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而高风险客群被迫滞留于传统信贷渠道,区域金融排斥指数较数字化转型前上升。长此以往,金融科技的分层趋于固化,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向好发展。
技术刚性约束导致的服务同质化。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深化过程中,标准化技术方案与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产生结构性冲突。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智能融资系统的参数刚性,可能会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评估产生偏差。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动态监控系统对于新型中小企业的适用性不足,其风险预警的误报率较高。金融科技带来的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这与中小企业灵活经营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这种技术刚性约束,使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陷入标准化陷阱,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数字生态闭环引发的路径依赖风险。在数字化融资结构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锁定效应形成了新型依赖结构。比如,中小农业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技术绑定,会使中小企业的数据迁移成本增加,从而对中小企业的数字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科技金融参与的资本市场联动机制中的算法推荐偏好,导致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被错误归类至不匹配成长阶段。据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调查,数字孪生技术的模拟偏差引发26%的企业采取次优资本策略,数字生态的闭环可能会主导重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模式。
区域技术扩散失衡强化的结构性矛盾。金融科技区域协同机制建设面临技术扩散的梯度壁垒,强化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矛盾。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字金融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8%,而西部省份仅41%。各区域数字鸿沟指数扩大,这有可能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而技术外溢效应受制于中西部地区数字基建的落后。金融科技带来的空间抑制效应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的差异逐渐扩大,区域间融资成本标准差逐年增长,可能会强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结构性矛盾。
优化策略
强化科技金融赋能效应,破解信息屏障。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核心症结在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评估难题。传统金融机构基于风险控制考量,往往将信贷资源倾斜于信用评级高、资产规模大的国有企业与民营大型企业,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歧视。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打破这一困局提供了技术路径,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风控体系,可显著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其一,实现人才战略升级。针对当前金融科技人才短缺与区域分布失衡的现状,需构建“教育+产业”双轨培养机制。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金融与科技交叉学科建设;企业则需完善人才激励体系,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并留住复合型人才。其二,技术下沉策略。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适配性。鼓励科技公司开发模块化解决方案,为城商行、农信社等提供标准化技术接口,帮助其以较低成本实现信贷流程智能化改造,缩小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技术鸿沟。
优化金融科技应用格局,构建分层服务体系。研究表明,不同规模的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时存在差异化优势。大型银行具有资金规模与技术研发优势,而中小银行更擅长利用地缘关系获取企业 “软信息”。通过金融科技的差异化应用,可形成协同互补的服务格局。其一,拓展中小银行转型路径。中小金融机构应依托金融科技实现 “双轮驱动”,在巩固传统关系型借贷优势的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挖掘企业财务、税务、供应链等“硬信息”,构建多维度信用评估模型,提升服务半径与风险管控能力。其二,大型银行功能拓展。国有大型银行需发挥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开发标准化线上信贷产品,弥补服务中小企业时的信息获取短板。通过API技术与供应链平台对接,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批量授信,提升服务效率。
深化科技金融应用场景,创新定制化服务模式。同质化的传统金融服务已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需求。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场景化创新的技术支撑,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精准服务。其一,行业解决方案定制。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征,可探索 “知识产权质押+动态风险监控”融资模式。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专利价值评估体系,结合物联网数据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状况,设计阶梯式还款方案。其二,供应链金融升级。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透明化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订单、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验证,建立企业动态信用画像,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
构建数字化信贷生态,实现资金循环赋能。传统信贷模式存在资金单向流动、风险缓释手段单一等局限。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构建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提供了可能。其一,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以“区块链+农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例,该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通农业产业链数据壁垒,建立企业经营数据与金融机构风控模型的直连通道。借助智能合约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智能匹配,形成“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农户”的闭环生态,既保障金融机构风险可控,又为农业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其二,实现资本市场联动。金融科技可搭建中小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对接桥梁。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成长潜力,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机构提供精准推荐;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企业上市路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资本运作战略。
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推动融资环境优化。我国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协同”的推进机制。其一,政策支持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税务、海关、司法等公共数据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同时,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服务中小企业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与风险补偿。其二,企业能力建设。中小企业需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主动接入金融科技服务平台。通过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提升信息透明度与信用评级。行业协会可组织专项培训,帮助企业掌握数字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