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东区作为临沂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对临沂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临沂市河东区位于沂沭河流域核心地带,是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河东区立足区位优势,形成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2024年三次产业占比为60.3:35.2:4.5,呈现服务业引领、工业支撑、农业优化的发展格局。2024年,河东区地区生产总值347.8亿元,同比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7亿元,增长2.7%,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2.3亿元,增长9%,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5.4%,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2024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亿元、税收占比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工业用电量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5%、9.3%。
三大产业特点突出。第一产业基础稳固。作为临沂“菜篮子”基地,河东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发展郑旺有机蔬菜、八湖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家,设施农业面积突破10万亩。同时,培育了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认证了多个“三品一标”品牌。全区近年粮食产量稳定,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第二产业增长态势明显。作为传统工业强区,河东区已形成食品加工、五金机械、建材业三大主导产业。截至2025年2月,全区拥有“四上”企业768家。202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9%,在三个产业中增速最高。第三产业加速崛起。依托临沂“物流之都”优势,河东区建成启阳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园、临沂火车东站枢纽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35%。商贸业形成五金城、汽车4S城等专业市场集群,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以“琅琊古城”为代表的文旅产业潜力巨大,目前国家4A级、A级旅游景区分别2家、9家。新四军军部旧址、汤头温泉等文旅资源带动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康养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能源领域,欧圣达、力诚新能源等企业积极布局,部分企业引入先进的光伏电池生产技术,提升了光电转换效率,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海外市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河东区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了一批软件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入驻。园内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本地传统产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和生产优化方案,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人工智能领域,部分企业开发的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客服等产品已在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同时,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区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多种高性能新材料。例如,梵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建筑材料,具备高强度、耐腐蚀、环保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有效提升了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生物医药产业也在稳步推进。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中金生物、马克达核医疗等医药企业在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需破解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一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8%,但深加工产品少,如八湖莲藕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外销,缺乏品牌溢价。二是科技支撑不足。设施农业面积虽超10万亩,但物联网、智能温室等技术的应用率不足30%,生产效率提升有限。三是市场竞争力弱。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滞后,有机蔬菜、莲藕等特色农产品缺乏统一认证和营销体系。农产品品质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独特性与代表性的拳头产品,难以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区分,竞争力不足。四是品牌定位与形象塑造不明确,消费群体认知度和忠诚度低,众多农产品公共品牌存在品牌小、辐射力低的问题。五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比如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的产业形态,未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价值。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一是技术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企业仍依赖老旧设备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不足。例如,荣祥钢管、邦克工具等五金企业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缺乏高精度、智能化产品,导致利润率不足10%。二是环保与能耗压力突出。传统制造业中高耗能问题依然存在,如永安特种装备、荣祥钢管等加工企业面临环保政策收紧下的限产风险。三是产业链协同性不足。产业集群内部协作松散,上下游企业技术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规模化竞争优势。四是低层次的小微企业居多。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农副食品制造业为例,很多企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缺乏对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品牌建设,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利润。五是数字智能化带动力不强。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展缓慢。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水平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服务业结构单一,质量有待提升。一是过度依赖传统物流与商贸。物流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5%,但多以仓储运输为主,缺乏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等高端业态。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足15%,文旅产业仍以温泉旅游为主,文化IP开发不足,游客人均消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消费拉动力有待提升。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而新兴服务业如金融科技、数字创意等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抗风险能力较弱。消费市场虽有增长,但消费层次和品质不高,缺乏高端住宿设施或特色住宿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优化升级路径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一是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在河东经济开发区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引入CDMO(合同研发生产)模式,吸引中金生物等企业设立区域中心。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细分领域。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积极谋划一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氢能及储能等前沿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重点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设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三是与山东大学、临沂大学共建产业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大数字产业企业招引力度,为全区数字经济注入新活力,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是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优先保障土地、能源等要素供应。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瞪羚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微企业快速提升的矩阵式企业发展集群。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一是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MES系统,打造一批智能工厂示范项目。二是推动五金机械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品质化转型。引导五金企业由手动工具向电动工具方向发展,机械产业向汽车零部件、装载机配件、整机制造等产品发展。鼓励五金机械产业运用新装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引导五金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机械产业向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方向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强化政策的激励作用,对企业智能化技改项目给予设备补助,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对高耗能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广电镀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四是支持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产品认证、产业集群品牌试点,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水平,着力打造鲁南食品加工业重要基地。
构建多元化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升级物流产业能级。在空港物流园试点“智慧物流+跨境电商”模式,引入京东物流、顺丰建设区域分拨中心。二是发展冷链物流。建设10万吨级冷库,服务长三角农产品供应链。三是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在河东新城规划金融商务区,吸引证券、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培育大数据分析、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开发“红色文化+温泉康养”主题线路,打造新四军军部旧址VR沉浸式体验项目。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引进更多知名品牌和商业综合体,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深度。政府和企业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郑旺镇建设蔬菜精深加工基地,开发冻干蔬菜等产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莲藕衍生品(藕粉、藕汁)生产线。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投身农业创业创新。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降低生产成本30%,与省农科院合作设立专家工作站,培育抗病高产新品种。三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注册“沂河鲜蔬”“八湖莲藕”地理标志商标,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直播电商扩大市场覆盖。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团队。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智能制造、现代农技技能人才。加大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例如,三丰化工申报的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高效生物基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绿色创制及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形成了市场化新产品和复配产品,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着力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建立全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积极争取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30%经费补贴。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联合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王郡峰 临沂市河东区统计局)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