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强劲的产业支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做强产业支撑的重要抓手,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金堂县作为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主承载地,以“圈链思维” 因地制宜构建“1个”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因势利导聚力发展“3个”重点产业链,“4环”相扣助推“圈”荣“链”强,产业共兴,从而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其“1+3+4”模式为县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实践样本,为破解县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瓶颈提供了经验借鉴。
2024年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全面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自 2021 年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来,成都市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不断增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聚集力。2023 年 2 月,成都市印发《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提出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随后,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布局 8 个产业生态圈,主攻 28 个重点产业链。优化调整方案中明确将金堂县(淮州新城)作为“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主要承载地”,支持淮州新城围绕“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主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三大重点产业链,金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构建绿色低碳
产业体系的基本考量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积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相互作用,产业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而产业发展则是产业体系优化的过程。良好的产业体系可以为产业提供健康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潜力,强劲的产业发展也能有助于产业体系的优化和升级,二者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强劲的产业支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做强产业支撑的重要抓手,是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要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此为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基础和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因此,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就是将创新作为主导,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即是产业向“新”发展的一种趋势,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低碳产业是运用先进的技术、能源,或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实现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并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必然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快产业向“新”发展,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因此,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助力县域碳达峰的现实需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为回应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难题,2020年,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实现“双碳”的目标。全国各地为实现“双碳”目标,积极谋划降碳减排的施工图。金堂县作为千里沱江第一城,应发挥好生态、环境、资源等禀赋,推动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开展县域实践。研究发现,金堂县2020年碳排放总量达到478.06万吨,较2010年增加了73.27%。2015—2020年,金堂县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17.96%,2020年降至0.72吨/万元,但仍远高于成都市总体水平0.38吨/万元,县域碳排放强度仍然过大。从碳排放源来看,金堂县电力碳排放前三位的行业为工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其中工业领域的电力碳排放总量占比始终维持在70%以上,工业领域的降碳减排对金堂县实现碳达峰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金堂县应抓牢“双碳”机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县域碳达峰。
建设绿色低碳
产业体系的金堂实践
“圈链思维”是产业发展由“点”到“链”再到“面”的一种策略思维,强调产业发展不仅要关注单个企业也要关注企业间的协作,形成产业链并构建产业生态圈。金堂县作为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主承载地,不断深化“圈链思维”,积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基于此,金堂立足于成都市8个产业生态圈、28个重点产业链,谋划推进本县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链条,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在“圈链思维”引导下,金堂县通过构建“1 圈”即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 生态环保“3个重点产业链”,运用建链、补链、延链、稳链“4链”衔接方式,形成“1+3+4”践行路径,推动圈荣链强,实现产业共兴。
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1圈”。事实上,金堂县多年前就已开始前瞻布局节能环保产业,因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被确定为“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2016年,金堂县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为全省唯一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双碳”背景之下,金堂更需前瞻性思维,积极构建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对此,金堂发挥节能环保基础优势,推动金堂绿色低碳产业不断聚集成势,在量的不断增长之下,实现县域业态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因势利导聚力发展重点产业链——“3链”。“双碳”目标要求提出后,金堂遵循县域碳排放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细化县域“碳达峰”的解题思路。一方面是做好县域“碳达峰”的减法,重点以“绿色低碳+传统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提升,持续做好节能减排、减污降碳,有效降低县域碳强度;另一方面是做好国家、省、市“碳中和”的加法。重点做强新能源、储能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具备前沿技术驱动、先发锁定特征的战略性绿色低碳产业,服务国家、省、市“双碳”目标全局。在“圈链思维”引导下,金堂聚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形成以晶硅光伏、新型锂电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环环相扣助推“圈”荣“链”强——“4环”。一是建链。从零到一,建设产业链。聚焦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赛道,扭住主攻方向不放松,招引绿色低碳龙头企业,利用其强劲的带动力,吸引众多配套企业落户金堂。例如金堂晶硅光伏产业链建设初始,首先引进了一家行业龙头企业——通威太阳能。通威太阳能金堂项目位于淮州新城产业功能区,是全球光伏行业首个5G应用基地,已实现5G应用全园区、全流程、全覆盖。金堂基地规划建设四期,其中一期有17条智能生产线,每天能产出250多万片的电池片。然后,通过分析龙头企业所在的晶硅光伏产业链发展情况,根据这家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位置,梳理与其相关联的配套企业进行逐步招引,并集聚配套产业,从而科学构建产业生态发展路线图,培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二是补链。通过制定产业蓝图,不断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创新招引方式,将产业的配套项目先行引入,做好铺垫,随后招引该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例如,2013年金堂招引中节能集团之初,该项目多次考察金堂淮口镇、三溪镇等地,但对是否落地金堂犹豫不决。在此期间,金堂县通过分析研判后,积极招引中节能公司的合作伙伴、上下游配套企业,先后有13家中节能集团的合作企业决定到金堂发展,选址就在为中节能预留的项目附近。待这些配套企业都落户后,中节能这一龙头企业落户便水到渠成。通过金堂县“反其道而行之”的招引方式,中节能集团最终决定落子金堂。
三是强链。筑强产业链的关键期,金堂十分重视绿色低碳产业企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建强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不仅要注重产业集聚度和总量的提升,更要积极推动产业链上的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这是为提高产业链发展韧性,带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是促进地方打造“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构建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巴莫科技”)是金堂新型锂电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包括高镍、三元及钴酸锂等电池的正极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3C产品等终端,2022年,这家企业成为全球首家正极材料“零碳工厂”。面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中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挑战,在发达国家开始征收碳关税的情况下,作为全球正极材料“零碳工厂”的巴莫科技,其产品出口到海外,相对其他普通工厂生产的正极材料更占优势。所以,应当重视并鼓励企业绿色低碳化发展,积极培育出更多像巴莫科技这样的企业,降碳减排,带动整个园区乃至产业链实现低碳转型升级。
四是稳链。产业落地后,为了稳定产业链发展,对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一方面聚焦重点企业及优势产业。金堂注重发展晶硅光伏、新型锂电两大优势产业,并聚焦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通合新能源、巴莫科技等“链主”企业,积极建立对该类企业跟踪服务清单化管理机制,以企业诉求为出发点,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2020年为保障通威项目顺利落地投产,针对其37条期盼需求,金堂对照形成了47条解决措施,并挂图作战、逐项落实、全力保障;另一方面针对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则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企业申请政策的盲点难点。同时,采用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及个性化匹配服务。
县域构建绿色低碳
产业体系的启示
金堂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提供强劲产业支撑。目前,晶硅光伏产业已在金堂集聚成势,切片、电池片、组件等主链环节已打通,核心配套企业不断聚集,落地通威太阳能、通合新能源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5户。2023年,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达306.9亿元、同比增长67%。与此同时,金堂的新型锂电产业也持续壮大,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关键材料不断做强,已落地巴莫科技、宁德时代等重大项目5个。2023年,新型锂电产业产值达270.9亿元。金堂以“圈链思维”作引领,践行“1+3+4”发展模式,为县域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对破解县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瓶颈提供了经验借鉴。
始终聚焦绿色低碳产业优势赛道。需要正视的是,目前成都市的绿色低碳产业规上企业中,金堂总量占全市比重仅有13.8%,龙头企业不多,链主企业仅有3户,金堂绿色制造企业规模效应仍需提升。晶硅光伏、新型锂电产业受市场影响,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势必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金堂两大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脱钩的大势,各地要积极把发展非化石能源放在突出位置,始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例如,成都市新都区积极发展氢能产业;简阳市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成都市龙泉驿区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动力电池产业。而金堂县要始终聚焦于绿色低碳产业优势赛道,集中攻坚破解优势产业量小质弱的现实问题,提升引育能力。同时前瞻该赛道中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发展低空经济,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积极支持完善废旧光伏电池、锂电池等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企业要明确自身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把握发展趋势,选准产业发展的赛道。尤其是在当前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背景下,要主动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转型,带动行业乃至经济绿色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县域培育发展企业主要依靠引进、模仿以及技术扩散等方式,金堂淮州新城部分绿色低碳产业企业主要为制造基地,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驱动尚未形成,这对产业链的韧性以及稳定性有所削弱。
对此,政府要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要积极发挥金堂国际职教城资源优势,整合驻地高校、企业智力资源,通过校地企、产学研合作方式,激发创新动力。企业要主动融入绿色低碳发展大局,加强自身科技创新和管理,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协同联动助推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县域要始终坚持“圈链思维”, 按照区域发展规划要求,加强与区域内兄弟区县协同联动,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要优化发展自身传统产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同时,还要与区域外的县(市、区)协同联动,构建稳定的绿色低碳产业链。“链主”企业提升组织号召力,积极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从而提升整条产业链的绿色制造能力。要通过“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生产环节的节能降耗,通过切实可行的监督手段和量化指标约束规范企业生产,共同筑牢产业“绿色”基底。(宋小鸥 中共金堂县委党校讲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