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双碳”战略双重驱动下,工业园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正经历从“生产容器”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而传统工业园区也面临着空间承载不足、功能配套滞后、运营模式单一等系统性挑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2023年我国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55%的工业增加值,但其平均容积率仅为0.8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浙江省泰顺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工业用地占比不足县域国土面积的1.5%,在生态保护红线约束下探索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泰顺罗阳南部产业园(2021年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新采用“分期开发+动态调整”建设模式,通过五年实践实现园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升至380万元/亩,生态工业占比达67%,为山区县域工业园区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表1:要素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泰顺罗阳南部产业园
工业地产发展现状
区域发展背景。在浙江省域现代化先行战略指引下,全省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成为重要命题。泰顺县作为浙南生态屏障核心区,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43∶44,呈现“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但制造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23年浙江制造业占GDP比重30%)。基于“产业强县”战略导向,园区建设面临三重挑战:一是生态约束下的空间开发限制,县域建设用地占比不足8%。二是产业基础薄弱,规上工业企业仅79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仅7家。三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9%,人才外流率年均达12%。
项目开发模式。项目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PPP模式,由万洋集团实施整体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建设。规划总用地2000亩,分三期实施:一期(2022—2024年)建设产业启动区500亩,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定制个性化厂房;二期(2025—2027年)扩展至1200亩,形成装备制造、大健康、时尚轻工三大产业集群;三期(2028—2030年)完成综合配套区建设,实现主导产业鲜明、产城深度融合。
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三大创新机制。一是动态规划机制。建立“年度评估—中期调整”制度,根据项目招引、企业入驻情况每三年修订建设时序,保持30%的弹性用地储备,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二是金融创新体系。推行“产权分割+按揭贷款”模式,企业可购置500—5000㎡独立产权厂房,首付比例降至10%,贷款期限延长至10年,保障企业资金使用更显主动和灵活。三是产业培育平台。建立产业引导政策,减低企业入驻泰顺罗阳南部产业园的门槛限制,项目开发企业将准客户制造行业报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准入审批,符合当地产业、年产值、亩均税收、环保风险、安全风险等要求的项目给予准入,为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地方政府推出产业链共同体奖励(50万元)、智能改造奖励(最高1000万元)、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奖励(新增销售额的6‰),建立“企业成长指数”分级培育体系。
运营成效。截至2024年6月,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3家,其中规上企业占78.2%。
园区形成了三大服务运营特色。一是产业链垂直整合。增强园区企业对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控制与参与,提高向上下游延伸的竞争力,以温州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吉利温州工厂)为龙头,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本地配套率达65%,物流成本降低18%。二是数字化赋能体系。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数据互通,实时监控园区企业生产能耗与供应链状况,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在园区搭建“园区大脑”管理系统,实现能耗监测覆盖率100%,企业通过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事项达187项。三是生态工业实践。突破生态约束,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园区整体布局纳入碳足迹管理,实现园区生态效益量化。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8.5MW,配套中水回用系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传统园区下降23%。
工业园区分期开发建设的问题诊断
要素制约矩阵分析。通过构建“要素供给—产业需求”匹配度模型(见表1),反映目前要素供给状况及未来需求,发现园区面临结构性矛盾:土地供给方面,二期用地审批周期长达18个月,影响项目进度;人才供给方面,技能型人才缺口达43%,管理技术人员本地化率仅28%;金融服务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高于基准利率15%—20%。
产业集群培育瓶颈。一是产业链韧性不足。罗阳南部产业园作为泰顺工业经济核心载体,受制于县域工业起步晚、山区交通网络滞后,产业规模尚未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园区内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30%,超72%企业面临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困境,导致生产成本增加10%—15%(物流成本占比达12%,高于全省平均8%)。例如,园区主导产业装备制造,关键部件、密封件等依赖温州乐清、宁波北仑等地供应,供应链中断风险较高;竹木加工企业原料60%需从福建、江西调入,产业链纵向延伸受阻。
二是创新生态薄弱。一方面是研发投入强度低,技术外源依赖明显。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1.2%,远低于浙江省2.8%的平均水平,且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不足5%。高端设备、工艺技术多通过外部引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比仅18%,制约产业附加值提升(园区工业增加值率22%,低于全省28%)。另一方面是创新载体与人才储备双缺。园区内无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仅有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难以支撑共性技术攻关。同时,受限于城镇化率低(约48.9%)、人才外流率高(年均12%),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76人/万人,仅为温州市平均水平的1/3,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人才尤为紧缺。
三是同质化竞争风险。周边县市同类园区产业定位重叠,区域博弈加剧资源内耗。一方面,产业定位重叠,招商虹吸效应弱化。浙南山区县域产业园普遍聚焦生态工业、农旅融合等方向,罗阳南部产业园与瑞安、苍南、文成、景宁等地园区产业定位重叠度达65%,如装备制造、竹木加工等。同质化竞争导致招商“拼政策”现象突出,泰顺因财力有限,在土地价格、税收返还等维度处于劣势,近三年重大项目流失率达37%。另一方面,差异化路径尚未明晰。尽管泰顺拥有“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县”等生态IP,但园区在绿色制造认证、碳标签应用等生态价值转化领域进展缓慢,尚未形成“生态+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难以在区域竞合中突围。
产城融合梯度差异。罗阳南部产业园区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仅58%,就学、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滞后于产业人口增加速度。通过对园区产业工人问卷调查,发现35%员工因生活配套不足选择通勤居住,致使职住分离指数达1.82。
开发建设优化策略
构建“三阶递进”开发模型。实施“1+2+3”开发策略:1个智慧基座(数字孪生平台)、2个驱动引擎(产业创新联合体、产教融合基地)、3个功能组团(生产智造区、创新研发区、城市服务区)。通过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建设周期缩短20%,成本节约15%。
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与杭州滨江区共建“科创飞地”,建立研发在杭州、转化在泰顺的协同机制。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杭泰协同创新园,实施“双注册、双考核”制度,共享杭州人才资源与创新要素。
完善产业生态系统。一是供应链强化。依托园区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供需匹配、产能共享、物流调度等功能,通过组建汽摩配、电子元器件等产业联盟,力争五年内实现本地配套率突破50%。
二是创新链补强。设立5000万元/年专项资金,实施“产学研用”贯通计划,支持企业联合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机构共建智能装备、环保材料重点实验室,配套20%中试补贴激励成果转化。
三是资金链优化。依托开发公司融资担保推广“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组合产品,配套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白名单,通过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金融机构让利,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3—5个百分点,争创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泰顺罗阳南部产业园的创新实践表明,分期开发策略通过“要素精准供给、空间弹性预留、功能动态调整”的三维有效协同,破解了生态敏感区工业园区的开发困境。园区创新价值体现在:构建“产业单元模块化”开发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提升40%;创立“需求响应型”服务供给机制,企业满意度达91%;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碳汇交易收益反哺园区建设达1200万元/年。
未来园区建设,需重点关注分期开发中的风险传导、数字经济与实体园区融合深度、跨区域产业协作网络构建。要建立园区开发指数评价体系,从经济密度、创新浓度、生态幅度三个维度完善考核标准,推动工业园区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级形态演进。(陈恩斯 泰顺县经济开发区发展服务中心)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