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8期

【调查研究】中江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基础设施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2025/08/05 11:21  作者:张冕航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8月  阅读量:

[摘要]  以工代赈作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开发式帮扶的重要政策举措,通过组织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让更多群众获取劳动报酬,从而激发其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四川省中江县近年着力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帮助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针对实践中面临的项目实施程序相对复杂、质量和资金监管难度大、对镇村组织能力要求高等难点问题,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优化项目遴选和建设流程,严把资金关口,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以确保以工代赈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注入动力。

[关键词]  以工代赈;中江县;就业增收;乡村建设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以工代赈作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开发式帮扶的重要政策举措,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四川省中江县着力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组织农村群众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群众获取劳动报酬,从而激发其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以工代赈之“赈”的内涵,更是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共建共享共管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成效

中江是四川省丘区农业大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缺口多。同时,作为百万人口大县,中江县户籍人口134.3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超过8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到50万人以上。“十四五”期间,中江县获得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732.9万元,通过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并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持实战练兵,从“能力短板”到“人才强基”。中江县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练兵场”,形成了“实战育才、以干代训”的长效机制。一是青年人才实践赋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吸纳大学生、致富能手等青年群体担任项目理事会成员,深度参与财务管理、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等核心工作。2024年,共吸纳了28名青年人才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实现“理论+实践”双提升,为乡村发展储备技术骨干。二是村组干部能力跃升。村“两委”干部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统筹作用,通过调配人工、机械、材料等资源,确保项目安全、质量、进度“三达标”。项目实施过程中,干部队伍的组织协调能力、风险防控意识和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三是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建立“岗前培训+以工代训+安全例会”三级培训机制,针对性开展墙体砌筑、混凝土拌制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设立动态考核机制,对参训人员实行技能等级评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坚持助农增收,从“老板赚钱”到“群众致富”。以工代赈项目始终围绕“就业带动、技能提升、本地优先”三大核心,放弃公开招标或政府采购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全部采用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增收实效。一是全面发动,鼓励能参尽参。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利用微信群、坝坝会、政策解读会等形式,多渠道、立体化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凝聚支持以工代赈项目的思想共识,广泛发布招工信息,确保群众知晓率100%,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2024年,中江县累计召开动员会、解读会等30余场,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务工报名人数超岗位需求30%,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二是动态管理,优化务工组织。推行“轮流上岗+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以工代赈工作岗位分配公平化。对超额报名群众实行轮岗制,确保“愿上岗尽上岗”;项目实施中,根据施工进度和群众意愿,灵活调整务工人员名单,经施工管理组确定、项目理事会审议后动态增补务工人员,并签订规范用工合同,保障群众劳动权益。三是就近就业,提升惠农实效。针对沿海地区用工缩减导致的本地劳动力闲置问题,明确以工代赈项目除专业技术特殊岗位外,优先录用本地村民。坚持“工程为手段、赈济是核心”原则,将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从项目总投资的30%提高至35%,力争惠及更多当地群众。2024年,中江县以工代赈专项项目3个,吸纳本地务工群众638人,发放劳务报酬41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超6000元,切实实现家门口就业、钱袋子鼓起来。

坚持共建共治,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参与”。以群众参与为核心,推动基层治理向“民主决策、科学组织、高效服务”转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赈”的实效。一是民主决策,夯实群众主体地位。严格落实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原则,县发展改革局、项目属地乡镇政府靠前指导,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不记名投票选举项目理事会,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工程建设、资金使用、质量验收等环节,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切实体现群众主体地位。2024年,中江县共召开村民议事会80余次,解决群众关切问题45项,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二是科学组织,提升项目建设效能。结合农时,灵活调整施工时段,避开农忙和高温期,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两不误。优化施工组织,通过分段施工、见缝插针式作业,平均缩短工期15%,节约成本10%。强化质量管控,建立“理事会监督+群众互评”机制,项目验收合格率达100%。三是党群联动,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村“两委”主动靠前服务,指导项目理事会化解施工纠纷、协调资源分配,将“公家事”变为“自家事”。2024年,累计调解矛盾23起,实现项目“零”举报投诉,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难点问题

项目实施程序多、工作量大。一是项目确定需广泛征求意见。宣传政策需与走访调研相配合,时刻把握工作动态,研究布置具体工作,同时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并反复征求村民意见。二是项目建设协调问题多。镇、村干部需全程跟踪项目,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要走村串户与搬迁群众面对面交流并征求意见,必要时还需连续昼夜工作,化解矛盾,疏导群众。三是项目资料多。项目资料涉及项目组织施工、原材料把关、计量、质量、进度、安全、监理等诸多方面,种类多、数量大,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精力进行收集整理。

质量和资金监管难。从项目前期工作到施工组织、原材料进出库,相关计量、质量、进度、安全、监理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全程公开透明,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唯有村干部说了算的状况,防止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以工代赈项目推动支出明细公开,结合项目理事会及相关工作小组成员帮助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进一步消除群众对项目资金、质量等的疑义,减少不必要的信访等问题。然而,受限于理事会及相关工作小组人员专业素养、文化水平、细致耐心程度等方面的制约,人工、机械、原材料等原始记录容易出现逻辑混乱或资料缺失的情形,导致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难度较大。

对镇村组织能力要求高。一是成员素质要求高。理事会成员由严格民主程序产生,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个人素质,真正想做事、会做事,数量精简、各司其职,并经过基本业务培训,掌握基本施工程序、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质量好坏判定等。二是项目管理需热情。理事会参与项目管理是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具体体现,是村民自建政策赋予村民的权利,理事会成员参与热情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实施。三是职能职责需精准。理事会参与项目管理目的是落实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更好地实施项目,而不是找岔子、找钉子、与村干部唱“对台戏”,要实现理事会与镇村干部、群众、技术员充分交流、沟通协调,以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实施。

对策思考

细化政策措施,优化项目建设程序。及时出台《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实施细则》《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强化目标考核,做实做细项目政策支持,从建设流程、务工组织、施工方确定、劳务培训、劳务报酬发放等环节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全流程进行规范与优化。一是推动项目建设流程化。从项目规划、项目库建立、项目资金下达、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劳务报酬、公告公示、资料规定等环节进行规范,让项目建设程序清晰高效。二是推动项目建设模板化。将方案提纲、主管部门审查意见、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务工组织方案、施工合同签订等关键内容模板化,让项目程序的操作简单化、便捷化。

开展项目遴选,提升项目数量质量。通过项目遴选,让群众了解项目的实施条件、过程与报酬发放情况,增强镇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的主动性。同时将镇村劳务组织动员能力强弱作为项目入库的重要依据,并严格开展储备申报项目前置性审查,对“赈”的作用是否落实、劳务报酬测算和务工组织情况、前期手续、资金投向范围等,一一进行核对完善,优先将发放比例高、带动人数多、增收效益好、组织能力强的优质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提升项目储备数量、质量。

严把资金关口,确保工程清廉。针对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中村一级项目操作空间较大的现实状况,要强化对村民自建项目的监督,确保项目依法依规运行。一是健全村民委员会、议事会、项目监事会对项目建设的三位一体监督机制,进一步发挥项目监事会对村民委员会、议事会和项目理事会的监督作用。二是在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强化外部监督,延伸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建立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在村民自建项目确定、原材料和租赁机械供应商确定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机制,形成内外监督的有机结合。三是在过程监督的基础上,建立村民自建项目的审计制度,强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审计作用。

督导考核问效,持续扩大赈济成效。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方式和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正是基于以工代赈的综合性帮扶优势。一是紧盯劳务报酬的发放。对务工人员名册真实性进行审查和不定期抽查,同时关注劳务报酬发放公示,不定期采取电话抽查、走访、查阅银行流水记录等形式进行抽查,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督促项目建设的落实。一方面,全程公示项目实施情况,鼓励务工群众和受益村民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推动建立健全验收制度,在群众验收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发挥以工代赈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项目在完成内容、质量、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各项要求时落实到位。同时,在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形成规范的项目实施长期机制,让以工代赈成为中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手棋。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