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2018年4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
201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深化县域改革,激发主体活力
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清理优化审批事项和流程。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政策传导和信号释放机制。稳步推进县(市)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就地城镇化。
建立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统筹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
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适当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县域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基层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培育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
打造特色经济板块。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强县、工业经济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在区域乃至全国大市场中确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
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区域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进一步提高四川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产业集聚。扩展生态补偿渠道,推进全省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平台建设,提高绿水青山含金量。
破解短板制约,夯实发展基础
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加快完善县域对外通道布局、优化互连贯通公路网络,推动县县通铁路、高速公路,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大力建设绿色清洁能源示范县,加快推进下一代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打好要素保障攻坚战。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提高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和覆盖面。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在社会事业、公益项目领域建立合理回报制度。完善土地保障机制,对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给予重点支持。持续降低企业成本,根据亩产效益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使用价格制度。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用好财政、金融、社会资金等扶贫政策和资源,巩固产业脱贫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居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全方位开放战略,拓展发展空间
主动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对县域经济进行谋划,把发展定位放在全省、全国乃至更大的经济格局中,建立有效对接开放战略的开放体系,努力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营造“亲商”“重商”“活商”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健全领导挂联、一企一策等企业帮扶机制。
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做好引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着力提高项目落地率。大力引进与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相适应的创新性企业、先进产品技术、新兴产业。抓好项目落地后的配套服务,打造开放、高效的项目承接示范园区,推动项目集聚化、集群化。
加强分类指导,构建竞相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强化区域定位与空间优化,在四川盆地大力发展绿色工业,重点培育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在限制或禁止开发的盆周山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与绿色能源,积极探索绿色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构建协调高效的推进机制。完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顶层设计,发挥好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在重大政策、措施、资金安排方面的统筹领导作用,加强对跨区域重大事项的协调。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用好区域合作平台和联席会议机制,推进县域对口帮扶,建立省级产业转移引导奖励机制。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会长 张成明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