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典型案例】成都市武侯区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实践

发布:2020/10/08 20:15  作者:成都市武侯区发展和改革局  编辑:卢锦根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专刊  阅读量:

高质量发展引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成都市武侯区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实践

 

武侯区位于成都市中心,素有“三国故里”“蜀汉名城”等美誉,具有区位优势好、大专院校多、国际化程度高、投资环境优、市场主体活跃、科研机构集聚、科教医疗资源丰富等特点,聚集了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拥有华西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1106家,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区。

 

近年来,武侯区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切实筑牢“三基地”建设底盘,坚定不移让产业“扛大旗”“挑大梁”,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00亿元。市场主体达27万余户,入驻的外资企业超过1000家,法国安盛、英国保诚等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12家,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1年领跑四川省,新增企业注册量连续14年居四川省之首,获评“四川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之一,荣获“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奖”。

 

人民南路夜景.jpg    

人民南路夜景    


2019年4月18日,武侯区与雅安市名山区签订区域合作协议.jpg    

2019年4月18日,武侯区与雅安市名山区签订区域合作协议    


做法和成效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夯实功能支撑,扩大发展空间,唱好产业强区重头戏。


——聚焦“四大生态圈”,充分发挥主导产业支柱作用。瞄准区域特色优势,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打造文化创意、大健康、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商贸业四大产业生态圈。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 以打造“三国故里·天府文芯”为目标,聚焦音乐、文博旅游、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数字娱乐、体育六大细分领域,加快打造“一城”“一带”“一坊”“一港”文创项目集群。2019年全区文创企业达到8543家,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01.56亿元,同比增长12.9%


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以打造“中国西部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核心区”“中国西部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五大业态。目前拥有世界500强大健康企业21家;医疗机构收入达25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实现大健康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获评省级先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金融产业生态圈 以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极核为目标,突出发展大健康金融,以建设发展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构建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人民南路武侯段已彰显“金融磁场”效应,成为成都市重要的全产业链式金融企业聚集地。区内各类金融机构共490余家,实现金融产业增加值237.9亿元。


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圈 以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区”为目标,以建设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为牵引,以京东西南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创意电商、大健康电商、金融电商、跨境电商,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800亿元。2019年,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72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0%,主导产业能级和引领力不断提升。


——建设“三基地”,全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聚焦产业发展难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夯实功能支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基地 以“文创武侯”建设为总抓手,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华西坝文化、芙蓉文化、丝路文化、诗竹文化等底蕴内涵和当代表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御翠草堂、天府芙蓉园和水韵天府创建国家A级景区,打造水韵天府、天府芙蓉园和成都大悦城“新旅游·潮成都”主题旅游目的地3个,入围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19年实现接待游客22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40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4.13%


建设服务型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基地 实施“总部引入计划”“总部提升计划”“楼宇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现“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双轮驱动,催生财富“鲇鱼效应”。培育打造人南文创金融总部区,建设“文创+健康+金融”总部经济特色区;升级打造红牌楼现代商务商贸总部区,建设高端商务商贸总部集聚区;培育打造“9号线大街-西部电商云谷”,建设武侯新城电子商务总部区。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 抢占科技创新的“产业高地”,大力推动“环川大知识城”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通过“校地搭台、项目唱戏、多方参与”,促进高校、企业、产业功能区精准对接、共赢发展。与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赢锐科技、智源新能等科创项目进行转移承接合作。打造科技创新的“项目洼地”,加快“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 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等重点项目集群建设,延伸打造大合仓健康产业园、医疗大数据大厦等平台。积极创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强化“市场主导”属性推动载体转型升级,全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41107万平方米,在孵双创企业逾1600家,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入选成都市十大“天府新坐标”。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372家;新经济梯度培育认定企业37家,数量居五城区第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127项,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探索“内优+外拓”,创新破解城区产业发展空间束缚。全面落实“中优”战略,提升城市品质、激发旧城活力,发展“飞地经济”,破解产业发展空间瓶颈。


释放存量空间 采取“分门别类、一场一策”方式,疏解提升非核心功能,优化发展空间。关停关闭606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1200余家作坊类企业搬离,腾挪厂房25万余平方米,调减人口5万余人。


提升存量效益 更新改造老旧建筑、工业楼宇,打造1906军民探索融合文化创意工厂、国际文化人才港等项目,引进培育文化艺术、影视录制等业态,实现在老旧建筑更新中融入新产业。


拓展新空间 实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合作模式,截至2019年底,已与邛崃市、安岳县、雅安市等签订政府合作协议5个,签订专项和补充协议20个。“中国女鞋之都—安岳制鞋基地”建成运营、年产值达到30亿元,内江“川南电商中心”实现交易额破10亿元。

 

武侯祠(用).jpg    

武侯祠    


经验与启示


——精准定位增强产业集聚度。武侯区围绕自身产业承载能力识别重点产业及产业价值链环节,聚焦产业有效端,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生态圈。通过梳理资源禀赋及横向对比,找准战略定位,明晰主导产业的细分行业领域,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按照“一名牵头领导、一个专门机构、一套扶持政策、一只产业基金”的思路不断健全完善产业保障支撑体系,先后出台了9大类共22项产业扶持政策,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产业+精细政策”实现产业靶向发力。


——“三基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针对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出现的同质化削弱比较优势、产业空心化降低集聚效益等问题,武侯区精准把握 “势”与“场”,聚焦区域独具魅力的三国文化、颇具亮点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卓越强劲的源头创新能力三大核心优势,全力打造 “三基地”,构筑独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文商旅体融合基地,通过全域旅游带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打造“武侯消费”新模式,迎合了“文创武侯”发展新趋势。服务型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基地,夯实“武侯总部”品牌影响力和含金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不断增强区域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探索“武侯制造”新路径。


——区域合作拓宽要素自由流动渠道。老旧市场调迁阻力大、进展慢,对项目落地产生巨大影响,武侯区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契机,不断创新合作机制,以产业为重点,不断强化经济互动;以共赢为动力,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在人才、技术、配套企业等方面资源共享,协同开展产业成链、集群招商,共同打造承接武侯总部经济、新经济外溢转移的功能区、示范园。通过产业园区共建、项目建设投资回报、落户企业利益分成、企业增值服务收入等收益提高协同发展动力,促进区域合作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深化,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武侯样本,经验做法在四川省宣传推广。


(成都市武侯区发展和改革局供稿)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