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以脱贫攻坚推动发展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马边实践
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马边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结合部,国土面积229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9个社区104个村,总人口22.19万人,有彝、汉、苗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1.8%。马边素有“金山银水”美誉,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中国大熊猫最南栖息地、中国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15种,其中磷矿远景储量24.76亿吨,居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
马边县城全景
近年来,马边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总体思路,大力实施“1267”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累计实现95个省定贫困村退出、10190户43686名贫困人口脱贫,县域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县实现GDP47.91亿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58.36亿元,同比增长14.7%;县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同比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80元,同比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1元,同比增长11.4%,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马边采茶 孔胜 摄
做法和成效
马边县坚持把脱贫攻坚当做最大的发展机遇,集中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涵养生态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磷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水电”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劳动工业园区环保整改全面完成,民主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达22户,增加值年均增长8.3%;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茶叶、竹笋、青梅等特色产业基地达176万亩,“秀美马边”公共品牌正式发布,首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即将建成。二是文旅融合加速崛起。南丝路古彝文化生态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推进,福来美丽乡村产业扶贫项目破土动工,通过多年的持续探索和生动实践,“小凉山采茶节”“小凉山火把节”等节庆品牌效益显现,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2.6亿元,较2013年增加近10亿元。三是项目投资提质增效。包装储备总投资700余亿元的项目220余个,创新打造“越商走马、边货入城”等招商引资平台,2014年以来累计签约引进总投资约200亿元的项目57个,到位市外内资105亿元,发展后劲全面增强。
福来村茶山脱贫建新居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土地增减挂钩、农村破旧房改造“1+3”模式,有效解决3万余户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加快构建“三高速、七通道、两路网”交通路网体系,县内首条高速年底即将通车,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组公路硬化率达94.8%。同步跟进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安全饮水、安全用电、“户户通光纤”全覆盖。二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投入22.15亿元,实施教育基础建设项目160个,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新配备功能室311间、“班班通”729套,开通校园网78个,实现“一村一幼”、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全覆盖。三是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新增基础设施建设规模1.7万余平方米、卫生技术人才220余人,“一村一卫”“一村一医”实现全覆盖,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嵌合型医联体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边医院正式挂牌,全县医疗运转水平全面提升。
马边县域夜景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紧围绕做好城市管理服务、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生态文明在严管共治中显著优化。
一是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现代山水边城”初具雏形,城镇人口达到5.2万人,城镇化率较2013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县城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4平方公里,观澜国际、南河名城、马边广场等一批现代高品质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炮台山、光明红旗滨河公园等一大批市政公共设施建成投用,综合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大提升,整合涉农资金3000万元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行动,实施“三改四革命”1.98万户,投入资金2020万元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体系。三是绿色本底全面夯实。大规模开展“绿化马边”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八大战役”成果持续巩固,生态功能区建设得到加强,“河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位居全市前列,森林覆盖率高达65.42%,实现了空气清新、河道清净、城乡清洁和全域绿化“三清一绿”。
中国马边彝族风情狂欢节暨首届小凉山火把节-欢乐的锅庄舞-马边烟峰镇 何为 摄
经验与启示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在统筹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我们有几点深切的体会。
——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生态立县,全面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社会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一是涵养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坚持把“绿色”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完善生态环境工作考核制度,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本底。二是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坚持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营商环境、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专项检查,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三是培育社会生态的绿水青山。全面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积极探索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机制,开展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等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推广思想扶贫“十大主题教育”和“六个奋进激励”,不断涵养“团结向善、感恩自强”的马边精神。
——必须巩固脱贫成效,坚决走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谋划乡村振兴。一是大力培育产业。坚持借势借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精细化、农业提质增效扩规、文旅融合发展,着重在产业优势资源合作开发上筑巢引凤。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更新,推进疏解旧城,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县城服务能力;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着力建设特色彝族风情小镇,充分融合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等功能,构筑县域“一干多支”发展格局。三是强化人才引进。采取多种方式柔性引才,用好用活《四川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积极兑现引进人才的各项创业优惠、人才奖励、生活补助,加大医疗卫生和教育等人才定向培养规模,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不竭的人才资源。
——始终以项目为抓手,坚决走开放合作之路。项目建设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把项目作为稳增长、扩投资、补短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围绕短板争取项目。瞄准上级政策投向,储备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短板突出领域的项目,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加强对上汇报争取。二是围绕链条招引项目。围绕县域产业特色,突出抓好补链型、税源型项目招引,重点梳理一批增资扩股、兼并重组、技术合作的企业项目。三是围绕落地服务项目。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落实好减税降费和招商引资政策,优化审批程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项目落地见效。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马边县发展和改革局提供)
下一篇:广告(4)
关注官网微信